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癫癎病人的发病诱因和行为干预疗效。方法对101例癫癎病人的发病诱因进行临床分析,并实施行为干预。结果71例未发作(64.36%);再发作30例(35.64%),其中有诱因23例(76.67%)。有脑电图和/或影像学异常改变者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对有明确诱因且脑电图和影像学无异常的大部分病人不需药物治疗,正确的行为干预亦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脑电图在癫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癫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脑电图及头颅MRI检查结果。结果 210例癫患者中,头颅MRI发现异常139/210例(66.2%),以软化灶、脱髓鞘病变为主。脑电图异常180/210例(85.7%),其中轻度异常66/180例(36.7%),中度异常为106/180例(58.9%),重度异常为8/180例(4.4%)。脑电图异常组(68.9%)患者的头颅MRI异常发现率明显高于脑电图正常组患者(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脑电图是确诊癫和指导治疗的有利依据,头颅MRI为癫病因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单药治疗癫的疗效及脑电图变化。方法49例临床及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的病人,观察其单服TPM1个月、3个月及半年的疗效及脑电图。结果临床疗效服药半年33例控制发作,脑电图半年仅5例异常。结论TPM单药治疗癫疗效明显,脑电图改善快,脑电图可作为观察疗效、指导用药、调整剂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VEEG和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癎)中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影像学检查在继发性癫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方法对142例继发性癫患者完善了视频脑电图及头部MRI检查或CT检查,分析继发性癫患者发作间期、发作起始期视频脑电图提供的致灶定位信息,并与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致灶与病理灶的关系。结果VEEG可为114例患者提供致灶的定位信息,继发性癫患者影像学检查不同的病理学改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发作类型;106例患者病理灶和致灶具有一致性,病理灶和致灶相反的有3例,8例提示双侧致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却发现为单侧病灶。结论在继发性癫患者致灶的定位诊断中视频脑电图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致灶的定位信息;影像学检查对继发性癫患者的病理灶定位有重要意义;VEEG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癫患者致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89例动态脑电图监测对诊断癫(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对癫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89例临床可疑癫病人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分析。结果AEEG检查发现有样放电者69例,占77.5%,其中27例(30.3%)有临床发作,42例(47.2%)仅在AEEG检查发现样放电,20例(22.5%)排除癫。结论AEEG对癫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癫(癎)发作控制后的脑电图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癫临床发作症状控制后,常规脑电图(REEG)和动态脑电图(AEEG)随访意义及脑电图(EEG)的异常情况。方法:采用SOLARROVER-8型AEEG仪,对2000至2005年随访的癫大发作临床发作控制后的86例患者,进行REEG和AEEG的监测。结果:REEG正常69例(80.%),异常17例(19.8%)。样波1例(5.9%),非特异性异常16例(94.1%)。AEEG正常36例(41.9%),异常50例(58.1%)。样波11例(22.0%),非特异性异常39例(78.0%)。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26.63,P<0.001。结论:AEEG用于研究癫控制后的脑电监测均优于REEG。控制后的脑电图异常以非特异性高幅阵发性θ、δ波为主。控制的年限越长脑电图异常率和样波发放率愈低。有利于抗癫药物疗效的观察和指导癫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对10例真菌性脑膜炎继发癫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影像学和脑电图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提示真菌性脑膜炎累及大脑皮质者易继发癫,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发现额颞叶病灶、脑电图呈中至重度异常的患者更易诱发癫发作。真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水平均升高,是否与继发癫相关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EEG和CT在癫诊断、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本文分析2005-01~2006-12,采用GE-1800型CT检查的91例CT异常的癫患者,与SOLARROVER-8型AEEG检查的结果。结果AEEG正常27例(29.7%),异常64例(70.3%)。其中样波32例,占异常的50.0%;非特异性异常32例(50.0%)。临床发作14例占异常的21.9%。结论AEEG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癫脑电图的阳性率。特别对无明显临床发作表现和先兆指征的可疑性癫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CT广泛应用使脑部疾病引起的癫阳性率大为提高,降低了原发性癫的诊断率,已成为癫病因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寻找癫最可能和最重要的潜在病因。CT与脑电图二者结合在癫病因诊断及定位诊断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癫的治疗,预后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长程视频脑电图对癫等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癫及癫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对在本院神经内科癫中心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首次以发作性疾病就诊的患者进行不同时程的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 h组视频脑电监测对癫异常脑波放电的阳性检出率较高(76.9%),8 h组最低(30.1%),15 h组介于两者之间(55.4%),在24 h组1920例患者中有1476例有异常放电,287例记录到临床同步发作,其中153例明确癫发作类型,153例中96例进一步明确为癫综合征,使对癫的分型及癫综合征的分类更加明了细化。结论 24 h视频脑电监测能够显著提高癫患者的诊断率及异常脑波的检出率,有效地降低了假阴性率并且在癫的鉴别诊断、分型及癫综合症的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其他发作性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致癫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7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致癫病例资料,观察发病年龄、病程、发作症状学、头皮脑电图、皮质脑电图、头颅MRI及手术方式等影响因素,术后癫按Engel标准评判。结果 17例肿瘤均全切除,并在术中脑电图监测指导下进行扩大切除(裁剪式病变切除7例,脑叶切除术10例),病理检查均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WHOⅠ级)。7例病人出现并发症,其中视野缺损5例,对侧肢体远端感觉减退1例,记忆力减退1例。随访1.5~6年,随访期间癫控制均为EngelⅠ级,其中ⅠA级14例,ⅠC级3例(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第2个月和第4个月无诱因发作1次,1例术后2年高热后发作1次)。统计分析显示:仅"继发全面发作与否"对术后癫控制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22)。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致癫多为药物难治性,需手术治疗并可取得较好疗效。术前癫特点的综合评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