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损伤对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C)和移植组,移植组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热缺血0min(W0)、热缺血15rain(W15)和热缺血30min(W30),其后建立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每组均为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d、7d、14d和30d处死,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肝组织学、血清ALP和ALT变化。此外,移植组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观察长期生存率(〉100d)。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术后血清ALP逐渐增高,14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第3d、7d、14d、30d血清ALP与供肝热缺血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并且恢复过程也延长。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血清ALT无显著性改变。W0、W15和W30术后长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肝移植术后存在胆汁淤积,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但是,供肝热缺血30min以内造成的大鼠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并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根据供肝荻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热缺血0 min(W0组)、热缺血15 min(W15组)和热缺血30 min(W30组)3组,其后用Engemann法建立大鼠动脉化肝移植模型,比较术后肝功能、病理、手术成功率(>3d)和长期生存率(>100d).结果 W0、W15和W30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15/15)、93.3%(14/15)和86.7%(13/15),术后长期生存率分别为100.0%(6/6)、83.3%(5/6)和66.7%(4/6),二者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织病理结果显示: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3组术后第3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AST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来自于无心跳供体的大鼠肝脏在热缺血30 min以内是安全的,移植术后可以长期存活.该模型有助于肝移植热缺血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0、15、30、45、60min 5组,观察肝移植后的恢复性变化.结果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三磷酸腺苷酶(Mg2+-AT Pase)活性逐渐降低,糖原减少.热缺血30min以前各组酶活性变化轻微,而45、60min组均出现明显的酶活性降低和高碘酸-无色品红(PAS)反应减低.15、30min组,在复流后24h糖原颗粒逐渐增多,呈明显的恢复,酶活性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45、60min组,复流后24h PAS反应和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趋势.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在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移植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术后其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能量代谢及存活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e X  Ma Y  Chen G  Lin G  Wu J  Zhu Z  Hu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36-939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肝组织能量代谢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和60min,随机分为7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纯热缺血后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并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移植后24、48h各组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供肝经受热缺血损伤后,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远逐渐下降,其中前30min下降比较急剧,以后趋向平缓。热缺血30min内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在肝移植再复流24h后基本得到恢复,术后大鼠仍可以获长期存活。45min组,移植肝在48h后能量代谢的功能也基本恢复,虽不足以影响术后的1周存活率,但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的3个月存活率影响显著。60min组,肝脏能量代谢储备功能难以恢复,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结论: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能荷(EC)水平以及其移植术后恢复的潜能是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间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将54只受体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W0组,未经历热缺血)、热缺血10 min组(W10组)、热缺血20 min组(W20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7 d检测血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及其细胞器,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C(Cyt 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移植术后1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急剧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3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稍稍下降,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仍明显较高(均为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ALT和AST水平均再次上升,与W0组相比,W10组和W20组的ALT和AST水平升高更显著(均为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细胞水肿程度逐渐加重,内质网扩张逐渐加重,线粒体损伤程度加重,W20组尤为严重。术后1 d,3组大鼠肝组织中的AIF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7 d,与W0组比较,W10组和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W20组的AIF与Cyt 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10组(均为P0.05)。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肝细胞内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形态、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热缺血损伤与肝移植术后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将实验鼠以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 0、30和 6 0min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为HB组、NHBD 30组和NHBD 6 0组 ,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术后各组肝移植大鼠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的变化。结果 随着供肝遭受的热缺血时间延长 ,肝移植大鼠术后血清中TNF α、IL 6和CINC均呈上升趋势 ,并分别于术后 3、6和 6h达到峰值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 ,供肝的热缺血损伤与TNF α、IL 6和CINC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移植肝热缺血损伤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预测无心跳供体(NHBD)中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动态观察单纯热缺血期和肝移植术后6h、24h、48h各组移植肝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规律。结果NHBD的供肝不仅发生热缺血阶段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在移植肝复流后,也存在再灌注损伤,且再灌注期肝组织损伤的程度与热缺血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热缺血30min以前,移植肝仅出现组织细胞的变性,未见明显坏死。45min组,肝组织可见小灶状的坏死,在小叶中央区首先发生。60min组,肝细胞坏死的范围扩大,呈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肝窦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呈泡状或气球状,肝血窦阻塞,呈微循环障碍。结论大鼠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肝组织损伤处在可复性阶段。热缺血60min以后,呈现不可逆性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无心跳供体中供肝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无心跳供体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45、60min,随机分为5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对肝移植术后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及观察肝组织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热缺血30min以内,移植肝组织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热缺血45min,复流后大部分肝血窦腔可逐渐恢复通畅。但部分血窦仍充满较多的膜浆泡和血细胞积滞;热缺血45min以前各组术后3d血清HA可基本恢复。热缺血60min,复流后内皮细胞损伤不但不能恢复,且出现加重、扩大趋势。结论 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处在可复性阶段。45min的热缺血时间可能县供肝微循环功能耐受热缺血损伤的极限.热缺血60min以后.呈现不可逆性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时缺血预处理(IP)对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2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 min,同种移植组(4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15,0~2,15 min,各组冷缺血时间均为80 min;另设假手术组仅在开腹并游离肝脏后关腹。同种移植3,4组先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法进行供肝热缺血预处理5 min。肝移植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术后1,3,5,7 d每组分别处死3只受者,取移植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观察IRI程度,用Banff系统分级标准进行AR评分,用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移植肝组织Fas,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蛋白和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同种移植1~4组移植肝病理改变及IRI程度依次加重。术后1,3,5,7 d,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未发现AR,同种移植1~4组AR明显;同种移植3组AR评分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较同种移植2组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术后各时点,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移植肝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均无表达,Fas mRNA仅有低表达;同种移植1~3组较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4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术后相同时点,同种移植3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2组下降(P0.05)。结论 IP能相应减轻肝移植相同冷、热缺血时间所致IRI程度及AR的程度,其机制是抑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及穿孔素/颗粒酶B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不同热缺血时间对大鼠移植肝功能状态及存活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变化规律,并对动物远期存活情况进行观察,预测无心跳供体(NHBD)中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后24、48h、3和5d各组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热缺血30min组,肝移植术后1周的存活率达到83.3%(10/12),1个月和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58.3%(7/12)和50.0%(6/12)。热缺血45min组,术后1周的存活率为66.7%(8/12),但1个月和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33.3%(4/12)和8.3%(1/12)。至于热缺血60min组,1周的存活率仅为8.3%(1/12)。结论: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45min的热缺血损伤,虽对术后1周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大鼠肝移植术后的远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60min以后,移植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均难以恢复,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供肝热缺血与肝移植术后肺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与肝移植术后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以供肝获取前经历的心脏停搏时间0、30和60min分为3组,分别为有心跳组(HB组)、心脏停搏30min组(NHBD-30组)和心跳停搏60min组(NHBD-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术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和肺组织中ICAM-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肺组织损害也逐渐回重,术后血清中TNF-α和ICAM-1的值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6h NHBD-60组出现肺组织中ICAM-1的强表达。结论:在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上调与术后肺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移植肝热缺血损伤后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性的安全时限。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0、15、30、45、60min5组,观察肝移植后的恢复性变化。结果: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三磷酸腺苷酸(Mg^2 ,ATPase)活性逐渐降低,糖原减少,热缺血30min以前各组酶活性变化轻微,而45、60min组均出现明显的酶活性降低和高碘酸-无色品红(PAS)反应减低,15、30min组,在复流后24h糖原颗粒逐渐增多,呈明显的恢复,酶活性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45、60min组,复流后24hPAS反应和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趋势,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在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移植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术后其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环氧合酶2在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肝移植组(24只);干预组(24只).RT-PCR法检测COX-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OX-2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10的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各检测指标结果.结果 各组血清学检测指标和TNF-α表达变化与移植肝的组织学损伤相一致.COX-2 mRNA的表达为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所必需,抑制其表达可加重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 COX-2参与了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是重要效应分子,可能起到了降低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可能耐受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的时间极限,方法 雄性SD大鼠,以供肝获取前供体大鼠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15、30、45、60min分为5组(HB组、N-15组、N-30组、N-45组和N-60组),而后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比较各组的术后肝功能、肝脏病理和存活率。结果 HB、N-15、N-30、N-45和N-60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100%(8/8)、75%(6/8)、62.5%(5/8)、25%(2/8)和0%(0/8)。其中HB、N-15、N-30组和N-45组的大鼠肝移植最长存活时间超过30d。结论 大鼠供肝对于热缺血损伤的时间应越短越好,但耐受30min心脏停搏热缺血损伤时,仍可使1周存活率达62.5%,极限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缺血期为120 min,受体无肝期16~20min。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获取供肝前仅作肝脏周围韧带的解剖;肝移植组,获取供肝前不作肝门阻断;缺血预处理(IPC)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5min,再灌注5min。术后2,4,24,72h检测血清ALT、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及细胞因子TNF-α。结果:肝移植组及IPC组术后ALT及过氧化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IPC组低于肝移植组(P﹤0.05),其抗氧化酶活力较移植组明显升高(P﹤0.05); NO水平在IPC术后2,4,24,72h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72h时肝移植组明显高于IPC组及假手术组(P﹤0.05),而IPC组高于假手术组;肝移植组血清中TNF-α释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IPC组TNF-α的释放显著低于肝移植组(P﹤0.05)。结论:供肝热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供肝冷缺血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IPC快速提高并稳定了血清中NO水平,降低了炎性细胞因子TNF-a的产生,从而减少移植肝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Non-heart-beating donors (NHBDs) are not yet acceptable in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X) because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primary graft nonfunction.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develop a new predictive method of graft viability in OLTX from NHBDs.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Pigs were subjected to 15 min of hepatic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R). (2) Porcine OLTX was performed using grafts obtained from NHBDs subjected to in situ warm ischemia (0, 30, and 60 min). During both operations, hepatic hypoxanthine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a microdialysis method. RESULTS: In the I/R model, hypoxanthine accumulated during ischemia and decreased after reperfusion, whereas marked xanthine and uric acid production were observed after reperfusion. In the NHBDs model, all of the 0-min group, 6 of 13 pigs in the 30-min group, and 1 of 6 pigs in the 60-min group survived more than 7 days.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hypoxanthine levels were seen dependent on warm ischemic time. In the 30-min group, hypoxanthine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igs that died than in those that survived, and correlated with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adenosine triphosphate levels of recipient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graft injury was severe in the pigs with higher hypoxanthine levels. CONCLU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hepatic microdialysate hypoxanthine levels during warm ischemia in NHBDs were correlated with graft viability in the recipient. By using of this technique, prediction of the graft viability may be possible during dono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7.
阿霉素预处理对大鼠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阿霉素预处理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阿霉素预处理与否及供肝获取前经历的供体心脏停搏时间30min或45min,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即非预处理的30min(N-30)组和45min(N-45)组,阿霉素预处理的30min(tN-30)组和45min(tN-45)组行原位肝移植,观察存活状况,取材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移植术后1、3、7d采集血样检测肝功能。结果N-30组和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50.0%和16.7%,而tN-30组和tN-45组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83.3%和66.7%,预处理组移植肝脏的病理及肝功能明显好于非预处理组。结论阿霉素预处理能够减轻供肝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功能,减轻病理损害,提高大鼠肝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