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状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梅毒和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HCV-RNA与ALT的检测结果,控制丙型肝炎经输血途径传播,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我站采集的献血者58621例次的血液样本进行抗-HCV、HCV-RNA与ALT检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检测抗-HCV阳性率为1.784%(1046/58621)。抗-HCV阳性1046例次中,男性阳性率为2.081%(759/36458),女性阳性率为1.295%(287/22163)。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4.049%(804/19856),非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624%(242/38765)。不同性别、首次与非首次献血的抗-HCV阳性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中抗-HCV和HCV-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841例次,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15例,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205例。HCV-RNA的阳性率为1.460%(856/58621)。856例次HCV-RNA阳性者中ALT异常率56.308%。结论单纯使用抗-HCV或HCV-RNA检测诊断HCV感染均有其局限性,采用同时检测抗-HCV与HCV-RNA指标可有效提高献血者HCV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原因,以降低无偿献血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共计101 963份,应用速率法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不合格情况进行检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的阳性率进行检验,以计算不合格率。结果 101 963份血液标本中,共检测出不合格血液标本3996例,不合格率为3.92%,其中ALT的不合格率最高,为1.24%,抗-HIV不合格率最低,为0.34%。结论血液ALT不合格是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应在献血前加强对ALT的检测以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报废,从而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4.
张军  管政  王楠  余加宏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72-2773
探讨蚌埠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感染状况及流行趋势。方法对130118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血液感染标志物【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密螺旋体(TP)及艾滋病抗体(抗.HIV)]检测,将其分成高校学生、预约与街头人群三组,并对三组人群感染标志物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130118份样本中不合格数为5748份,占4.41%;感染阳性率为学生组2.42%、预约组4.08%、街头组4.85%,其中ALT和抗-HCV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07、12.31、12.45、116.49,均P〈0.01),rI'P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X^2=3.82、0.59,均P〉0.05)。结论蚌埠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感染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高校学生的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38-840
目的:回顾性分析晋中市十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检测结果,了解晋中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指标流行情况和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晋中市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抗-TP、抗-HIV进行检测,统计每年各项感染因子阳性数,并计算出阳性率。结果:晋中市2004年—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HBsAg、抗-HCV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感染因子抗-TP检测阳性率和抗-HIV(WB法确认)阳性数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大力度做好无偿献血经血传播疾病宣传工作,并对呈上升趋势的血液感染因子进行献血前筛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凯里地区近年来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感染状况。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血清抗体(TP-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2010年—2012年共检测血液标本52 898份,合格数50 632份,不合格数2 266份,其中ALT不合格比例最高占1.97%,其次是TP-Ab阳性占0.72%,HBsAg阳性率占0.57%,抗-HCV阳性占0.22%,抗-HIV阳性占0.05%。结论:为了保证血液质量,防止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献血前HBsAg和ALT的筛查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和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汕尾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5项检验结果的分析,探求有效的无偿献血管理方法,提高血液的利用率。方法对汕尾地区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无偿献血的血液5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项检测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达7.66%,依然较高。ALT、HBsAg和抗-TP的不合格率较多。结论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依然较高,需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提高血液的利用率,降低输血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8.
2005~2008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森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62-162,164
目的:了解2005~2008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感染情况。方法:用赖氏法检查血液ALT,ELISA法检查血液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共检验245654份,其中不合格9477份,总不合格率为3.86%;HBsAg、梅毒、抗-HCV、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03%、0.60%、0.35%、0.01%,ALT异常率为1.98%;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53%~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血液不合格以ALT比例最高(1.98%),其次为HBsAg(1.03%),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人群感染梅毒、HCV、HIV,因此应不断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焦作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阻断经血液传播梅毒。方法对焦作地区2010年1月~2012年12月103 569例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的筛查结果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12月焦作地区3年内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总阳性率0.26%,梅毒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无偿献血人群梅毒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不同文化程度间梅毒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感染率最高为0.33%;不同年龄组间梅毒阳性率差异显著,46~55岁年龄组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46岁以下人群。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前的咨询,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可有效降低梅毒阳性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李蕾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639-640
目的观察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血站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无偿献血人群11568例,分别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其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进行检测,观察比较不同献血类型、性别、献血次数、职业类型的人群抗-HCV检测结果。结果男性与女性献血人群血中抗-HCV阳性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献血次数为1次的人群血中抗-HCV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的人群(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职业为军人、公务员、学生的人群血中抗-HCV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其它职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进行多方面筛选,确定其低危人群,以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