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癌根治术后肝脏多处转移一例报告谭厚生,王朝俊,王修杰,徐祖砚,唐昌炯华西医科大学(610041)赵德明成都军区总医院放射科(610083)肝外胆管癌手术切除困难时,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命。本例为总胆管下段低分化腺癌...  相似文献   

2.
中药“消症方”加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无法手术根治或手术后多处转移的晚期大肠癌目前尚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5年多来收治的85例无法手术根治或术后多处转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联合化疗加中药“消症方”治疗组(中西医组)的生存率、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用化疗组(X^2检验,P〈0.05);生存时间也较长,客观疗效指标二组间尚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免疫指标(CD3、CD4、CD8和NK)和血流变指标,中西医组的改情况显著好于单纯化疗组(t检验P〈0.05)。结论:静脉联合化疗加中药“消症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副作用轻,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组,尤其是提高了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胆管癌的转移方式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胆管癌的认识已经有一个多世纪,Musser在1889年报告过18例原发性肝外胆管癌,1936年,Stewant等复习过世界文献报告了306例胆管癌。20年后,Sako等也总结了1935~1954年的文献并新发现了570例胆管癌,此后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胆管癌的病例逐年增多。近30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和重视。长期以来将胆管系统看成一个“管道系统”,甚至是肝脏的一个“附属系统”,主要作用就是引流胆汁,所以关注的重点就是胆道通畅的问题,但是胆道也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血液循环。最近我们渐渐开始把胆道系统也作为一个“器官”来看待。因此对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研究也更加全面完善起来,综述对其转移的研究。目前从大体上基本分周围浸润、血道、淋巴转移以及其较为特征性的沿神经间隙浸润转移,并且在这些转移方式的分子途径上有了更多的发现。了解它的转移为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颜伟康  刘颖斌 《肿瘤》2023,(7):598-606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且易复发的肝脏肿瘤。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手段对肝内胆管癌的疗效较差。测序和组学技术的进步为肝内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R2)突变作为肝内胆管癌中好发的基因异常之一,其分子机制及致癌能力已通过基础研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解析,针对带有FGFR2突变的肝内胆管癌的靶向治疗也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策略2方面出发,系统地回顾了肝内胆管癌中FGFR2突变致癌的具体分子机制和携带FGFR2突变的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洪飞 《中国肿瘤》2002,11(11):664-665
近4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经形成,它在肿瘤的诊断,控制肿瘤,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如癌性疼痛,发热等方面疗效确切。现从三个方面谈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思考:从中西医病因学的认识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必要性;从中西医诊断学的认识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从中西医治疗学的认识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又称胆管细胞癌或周围型胆管癌,是来自肝内二级分支以下胆管树上皮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ICC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0%~20%,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ICC具有发生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手术切除率低、临床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而了解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胆管癌的病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闫洪飞 《抗癌》2004,(3):2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中西医治疗如何结合,结合的方式及机理是什么,如何以最佳方式达到中西医结合,这些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肿瘤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对肿瘤侵犯范围和可切除性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手术切除范围及预防手术并发症,是使手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现结合临床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放射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或称高位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左右肝管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stin瘤,占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bile duct cancer,EHBDC)的58%~75%。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其根治的惟一方法。由于其发病隐匿,确诊时多为晚期,以及肝门部特殊的解剖关系,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及切净率均较低。放射治疗以往多用于无法切除、复发患者的姑息性治疗,由于治疗增益有限,故认为胆管癌具有放射抗拒性。近10余年来,  相似文献   

10.
放射治疗结合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建飞  张可领 《肿瘤》1997,17(4):230-231
放射治疗结合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癌方建飞1张可领2肖作平2关键词胆管肿瘤放射治疗引流胆管胆管癌发病率低,但近几年有增加的趋势,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属晚期,预后极差,故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晚期胆管癌手术、切除率很低,仅为10%~20%,化疗效果亦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无法手术根治或手术后多处转移的晚期大肠癌目前尚无理想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 5年多来收治的 85例无法手术根治或术后多处转移的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可比性对照临床研究 ,考核其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客观疗效指标、免疫指标和血流变指标。结果 :静脉联合化疗加中药“消疒徵 方”治疗组 (中西医组 )的生存率、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用化疗组 (χ2 检验 ,P <0 0 5 ) ;生存时间也较长 ,客观疗效指标二组间尚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免疫指标 (CD3、CD4、CD8和NK)和血流变指标 ,中西医组的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单纯化疗组 (t检验P <0 0 5 )。结论 :静脉联合化疗加中药“消疒徵 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副作用轻 ,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组 ,尤其是提高了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MDS的疗效。方法 选择48例MDS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8例,西药治疗组10例。治疗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7%、5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治疗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西药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来,胆管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统计1972~1999年胆管癌资料,发现男性发病率上升158.5%,女性发病率上升164.4%,但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胆管癌的临床重要性在逐步提升。研究胆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可以提高对胆管癌的认识,帮助改进诊断治疗的方法、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改善胆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思路与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目前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方法与临床治疗模式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中药抗肿瘤有效成份的提取是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的主要方向,诱发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是中医药研究的新思路;在辨证理论指导下进行方药加减变化,剂型改革及扩大给药途径是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的关键环节,并强调在晚期肿瘤综合治疗中,尤应充分发挥中药不良反应小,遣方用药灵活的优势,同时指出中药在四种结合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运用的最佳时机、周期或疗程以具体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治性切除率较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应用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切除术,90年代以来对根治性手术方法和结果的评估以及对扩大根治性手术的探索越来越多。因此,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率、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一些大型医院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3%~5%。然而,应该重视的是,术后并发症率也在增高。高达30%~40%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是该手术死亡率高、费用高和住院时间长的重要原因。回顾分析我科单个治疗组1999年1月-2004年12月根治性切除7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期情况,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5例,经治疗17例好转,余8例死亡。其中4例于术后7、12、14、58天死于肝功能衰竭,另4例术后22、42、57、89天分别死于原发性肝脏功能不良并肾衰、心源性休克、腹内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手术切除术后30天死亡率4.2%。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5.6个月,最长生存59个月。因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是手术者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由Altemeier首次描述,它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60岁以上患者多见。HC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占所有胆管癌的60%左右。其临床上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多样,且某些预后因素的研究尚存在争议。故本文通过PubMed检索“hilar cholangiocarcinoma”、“biliary cancer”和“cholangiocarcinoma”,在中国知网中检索“肝门胆管癌”、“胆管癌”关键词,筛选并仔细阅读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目前HC的分类方法、辅助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肝门胆管癌在临床上日趋常见.因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在治疗上十分棘手,根治切除率低.125Ⅰ粒子植入结合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有效提高了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疗效.我们2004年至2005年,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门胆管癌在临床上日趋常见,因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在治疗上十分棘手,根治切除率低。^125Ⅰ粒子植入结合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有效提高了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疗效。我们2004年至2005年,应用^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肝门胆管癌姑息性切除患者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肝外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因其易侵犯周围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且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较差,即使早期完成根治术,5年生存率仍不足30%。术后辅助治疗能否改善肝外胆管癌的预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及争议点,本文将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肝外胆管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分析术后辅助治疗对于肝外胆管癌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癌症》1986,(4)
根据Farrar报道,诊断为原发性胆管癌应按照以下标准:(1)肿瘤局限于胆管;(2)在胆囊、肝脏以及总胆管无肿瘤组织;(3)肿瘤病理学检查证实有癌细胞。根据这个定义,原发性胆管癌罕见。本文系原发性胆管癌引起阻塞性黄疸的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