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2.
温病热变最速,用药尤关重要。热在皮毛肌肉,未入胃府化燥,固当辛凉透汗,若热邪内传,汗不外出,内则口燥而渴,舌苔干黄灰滞,若妄用辛温发散,可致津液干枯,而发厥成痉。误用苦寒清火,化燥伤阴,则热闭神昏。误用消导攻下,则痰食阻结,而成动风厥逆之证。惟宜用泻热存津药物,救其津液,外证可得汗而邪有出路,内得清润而病情缓解,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温病忌汗(指辛温发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义不可用”。义有“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  相似文献   

3.
<正>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护液与化湿这两个截然相反方面的发挥,别具心得,今就吴氏所述温热作一简述,其发于手太阴(即初起病在上焦)的证候特点是: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身热较甚等. 针对着这类温病,吴氏特别强调了护液,而在初起,便不可任意使用辛温发汗,因汗本五液之一,温病本易伤阴,误用辛温,不啻“为贼之帜”,起着更坏的作用,而古来以治伤寒法治温病,其大错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辩证运用中医汗法,是温病初期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具体运用上,采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宣化表湿,滋阴发汗等四种治疗方法.结论 汗法是温病治疗方法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泽生教授已八八高龄,躬耕医道已七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外,对中医时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独到见地,现将其治疗时病的经验作一简介,就正于同道。一、发汗须及时,但不宜过汗发汗在温病初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要及时,如用之得当,邪随汗解,可望早期治愈,如用之不当,则变证多端。因温病易于化燥伤阴,如误用辛温发汗或发汗过于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外感病,它不仅和因寒致病的伤寒病性质截然有异,而且与一些属温热性质的温病亦有一定不同,由此而决定了它们在治法上的不同特点.这可从疾病的各个主要阶段体现出来:病之初期,邪气在表,法应解散,但伤寒之辛温发汗,温热之辛凉解肌,均不宜于湿温病;病之极期,伤寒之攻下燥粪,温热之增液通腑,也不宜于湿温病;疾病末期,伤寒之辛热助阳,温热之咸寒养阴,亦不能尽为湿温病所用。因此,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家忌汗、不可以火攻之之后,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湿温明确提出禁汗、禁下、禁润.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到湿热郁遏肌表,忌辛温发汗,宜芳化辛开发表;湿热内蕴脾胃,忌峻剂猛攻,宜苦辛通降缓下;湿遏热伏三焦,忌柔润滋腻,宜甘寒凉润益阴.  相似文献   

8.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11,(12):36-37
治疗原则简称"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治法"。治法是针对疾病所制定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是治疗大法,而辛温解表、疏肝理气、滋阴清热、健脾化湿等,则是治疗方法。前者适应范围较广,是针对某一类疾病层次较高的治法;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病证所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它限定在某一治疗大法的范围之内。如汗法中的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滋阴发汗、助阳发汗等,统属于汗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五版《金匮》教材中对肾着、谷疸、淋家禁汗三条原文之释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谨此与该教材的编者商榷。认为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之目的在于散寒除湿以通痹;谷疸湿热证病人不可能出现既因胃热而“消谷善饥”,又因脾湿而“食即为满”的症状,而“食即为满”才是其食欲改变之着眼点;认为“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是张仲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淋家兼表的治则和治禁,“不可发汗”是指不可辛温峻汗,而非绝对不能使用汗法,该条并不是针对单纯患“淋病”者而言。  相似文献   

10.
晋唐时期的温病理论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唐时期,伤寒温病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医家开始试图从病因与治疗上对伤寒与温热做出某种区别,比较突出的是对疫病病因及其传染性方面的认识,并提出了"伏气""戾气""时行"等新概念。在温病治疗方面,主张在治温病初起时应加入寒凉药。医家们在原《伤寒论》方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将原本辛温发汗的方子,转化为辛凉或辛寒发汗的方子,为后世温病治疗开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 ,字寿甫 (186 0~ 1933年 ) ,河北盐山县人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书为作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对辨证论治、立方选药 ,有不少独创见解 ,在中医界影响较大。今就张锡纯 (以下简称张氏 )对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探讨如下。1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张氏曰“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 ,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 ,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张氏言伤寒风温两种不同病证皆宜汗解 ,只风温之发汗费解 ,但中医确诊风寒或风热之表证 ,均须解表治疗 ,只是辛温与辛凉不同 ,伤寒使用辛温解表 ,风温却用辛凉解表 ,邪…  相似文献   

12.
结合古籍中的疫病医案,探讨疫病诊治的"误"与"正".从疫病性质的辨别、疫病真假寒热的辨别,湿温疫病的治疗中误用寒凉、误用辛温发汗、误用补益造成的坏证,以及谨防病重药轻、明辨疫病真假、合理认识"有故无殒"等方面结合医案例证进行阐释.以史为鉴,古今合参,以期为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疫情的中医药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论》中的四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所谓“先其时”不是指发热汗出之先 ,而是指在发热汗出症状刚刚露出端倪之际 ,其时先发汗 ,放手应用桂枝汤 ,是仲景急汗之法。小柴胡汤证中“不必悉具”的“悉具”只是认识上理想化的追求 ,“不必悉具”是仲景对“悉具”认识的否定。潮热不同于一般发热 ,潮热是病人在发热症状持续存在状况下的一种如潮水上涌的烘热感觉 ,与时间无关。发黄必有湿亦必有热 ,无论是湿热发黄还是寒湿发黄 ,发黄作为一个具体的症状或过程 ,均源于湿热的酝酿、蒸化。若就“证”来说 ,寒湿发黄证与湿热发黄证则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夏季用香薷,前人以:“为冬月之用麻黄”。经云:“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由于夏天乘凉饮冷,致使阳气为阴气所遏,外表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内者频热口渴,呕吐泻利,吴鞠通云:“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治宜解表祛暑化湿,而香薷辛香而辛温应用于夏季暑湿,有如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医治疗八法的调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简称。八法中贯穿着调理中焦的意识,就是认为八法的功效凭籍脾胃功能而后成。兹分述如下。 1 汗法 汗法用于邪气在表的病证,其中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益气助阳发汗,养血滋阴发汗等。无论何种发汗法,祛邪之汗是以营卫的充盈通利为基础,而营卫的充盈有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所以,应用汗法  相似文献   

16.
<正> 湿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从临床实践中看,其多表现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遏伤阳气,湿热不得外泄。因此输转气机,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在治疗湿温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湿温病的主要病因是内有湿饮外有客邪,热湿相搏,酝酿成温,即湿热合邪。湿热相合,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邪重浊粘腻,必然阻滞脾胃及肺的气机,导致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形成气不化湿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赵林颖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44-144
大定风珠系《温病条辨》名方,主要用于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或因误用汗下,重伤阴液,神倦瘛,脉气虚弱,舌绛少苔。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主要症状。起病缓,传变慢,有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主要留恋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后期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的转归。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流行性感冒、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属于湿温范畴。 在治疗湿温病过程中,一般禁用发汗、攻下、滋阴之法。湿为阴邪,其性粘腻,与热相结,如油入面,胶结难解。非若寒邪之一汗而…  相似文献   

19.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20.
感冒刍议     
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外感病证,西医认为本病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疗无效,故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根据本病寒热虚实之不同性质,挟湿挟暑不同兼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常获得很好效果。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病因是六淫中的风邪,在临床上常有风寒、风热两大基本证型和挟暑挟湿等兼证。辛温以治风寒,辛凉以治风热为治感冒之大法。风寒误用辛凉,则其邪冰伏,汗不易出,每致迁延不愈或生它变;反之,风热误用辛温,则助热伤津,甚至动血伤血。辛凉辛温乃对整个方剂性质而言,非指一药一物之性耳。感冒虽以外因为主,然内有宿寒热常不容忽视,临床组方用药,应根据寒热主次及演变适当调配辛温辛凉、解表清里药的比例,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