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1994年10月~1995年10月对不同流行强度疫区的健康人群进行HFRS抗体检测(共3901份),平均阳性率为3.41%。不同流行强度疫区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性感染主要发生在成年组,10岁以下组最低(1.07%),50~59岁组最高(5.62%)。职业隐性感染率农民最高(4.51%),依次为医务工作者(3.28%)、工人(2.88%)、散居儿童(2.35%)、干部(2.04%)和学生(1.96%)。共检测注射过HFRS疫苗的血清240份,总阳性率为77.92%。对HFRS的流行情况及其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形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采取螺情监测,及时处理残存的螺点,阻断传播途径,继续对疫区人群及动物宿主查病和对流动人口开展监测。结果1989~2008年20年中每年坚持查螺,其中巩固监测阶段1989—2000年累计在疫区查螺面积10259772m^2,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300m^2,疫区小学生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鼠、犬、牛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采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零,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阶段2001-2008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066843m^2,居民血清抗体检测1959人,抗体阳性率0.25%,抗体阳性者粪检结果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非疫区居民抗体检测1230人,阳性率为0.16%,阳性者粪检结果均为阴性;外来流动人口血学检查334人,阳性率2.1%,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结论喀斯特地形血吸虫流行区由于地形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97~2012年的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南宁市1997~2012年疟疾监测和疫情报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12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其中常驻人口血检270 580人,阳性2人,阳性率为0.07/万;流动人口血检18 163人,阳性230人,阳性率为1.27%;共报告疟疾病例256例,无本地感染病例,男性高于女性,以农民工发病最多,年平均发病率为0.08/万.结论 输入性疟疾对巩固防治成果构成了潜在威胁,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仍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在我省流行了100多年,清远、仁化、花县疫区共有钉螺面积58,000多亩,占全省疫区面积1/3以上。解放前,这些疫区钉螺密布,瘟疫横行,钉螺的最高密度1123只/m~2钉螺最高感染率达86%,60~70%人感染上血吸虫病,150万人受威胁。解放前20年间,有万人以上死于血吸虫病,近100个自然村遭毁灭,10多万亩耕地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掀起了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的战斗,充分发挥水利、农业、卫生等部门的通力合作,采取(水)利、垦(荒)、种(植)、灭(螺)、治(病)、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684583m2(其中疫区5048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846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259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492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508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312人,阳性率0.23%,对阳性者粪检全部阴性,对流动人口血检407人,抗体阳性率1.72%,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卵。结论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广西狂犬病新发疫区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红  古漓  吴泰才 《广西医学》2000,22(1):30-33
目的:对广西近三年来狂犬病回升作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自治区狂犬病疫情资料及流行区各地市县级防疫站犬伤门诊防治资料统计分析。用EIA试剂盒检测人血清抗狂犬病毒抗体。结果:狂犬病疫情回升主要是在山区新疫区,发病人数占全区的一半。新疫区犬伤后狂犬病发病率为0.45%高于老疫区0.24%的近2倍。近三年狂犬病毒疫苗免后抗体阳性率偏低(68%~81%)。犬密度高,犬免疫率<10%。新疫区发现不典型狂犬病例和麻痹型狂犬病例;狂犬野毒株糖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与疫苗株有10%~15%差异。结论:新疫区狂犬病流行与犬密度高,且缺乏管理,犬免疫率低有关,也可能与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防治后期传播潜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东省班氏丝虫病达到基本消灭后期其传播流行的潜势. 方法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进行10年病原、蚊媒和血清学纵向研究. 结果班氏丝虫病微丝蚴(mf)率由1980年基本消灭第1年的0.31%,降至第10年的0.01%;蚊媒自然感染率在第1年的0.15%,到第9~10年时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第7年6.85%下降至第10年的1.56%.结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当监测点mf率在0.17%~1.15%,残存mf血症者mf密度为1~50条/120μl时,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传播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8.
总结全国16个城市性病监测点1987~1990年性传播疾病(STD)的疫情监测资料,4年中共报告STD 125 49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7.80/10万。女性患者的增长速度(65.85%)大于男性(36.81%),从而使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从1987年的2.39:1降至1990年的1.34:1。各监测点的STD疫情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6.61%。STD流行的优势病种为淋病,占全部STD的59.22%(1990年);而尖锐湿疣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增长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率为105.03%和85.14%。STD患者多为性活跃人群,20~39岁年龄组患者占82.10%。职业分析表明,个体户(1206.06/10万)和待业青年(346.20/10万)的发病率最高。区域分析表明,南方城市STD发病率最高,已达200.47/10万;长江流域城市的STD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71.41%。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李镐汪等报导从黑线姬鼠脏器中分离朝鲜出血热病毒(V·Hantaau)。国内并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疫区鼠类、猫、 鼩鼱、野兔进行了带毒调查,还相继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2,3]。利川县地处鄂西,毗邻蜀东,平均海拔1070公尺,年平均发病率为14.35/10万,鼠密度最高为20.59%,最低为4%[6]。为查清疫区中鼠类自然带毒情况,于1985年10月至11月用免疫荧光技术法对利川县都亭镇教场村EHF疫区的鼠类做了带毒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滕州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对策。方法收集滕州市历年来淋巴丝虫病防治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防治前(1957年)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mr)率为25.3%,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5.95%,通过普查普治、重点查治、海群生药化食盐(以下简称“药盐”)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于1975年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丝虫基本消灭后,病原、蚊媒横向监测16年,mf率为0—0.12%,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0~0.61%,mf率和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自末次病原阳性次年(1985年)起至1991年7年间均降为0。病原、蚊媒及血清学纵向监测16年,mf率、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在监测第1年时分别为0.43%和0.42%,至第7年后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监测第8年18.42%降至第16年时的5.84%;利用各种有效治疗方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与照料,丝虫性淋巴水肿、乳糜尿和鞘膜积液的患病率由防治前的5.95%下降至基本消灭后第10年后的0.97%。结论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尤其采用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措施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