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辩证”与“辨病”朱邦贤有病始有证,惟辨病方能识证,惟识其病证而后可以施治,故病之与证密不可分,两位一体者也。病者为本、为体,证者为末、为象;病不常变而证多变,病有定分而证无定。医者但能辨识其病,把握疾病之本质及其传变规律,即可洞察因人而异、诸般变化...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明,而反下之.因作病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笔者以为,要正确理解该条文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就必须认真回答并准确理解以下三个问题:其一,“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其二,结胸之成何以言“热人”?其三,结胸者何以说“下之太早”?其中,前一个问题是本条文理解的难点,也是直接影响能否正确理解后两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李培生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年1版)将“病发于阳”和“…  相似文献   

3.
源自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气发病机理的“从化”理论,经历代医家实践验证,于清代中晚期趋于成熟。虽然邪气侵入人体之不同部位、罹病过程之久暂、病体适时之气候、治病药物之气味均有可能导致病情发生“从化”,但无论是从寒化、从热化、从实化、从虚化、从湿化、从燥化、从风化、从瘀化哪种类型,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则是影响“从化”病机的基础性因素,这也是落实 “因人制宜”和“辨体施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近读古海志先生大作《“治病求本”初探》(《陕西中医》1989.3)深受启发。然而对其“‘病机’实为治病之‘本’”的宏论却不敢苟同。故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古先生及杏林同仁。一、“‘病机’为治病之‘本’”的局限性“治病必求于本”作为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即探知这个“本”就要能确立具体治法,并依之遣方用药。设若如古先生所云:“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疾病中,‘病机’方是真正唯一的‘本’。……所以,在中医临床中,在辨证论治精神的指导下,仔细、准确地分析掌握病机,针对病机这个‘本’,有的放矢的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方用药。”那么,试问不同的疾病而有相同的病机、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而有同一病机时,就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吗?这显然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如腹痛一病,其病机皆为六腑之气不通,不通则痛。但引起不通的原因又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不同,我们已掌握了其“六腑之气不通”的病机,但如何“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方用药”呢?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可见此论捉襟(?)肘,难以成立。除古先生“本”为病机说,还有“本”为病因、正气、脏腑等说,均不可成立。因为了解了上述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准确地确立治法,因此不是“本”。  相似文献   

5.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6.
何文彬 《江苏中医》2000,21(10):4-6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年医学家萧京写过一部名为《轩岐救正论》的著作。轩岐者,中医之代称。“救正”者是指要“救治”、“纠正”,其主旨是“救正”当时中医界的不正之风,类似于现在的纠正行业作风,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萧京写这部著作的促发因素,是“目击时师治病,昧本从标,枉毙生灵,究其原因,盖因习医之人半属非人,而所学之法全非正法。多为轩岐之乱臣贼子”。因此深感欲“治人之病”,必须先“治医之病”.  相似文献   

8.
没有不治“证”而治“病”的方药“见血不治血”、“消痰不治痰”这是中医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如其失去了这个特点,中医之术也就没有了。现在中成药中很多是“专治某某病特效药或专治某某病”,这不是出之于真正中医之口,而都属外行话。而且日见其多...  相似文献   

9.
“久病入络”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久病入络”及其临床运用贾正平山东梁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梁山274800)1久病入络理论形成依据《难经·八难》中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体正气旺盛,防御功能健全,则病邪不得而入,即使致病之邪气侵入人体,旺盛之正气也能驱邪外出,恢复健康。但久病之...  相似文献   

10.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见载《素问·阳明脉解篇》。是岐伯在解释足阳明之脉病“登高而歌……窬垣上屋”的病机时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一直被医者注释、诵习和引用。细揣文意“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应为“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这是否与经文相违呢?否!笔者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本、末不容倒置,故敢正其误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说文》:“淤,积血也。”又《说文》:“蓄,积也。”可见“蓄血”也是血液积聚之病。但“蓄血”一证确与一般淤血证有别。《伤寒明理论》卷三曰:“蓄血者,  相似文献   

12.
“病机十九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证时如何看待和审察病机,可从《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得到启示。一、病证万变其有病机可寻病证不同,症状无定,但都有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病机可循。《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论“病机十九条”之先,明言“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明确指出病之所发,必有其因,随之产生“以之化之变”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现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亦认为是“腐秽积滞于肠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宣表邪通实滞”,并认为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是表里两解之剂。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欠妥…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5104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陈治忠,张家维(指导)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医药学家,有“医圣”、“中医之祖”之称谓,在他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中,共有专论或涉论针灸学方面条文四十余条,虽然内容所占全部经文比...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183;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  相似文献   

16.
《素问·阴阳别论》云 :“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此条文作为经典 ,对后世探讨闭经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对该文的理解和解释不一 ,使人们在运用上受到影响 ,现本人不揣浅陋 ,对该条文作粗浅小议。1 从“发心脾”的异议谈起  对本节经文 ,诸家对“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同理解 ,如张景岳 :“二阳 ,阳明也 ,为胃与大肠二经……盖胃与心 ,母子也 ,人之情欲本以伤心 ,母病则害及其子。胃与脾 ,表里也 ,人之劳倦本以伤脾 ,脏伤则连于腑。”马元台曰 :“女子有不得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病也”之释义,“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疾加也”的诠释条件,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研究先秦两汉语言,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18.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仲景《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阐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指出“病痰饮者”并非皆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亦有阴阳、虚实、寒热之分,必须辨证施方遣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9.
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津液无处不泽,亦无处不需,其与消化、呼吸、泌尿、血液循环及内分泌等系统俱存在密切联系。故凡津液输布之处,皆可演为病患之所。而津液之为病,变幻多端,最难防治。故孙思邈说:“大凡水病难治。”《华佗神方》曰:“人生百病,最难者莫出于水。”津液之病,不外水湿痰饮。西医学虽无“水饮”之名,却不乏其研究,但“痰”与“湿”则是既符合临床实际,又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在世界医学范围内具有白丰创新意义的病因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历代医家对此含义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阳”先病为本,心脾后病为标;有的认为心脾先病为本,“二阳”续发为标.笔者认为不论是以“二阳”为本,还是以心脾为本,明确何谓“二阳”是关键.《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日:“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