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肾脏疾病预后的决定因素。该实验研究肾间质中单个核细胞的浸润、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与肾脏疾病临床转归三者关系,探讨肾间质单个核细胞的浸润在肾脏疾病临床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8年2月至2000年9月因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而入院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患儿共42例,肾组织用CD4+,CD8+,CD68+3种单克隆抗体标记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计算CD4+,CD8+,CD68+在肾间质中浸润的密度,用等级相关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肾间质中CD4+,CD8+,CD68+细胞浸润密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s=0.570, P=0.029;rs=0.368,P=0.009,rs=0.468,P=0.003)。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临床转归之间呈正相关(rs=0.467, P=0. 001 )。肾间质CD8+,CD68+细胞的浸润密度与临床转归之间也呈正相关(rs=0.398,P=0.004;rs=0.328,P=0. 036)。肾间质中单个核细胞浸润的种类数与临床转归正相关(rs=0.453, P=0. 003)。结论:肾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和种类数与肾脏疾病预后密切相关。肾小管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可能促进了肾小管间质的病变,使肾脏疾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的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2 0 0 2年1 0月至2 0 0 3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的1 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亚群上CD2 5+的表达和CD4+细胞上CD4+CD45RA+、CD4+CD45RO+的表达;对照组为1 0例健康体检儿童。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 +百分率( % )为( 62 . 2 3±6 .2 7) ,较对照组( 68 .60±4. 74)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 0 5) ;CD4+、CD8+百分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CD8+CD2 5+百分率( % )为( 0 . 61±0 . 58) ,较对照组( 2 .1 6±0 . 40 )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 <0 .0 1 ) ;CD4+CD45RA+/CD4+CD45RO+比值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 <0 . 0 5)。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时存在细胞免疫失调,主要表现为总T细胞降低,T细胞活化障碍和CD4+CD45RA+/CD4+CD45RO+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3.
支原体肺炎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状况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Hou AC  Lu Y  Sha L  Liu LG  Shen J  Xu 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52-65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细胞的改变 ,为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FACS)检测了3 5例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和B细胞 ,同时通过检测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4(IL 4)的CD+ 4细胞方法 ,测出相应TH1、TH2细胞的百分比 ,并与2 8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同时对 3 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 3 0例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及精制结核菌素 (PPD)皮肤试验。全部患儿均系在我院住院的患儿 ,男 15例 ,女 2 0例 ,年龄 3~ 13岁 ,平均 9岁。对照组男 14例 ,女 14例 ,年龄 3~ 12岁 ,平均 7岁。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 3 、CD+ 4T细胞百分率为 68 0 0± 6 66及 3 7 86± 5 84,较对照组 63 71± 7 92及 3 4 54± 6 2 3高 ,(P <0 0 5) ;患儿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为 14 13± 8 46,对照组为 2 0 77± 6 89,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NK细胞及TH1/TH2比值在患儿组降低 (P分别为 <0 0 1和 <0 0 5)。两组间CD8、TH2、B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3 0例患儿之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 ,IgG全部正常 ;IgA升高 7例 ;IgM升高 4例。皮肤P  相似文献   

4.
小儿重度肾积水术后肾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重度肾积水患儿术后肾脏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ECT检查 ,测定 5 0例患儿术后患肾功能 ,2 0例患儿手术前后患肾功能 ,并分析影响患肾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  5 0例患儿术后患肾功能平均为 (4 0 .6 2± 10 .0 9) % ,其中 32 %的患儿术后患肾功能接近正常 ,分肾功能达 45 %以上。 2 0例患儿手术前后患肾功能分别为 (2 0 .45± 9.5 0 ) %和 (37.10± 9.16 ) % ,患肾功能提高 (16 .73± 11.5 1) % (P =0 .0 0 0 5 )。术中测量的患肾实质厚度和术后患肾功能的恢复呈负相关 (r =- 0 .79,P =0 .0 0 4) ;随访时间和术后患肾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 (r =0 .76 ,P =0 .0 14) ;手术时年龄和患肾功能恢复无显著相关性 (r =- 0 .5 7,P =0 .12 )。肾外型肾积水术后患肾功能恢复明显高于肾内型肾积水 (P =0 .0 44 )。结论 重度肾积水患儿术后患肾功能可获得很好的恢复 ,部分患儿患肾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应保留患肾。肾实质薄者 ,随访时间长者及肾外型肾积水患肾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5.
B型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2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全面分析和评估经B超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地研究 10年间经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胡桃夹现象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以左肾静脉受压迫前后管径比值为≥ 3作为诊断标准 ,共有 2 5 8例患儿被诊为胡桃夹现象 ,被分为 4组 :( 1)非肾小球性血尿 ,10 9例。其中肉眼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10 0± 2 7)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2±1 4) ;镜下血尿的患儿平均年龄为 ( 8 0± 2 8)岁 ,肾静脉压迫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3 1± 1 0 )。 ( 2 )直立性蛋白尿 ,10 8例。其中 5例伴有精索静脉曲张 ,占男孩 8 5 %。肾静脉受压前后的管径比值为 ( 4 9±3 0 )。 ( 3 )同时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者 ,8例。其中一患儿在 10年后的检查中发现仍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 ,而且肾早期损害指标增高。 ( 4)同时有肾小球性血尿和持续的蛋白尿 ,3 3例。其中 11例患儿接受肾穿刺检查 ,6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例为IgA肾病。结论 胡桃夹现象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或直立性蛋白尿。其也可见于有肾脏基础病的患儿和正常人。故胡桃夹现象的诊断需全面检查及分析 ,并长期随访 ,以确认其确实为一良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结核纯蛋白衍化物与婴幼儿哮喘及细胞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结核纯蛋白衍化物(PPD)结果与婴幼儿哮喘及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 将接种卡介苗后的婴幼儿100例按有无哮喘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检测PPD皮试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 实验组PPD皮试阳性6例(6/50),阳性率12%;对照组阳性30例(30/50),阳性率60%,实验组PPD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x2=8.92 P<0.01)。实验组CD3+(69.05±5.55)%、CD4+(45.67±6.03)%、CD8+(24.32±3.06)%、CD4+/CD8+(1.66±0.36)%与对照组[分别为(67.33±5.96)%、(42.95±7.21)%、(22.37±3.97)%、(1.47±0.28)%]相比均增高,t分别为2.54、2.45、2.80、2.98,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PD结果与哮喘及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Cui YB  Du LZ  Chen YZ  Yu YB  Wang FM  Mao QQ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5):348-351
目的 观察新生儿败血症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规律 ,并评价其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 5 1例临床疑似败血症的新生儿根据其临床表现及WBC、PLT、血浆CRP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总数比值 (I/T)四项指标 ,分为败血症和可疑败血症两组。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和 15例正常对照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CD11b的平均荧光强度 (MFI)。结果 败血症组 2 3例 ,可疑败血症组 2 8例。两组中性粒细胞CD11b分别为 (32 0± 189)、(4 5 6± 2 13)MFI,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10 90± 338)MFI(t分别为 - 9 0 1、- 7 5 6 ,P均 <0 0 0 1) ,败血症组又低于可疑败血症组 ,差异有显著性 (t=- 2 39,P <0 0 5 )。高CRP组患儿CD11b为 (2 11± 16 4 )MFI,低于低CRP组的 (5 0 5± 2 6 5 )MFI,差异有显著性 (t=2 6 4 ,P <0 0 5 )。中性粒细胞CD11b≤ 6 0 0MFI对疑似败血症新生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6 3%、10 0 %、10 0 %、6 8 2 % ,CD11b检测阳性率为 86 3% ,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 (17 6 %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m=31 2 ,P <0 0 5 )。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表达下调 ,其下调与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中性粒细胞CD11b的动态检测对早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在临床上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全血法标记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 ,借助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了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 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 ,观察分析其在足月健康新生儿组及足月细菌感染新生儿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 (1 0 8± 1 0 4 ) %和 (6 6 9± 7 87) %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足月细菌感染新生儿组 (n =10 )治疗前后CD15 4表达量分别为 (7 70± 9 4 5 ) %和(7 4 6± 7 6 6 ) % ,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D15 4在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 ,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的CD15 4在细菌感染时表达上调 ,CD15 4的表达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回输CD34+CXCR4 +的输入量在非亲缘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对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 (BPC)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回输CD34+CXCR4 +细胞数 ,并对 2 3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在非亲缘脐血移植后的ANC和BPC恢复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测定。结果  2 3例患儿中 ,CD34+CXCR4 +输入量为 (2 1~ 198 6 )× 10 4/kg(中位数 19 9× 10 4/kg)。在 2 1例植入成功患儿中 ,ANC >0 5× 10 9/L的时间为 11~ 4 1d(中位数 2 0d) ;而在 2 0例获得统计资料的患儿中 ,BPC >2 0× 10 9/L的时间为 12~ 12 0d(中位数4 4 5d)。CD34+细胞输入量与ANC、BPC恢复时间的r值分别为 - 0 35 4 (P =0 116 )、- 0 4 30 (P =0 0 5 8) ,CD34+CXCR4 +细胞输入量与ANC、BPC恢复时间的r值分别为 - 0 5 2 7(P =0 0 17)、- 0 6 2 9(P =0 0 0 4 )。结论 CD34+CXCR4 +输入量与非亲缘脐血移植后的造血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损害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目的 观察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HSPN)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 ,将 2 2 8例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分为肝素治疗组 (119例 )和对照组 (10 9例 ) ,肝素治疗组患儿在起病和每次复发时给予肝素钠 12 0~ 15 0U/kg加入 10 %葡萄糖水 10 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续 5d ;或肝素钙 10IU/kg皮下注射 ,每天 2次 ,连续 7d。对照组患儿在起病和每次复发时给予 10 %葡萄糖 10 0ml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连续 5d。两组患儿均同时给予基础治疗 (口服维生素C和芦丁治疗 ) ,直至临床症状消失。以后每 2周观察尿常规至患儿首次治疗后≥ 3个月。结果 平均随访 6个月 ,肝素治疗组发生肾炎 9例 (7 6 %) ,对照组发生肾炎 30例 (2 7 5 %) ,肝素治疗组肾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肝素治疗组患儿肾炎出现的时间为 (82± 6 4)d ,对照组为(34± 32 )d(P <0 0 1) ;肝素治疗组在起病 3个月内出现肾炎者 4例 (4 4%) ,对照组 3个月内出现肾炎者 2 8例 (93%) ,其中 15例患儿是在 1个月内出现肾损害的。肝素治疗组中HSPN表现为单纯血尿 2例 ,血尿 +蛋白尿 6例 ,血尿 +肾病 1例 ;对照组单纯血尿 12例 (4 0 %) ,血尿 +蛋白尿 15例 (5 0 %) ,血尿 +肾病 3例 (10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  相似文献   

11.
12.
13.
胶原成分在儿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柴青  丁洁  张英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4):208-211
目的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区胶原成分的变化。方法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观察了30例轻度MsPGN肾穿刺活组织标本和正常的肾小球系膜区Ⅳ型胶原及其α链(α1、α3、α5链)、Ⅵ型胶原及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1)正常肾脏组织中,Ⅳ型胶原及其α1(Ⅳ)链分布于系膜区和基底膜,α3(Ⅳ)、α5(Ⅳ)链分布于基底膜,Ⅵ型胶原分布于系膜区、肾小球基底膜和间质,Ⅰ型胶原仅分布于肾间质。(2)在轻度MsPGN时,系膜区内Ⅳ型胶原及其α1链、Ⅵ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P<0.01);当系膜区系膜细胞超过4个时,Ⅰ型胶原开始在肾小球内出现,且在硬化肾小球内Ⅰ型胶原均呈阳性;α3(Ⅳ)、α5(Ⅳ)链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变化,硬化肾小球α3(Ⅳ)、α5(Ⅳ)染色呈阳性。结论系膜区胶原成分增多可先于系膜细胞增生,并随系膜细胞增生而增多,间质胶原成分Ⅰ型胶原,不但出现于硬化肾小球内,而且出现于系膜细胞增生较重时  相似文献   

14.
15.
Aim: To investigate mothers’ perceptions of breastfeeding and influences from their social network.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Mangochi district, Malawi where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157 rural and 192 semi‐urban mother–infant pairs were obtained.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and those who reported to have actually exclusively breastfed were 40.1% and 7.5% respectively. Of those who reported practis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6 months, 77.5% stated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6 months. This opinion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giving birth in a Baby‐Friendly facility, OR = 5.22; 95% CI (1.92–14.16). Among the mothers who thought that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should last for less than 6 months, 43.9% reported having been influenced in their opinion by health workers. Infant crying was the most common (62.4%) reason for stoppi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positive impact health workers can have, as well as th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benefits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among both health workers and mothers. Furthermore, continued counselling of mothers on how to deal with stressful infant behaviour such as crying may assist to prolong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相似文献   

16.
17.
Zhao SY  Qian SY  Xu XW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29-732
近些年,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不仅成为学龄儿童CAP的常见病原,而且3岁以下感染者也屡见报告,重症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嗜肺军团菌可能是小儿重症CAP的独立病原或混合病原之一的事实也再次为儿科临床所认识;新型病毒如C型鼻病毒、多瘤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在国内也已有文献报道;细菌方面,肺炎链球菌性坏死性肺炎(Necrotizing pneumonia)和脓胸增多,社区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坏死性肺炎并脓毒症病例在国内儿童出现,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婴幼儿CAP增多.  相似文献   

18.
Forty children with symptomatic intestinal amoebiasis were treated with tinidazole in a single dose of 50 mg/kg for 3 consecutive days. A cure rate of 97% was obtained. Tinidazole was tolerated well in children and proved to be a valuable new amoebicidal drug.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