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谢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病因是1q21染色体上基因变异所致的葡糖脑苷脂酶缺乏引起葡糖脑苷脂在巨噬细胞中大量沉积。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酸性磷酸酶、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和血小板减少都有诊断意义,病理活检发现戈谢细胞可作为确诊依据,分子酶学分析是诊断戈谢病的金标准。磁共振成像和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以往戈谢病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酶替代疗法与双磷酸联用,可以预防和治疗戈谢病患者的骨疾病。前列环素可以配合酶替代疗法治疗戈谢病患者的肺间质病变。酶替代疗法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不明显,基因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戈谢病(Gaucher disease)是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为溶酶体中葡糖脑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的结构基因变异,导致该酶缺乏,致使葡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不能被水解而聚积在巨噬细胞溶酶体中,导致细胞失去原有的功能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戈谢病是溶酶体贮积症中首先应用酶替代治疗(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ERT),并取得了很好疗效的疾病之一.在此将戈谢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戈谢病是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缺乏, 溶酶体内葡萄糖脑苷脂贮积所致肝、脾、血液、骨骼、肺、脑等多器官受累的一种溶酶体贮积症,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受累并呈进行性加重。儿童患者大多症状较重, 早期诊断和积极酶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戈谢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酶学及基因学诊断的戈谢病Ⅱ型患儿的临床特点、葡萄糖脑苷酯酶活性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女孩,14个月,主要表现为肝脾大、眼球运动障碍、智力落后;骨髓片可见戈谢细胞;葡萄糖脑苷酯酶活性为0.3 nmol/(g·min),明显下降;壳三糖酶活力为87 317 nmol/(L·min),明显升高;分析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明确突变类型为M85T(c.371TC)和R120W(c.475CT)。结论戈谢病Ⅱ型主要表现为肝脾大,可伴有神经系统受损,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及基因分析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酶制剂Cerezyme治疗戈谢病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5月以来 ,我们对 34例戈谢病 (GD)患儿进行了酶制剂Cerezyme的替代治疗 ,现将治疗 12个月以上的 14例总结如下。对象本组 14例患儿 ,男 12例 ,女 2例 ;年龄 1岁 3个月~ 14岁 ,均符合戈谢病的诊断标准 ,并有 β 葡糖脑苷脂酶测定证据。其中I型 12例 ,III型 2例 (无神经系统症状 ,仅脑电图有异常慢波或棘波 )。患儿来自 7个不同省市 ,其中 4例的两兄弟同时接受治疗。方法将Cerezyme 6 0IU/kg ,加入 0 9%NaCl2 0 0ml中 ,每 2周静脉点滴 1次。用酶制剂前检测血常规、血小板 ;每 3个月检测肝功能、酸性…  相似文献   

6.
戈谢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戈谢病 (Gaucherdisease ,GD)是溶酶体贮积病 (lysosomalstoragedisease ,LSD)中最常见的一种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882年由法国医生PhilipeGaucher首先报道而得名。 5 0年后Aghion发现由于葡萄糖脑苷酶 (glucocerebrosidase ,GC)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 巨噬细胞内蓄积所致。Brady等[1] 在 196 4年发现葡萄糖脑苷脂的贮积是由于β 葡萄糖苷酶 (β glucosidase ) 葡萄糖脑苷脂酶(glucerebrosidase ,G…  相似文献   

7.
儿童先天代谢异常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病因, 掌握每种疾病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多数先天代谢异常伴发HCM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方式,部分线粒体病呈母系遗传。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检查即可以为部分疾病的基础病因找到诊断线索。随着酶替代疗法等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加强心脏评估,恰当地针对原发病治疗,多学科协同合作将为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儿童先天代谢异常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重要病因,掌握每种疾病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多数先天代谢异常伴发HCM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方式,部分线粒体病呈母系遗传。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检查即可以为部分疾病的基础病因找到诊断线索。随着酶替代疗法等新的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加强心脏评估,恰当地针对原发病治疗,多学科协同合作将为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遗传代谢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佐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2):950-952
随着生化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引进,我国儿童遗传代谢病检出率明显提高,随之而来更大的挑战是治疗问题。迄今已发现的500余种遗传代谢病中,多数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只能进行对症治疗,部分疾病通过传统的饮食、药物治疗能够得到控制,少数疾病可以进行酶替代疗法,如:Fabry病、戈谢病。为解决患者的长期治疗,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已成为现代研究的主流方向。从理论上讲,基因治疗是遗传代谢病的根本治疗方法,但既往Gaucher病和Hunter病基因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未能改善患儿生化与临床表现,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困难,如:基因转染率、适…  相似文献   

10.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27-532
目的分析儿童戈谢病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14例儿童戈谢病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 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总结。结果 14例戈谢病患儿中男9例, 女5例, 诊断年龄0.7~15.8岁;其中Ⅰ型10例、Ⅱ型2例、Ⅲ型2例。患儿临床表现以脾大(14例)、血小板减少(14例)、肝肿大(8例)和贫血(8例)多见, 其中有6例患儿存在生长迟缓, 5例患儿身高在同龄儿处于中下水平。Ⅰ型患儿中7例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有影像学骨骼异常, 仅有1例有骨痛, Ⅱ和Ⅲ型可同时伴有抽搐、眼球震颤、听力下降。12例患儿骨髓形态学可查见戈谢细胞。除1例Ⅰ型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含L483P纯合变异外, 其余13例均为杂合变异, 常见致病变异为L483P(33%, 10/30), 其余依次为V414L、D448H、R159W。2例有严重神经系统表现戈谢病患儿的变异等位基因为L483P、L422R和F252I、L483P。检出了1个新生变异c.22A>G。结论儿童戈谢病以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为常见临床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系列能够确诊神经鞘脂贮积病溶酶体酶活性的测定方法,收集神经鞘脂贮积病发病率方面的数据,为神经鞘脂贮积病的产前诊断打下基础,以降低其出生率。方法在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病门诊收集疑似神经鞘脂贮积病患者的外周血,用右旋糖苷分离白细胞,然后有选择地测定溶酶体酶活性。其中测定酸性β-葡萄糖苷酶、酸性鞘磷脂酶、半乳糖脑苷脂酶及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使用的是其相应的人工合成荧光底物,测定芳香硫脂酶A活性使用的是比色底物2-羟基-5-硝基苯硫酸氢二钾盐。结果在1年内共检测到17例患儿,分别属于5种不同的神经鞘脂贮积病,包括3例戈谢病、9例尼曼匹克病A/B型、2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2例Krabbe病和1例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病。结论与国外资料比较,国内神经鞘脂贮积病诊断的病例明显偏少,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酶替代治疗戈谢病7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戈谢病患者的用药跟踪监测,综合评估酶制剂伊米苷酶(Imiglucerase)替代疗法(ERT)治疗戈谢病的效果。方法 1999年5月至2005年10月,ERT 治疗戈谢病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1岁4个月~22岁。Ⅰ型57例、Ⅱ型2例、Ⅲ型13例。伊米苷酶初剂量60 U/kg,每2周1次静脉滴注,2年后剂量改为45 U/kg。每用药3~6个月,对患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常规、肝脾容积测定、长骨 X 线等检查。结果 3例失访,4例死亡,正接受治疗65例。ERT 治疗12个月起,未切除脾脏患者的 Hb 和血小板值显著增加(P<0.01);ERT 治疗30个月时,已切除脾脏患者的Hb 值明显增加(P<0.01),而血小板值在 ERT 治疗中无明显改变(P>0.05)。肝、脾体积随时间显著回缩(P<0.01),治疗24个月肝脏缩小(39±17)%、脾脏缩小(59±21)%。治疗12个月,2~12岁患儿身高增长(8.6±4.3)cm,体重增加(2.6±1.7)kg,12~18岁患儿身高增长(5.2±3.9)cm,体重增加(4.5±3.3)kg。复查骨 X 线征象无明显改变、16例合并骨痛经治疗3个月即缓解;Ⅱ、Ⅲ型神经系统症状无改善;全部病例未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 ERT 可改善戈谢病患者全身症状:纠正贫血、血小板减少,使肝脾体积回缩,体格发育,骨痛缓解,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又称硫酸脑苷脂贮积症,是由于溶酶体芳基硫酸酯酶A(ASA)缺乏所引起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征为大量半乳糖脑苷脂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某些脏器内贮积,患者呈进行性瘫痪和痴呆。兹报告近期所见3例于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戈谢病(G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本中心收治的10例GD,进行allo-HSCT治疗,非血缘脐血和单倍体移植各5例,男2例,女8例。中位年龄5.7岁。预处理是以白消安和环磷酰胺为基础的清髓方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以环孢素为基础。脐血组回输有核细胞(TNC)中位数6.5×10~7/kg,CD34~+细胞中位数2.13×10~5/kg;单倍体组回输TNC中位数16.5×10~8/kg,CD34~+细胞中位数6.03×106/kg。结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中位天数分别是+13.5d和+20.5d,无原发性植入失败病例。9例患儿+30d为供者型完全嵌合,β-葡糖脑苷脂酶活力于+3个月恢复正常。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0%,1例出现局限性慢性GVHD。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8例无病存活,1例死亡。结论 Allo-HSCT是GD的根治方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5.
[英]/Maclean K…//J Pediatr. -1999,134(2)。-245~247戈谢(Gaucher)病伴随脾肿大、脾机能亢进及反复脾梗塞,脾脏的影像检查常显示异常。但脾脓肿作为该病的并发症属罕见,诊断上往往有一定困难。病例11岁,女性,系一单卵双生的双胎,核型为L444P/444P,患戈谢病3b型.在酶替代疗法(ERT)开始前2个月,腹部CT检查示中度肝肿大及严重脾肿大伴广泛钙化.被钙化围绕的牌前外侧有一个液体密度区域,提示梗塞后坏死.经血管导管进行ERT(2.3IU/kg,一…  相似文献   

16.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遗传缺陷在于芳基硫酸酯酶A基因或脑硫脂激活蛋白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内脑硫脂水解障碍,而在组织内大量沉积,引起脑白质及周围神经脱髓鞘等病变。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智能下降、四肢瘫痪、癫痫及精神症状等。本文就其近年来该病在临床、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高苯丙氨酸血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代谢病,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及其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陷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将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治疗以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和补充神经递质药物为主。我国于1982年开始进行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确诊。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断已经从临床症状的诊断向新生儿期无症状的生化和基因诊断转变。如何对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治,已然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新挑战。文章主要对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遗传背景、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并且每次发作有诱因可循,稳定期没有症状,因此常常被误诊.代谢紊乱期行血尿遗传代谢检查有助于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异生途径中的关键酶,该酶缺陷导致糖异生障碍,致使上游底物堆积和低血糖.该病为FBP1基因突变所致,至今已报道30余种突变类型.该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治疗目的是预防反复发生代谢紊乱,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若早期诊断、恰当的生活方式干预,患儿可以带病正常生活.该病大多数预后良好,患者甚至可以孕育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脾切除及保留副脾对治疗儿童戈谢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戈谢病并已经接受脾切除的6例患儿(男4例,女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儿确诊年龄1岁2个月~4岁9个月,平均为2岁5个月,均为Ⅰ型戈谢病,存在脾大影响生活质量及出血倾向,血小板(62~143×109/L)、血红蛋白(49~110 g/L)低于正常,手术前没有骨痛及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时平均年龄4岁9个月~9岁4个月,平均6岁7个月.2例术前接受酶替代治疗(ERT),仍有明显脾肿大及血小板降低,1例曾接受ERT半年.结果 6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行脾切除,3例患儿存在副脾,其中1例未保留副脾,2例保留副脾.所切除脾脏大小28 cm×21 cm× 15cm~31 cm×18 cm×11 cm,标本重量1.97~3.35 kg,4例脾标本肉眼可见广泛局灶性梗死.术后病理证实戈谢病诊断,5例存在局灶梗死.出院时血小板(330~1 419×109/L)、血红蛋白(87~121 g/L)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4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坚持酶替代治疗,但剂量减半,1例术后即停药,1例术后半年停药.患儿生长发育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血小板(368~969×109/L)及血红蛋白(100~121 g/L)升高,保留副脾的患儿恢复情况优于其他患儿.结论 脾切除可以有效缓解戈谢病患儿临床症状,减少酶替代治疗剂量,而保留副脾可能减少部分及全脾切除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中华儿科杂志》2022,(6):604-607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HT-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因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缺陷, 引起体内酪氨酸分解代谢受阻, 毒性代谢物蓄积, 从而导致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神经危象, 且有较高的肝细胞癌风险。本病多见于2岁内婴儿,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血琥珀酰丙酮检测有助于早期识别。尼替西农联合低酪氨酸饮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对于肝功能严重衰竭且尼替西农治疗无效或疑有肝细胞癌患者, 推荐肝移植。酶替代疗法及基因治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