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拟从《难经》的奇经八脉入手,重点探讨任脉的生理、病机和临证等,指出其不同于十二经脉之功能特点,其归入奇经,能够总任一身的阴经,有统任诸阴脉的功能,发挥奇经作用,使奇经理论系统化,成为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脉对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更证实了《难经》阐发了《内经》的旨意,发前人所未发,有独特的学术价值,给后世医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3.
金亚蓓 《中国针灸》2006,26(2):151-153
论述《难经》对于针灸学的贡献。着重介绍了《难经》的奇经八脉学说、八会穴的观点、五输穴观点、原穴的临床应用观点、俞募穴理论、独特的针法等,为当代针灸工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可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杲师从张元素,继承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所阐发和发展.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启示下,深刻研讨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通过长期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李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105-106
《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索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做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难经》经文的研读,针对其中关于针法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但《难经》更注重于针刺手法,对于针法,《难经》强调双手配合针刺、发挥了《黄帝内经》的针刺补泻原理、迎随刺法、针刺补泻配穴方法,阐述了四时针刺技巧。因此认为,《难经》中所论述的针法对当今针灸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10.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诊家枢要》则是脉诊专著。《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两书的分析探讨,论述了滑寿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高武所著《针灸聚英》(以下简称《书》)一书,发《内经》、《难经》之要旨,取历代医家之经验,并根据临床体会加以发挥,有较高学术价值,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就其学术思想作肤浅探讨。1 秉崇《内经》、《难经》,提倡医者应技术全面 高氏学识渊博,晚年专心医事,精研针灸,师宗《内经》、《难经》,旁究诸家,对《内经》、《难经》的针灸  相似文献   

12.
姜永平 《河南中医》2008,28(3):9-14
通过分析《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后世的不同学说,从"《内经》三焦有名有实"、"为《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正名"、"后世三焦有名无实"等方面,对三焦学说的演变及某些争议进行了讨论。《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其学说清楚明白,后世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三焦与肠胃在结构上基本上是重叠的。后世关于三焦的论述,较《内经》而言,结构及功能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意义却越来越小,致使三焦几乎成了五脏六腑的代名词。所以,在论述三焦时,除了谈论后世三焦学说外,至少应该回归到《内经》原本的三焦理论中去,从而给人一个完整的、清楚明白的三焦学说。  相似文献   

13.
命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明代著名医家孙一奎在命门学说方面受《难经》影响颇深,提出肾间"命门动气说""命门-太极说"等观点。本文将从命门的位置、功能、属性及孙一奎对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四个方面结合《难经》原文进行探讨,阐述孙一奎对《难经》命门学说的继承与发挥,认为孙一奎基本沿袭了《难经》的学术思想,并融合各家学说,取长补短,阐释与完善了命门学说,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小燕  蒋璐  黄穗平 《新中医》2015,47(8):296-298
<正>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近三十载,学验俱丰,屡克痼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黄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1精研各家学说,治脾尤崇《脾胃论》黄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治疗脾胃病尤为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其认为该著作乃东垣老人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并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风论》校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论》一卷,系我省清代名医熊笏所撰。熊氏究心医学,对《内经》、《难经》以及伤寒、杂病等颇有造诣。所论中风不尚空谈,皆从实际经验而来。所附医案虽寥寥数则,然皆属疑难大证,均能出奇制胜。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笔谈,对医林后世富有启迪。生平著述除《中风论》之外,尚有《难经辑注》、《伤寒会匮合注》、《医案一隅录》等。  相似文献   

16.
《难经》元气学说与难治性肾病临床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经》元气学说与难治性肾病临床辨治刘玉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00029)关键词《难经》气难治性肾病当前,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临床上一般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为基础,或单纯用西药,或中西联合用药,可以解决大部分病例,但其中膜性肾...  相似文献   

17.
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寿康 《中国针灸》2003,23(12):725-727
以《灵枢·九针十二原》《难经·七十二难》等篇为据 ,说明在《内经》《难经》中 ,迎随不是某一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 ,只是一切针刺补泻法的代称和原则。对于迎随 ,后世大多宗于《难经》 ,发展为深浅迎随、针向迎随、流注盛衰时间迎随、补母泻子迎随等。现代多以针向迎随为补泻 ,但在临床上很少单独用。针向迎随在理论上不符合《灵枢》本义 ,在临床上只能在四肢穴作行气法用 ,没必要作为一种具体的针刺补泻手法存在  相似文献   

18.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 ,其中既有摄生、道生等养生专篇 ,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学说。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是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 ,也是对先哲思想和理论的汲取和升华。因此 ,深入探讨《内经》养生学的思想渊源 ,应该从哲学思想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涉及到古代哲学思想 ,必然离不开《周易》 ,所以本文仅仅从《周易》对《内经》的影响的角度出发 ,去探讨这一问题 ,旨在了解养生学理论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1 未病先防的变通求久意识《周易》通过…  相似文献   

20.
刘峙南针灸“中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峙南医师,河北雄县人,其家以业医世代相传。对《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难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都有深入地研究。且长期从事临床,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早在五十年代,即已是我省著名针灸医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