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脉象发生规律,发现中医脉象作为一种物质运动状态,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结构单元,其发生在哲理上应用了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等思维模型,揭示其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为规律,说明中医脉象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的发生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数理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辨证的发生规律。结果:中医辨证的发生学遵循了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依照象数偶数律、象类奇数律的历史演化规律。结论:中医辨证发生学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体质的发生规律,发现中医体质的发生在哲理上应用了无极、太极、冲气、阴阳等思维模型,揭示其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为规律,说明中医体质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模型中医学思维探讨中医色诊。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中医色诊规律。结果:中医色诊在哲理上应用了太极、冲气、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S2=2n+1这一公式为规律。结论:模型中医学下的色诊具有哲理同构律和数理同构律,并且可以使色诊更加完善,从而有效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中医苔质演化同构律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有序演化而来的。其中无极、太极、冲气、阴阳是最根本的哲学元素,太极对应着全身气血阴阳盛衰在舌头上的投射、冲气代表平和舌质(淡红舌、薄白苔)、阴阳对应着趋阴或趋阳的舌象。以冲气代表的平和舌象为演化中心,向着阴阳两端演化出偶对的趋阳舌象与趋阴舌象。包括平和舌象在内的阴、阳中医苔质类型永远符合奇数演化律。演化出的包括平和舌象在内的所有舌象分类永远是奇数类S=2n+1。反映了中医舌象类型发生学中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中医苔质演化同构律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有序演化而来的。其中无极、太极、冲气、阴阳是最根本的哲学元素,太极对应着全身气血阴阳盛衰在舌头上的投射、冲气代表平和舌质(淡红舌、薄白苔)、阴阳对应着趋阴或趋阳的舌象。以冲气代表的平和舌象为演化中心,向着阴阳两端演化出偶对的趋阳舌象与趋阴舌象。包括平和舌象在内的阴、阳中医苔质类型永远符合奇数演化律。演化出的包括平和舌象在内的所有舌象分类永远是奇数类S=2n+1。反映了中医舌象类型发生学中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同构律,从阴阳学说的发展,哲理,数理三个方面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结果:中医阴阳学说的发生学在哲理上遵循了无极、太极、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遵循万物基数演化律公式。结论:中医阴阳学说发生学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脉学的发生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解读脉学的发生规律。结果脉学的发生在哲理上应用了无极、太极、阴阳等思维模型,在数理上以奇数演化律揭示其规律。结论脉学的发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而有序发生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视域下的"病"发生规律。方法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揭示出的系统同构律、哲理同构律和数理同构律,探讨"病"发生的必然演化规律。结果中医承载的中国古典哲学同构律潜在或显在着基于统一哲理、数理基础上的同构律;奇数类演化律是哲学同构律的根本规律。结论 "病"是由一定病因引起的相关病理现象的高度概括,其发生的证型有必须遵从的哲理、数理规律。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一直把脉诊作为探测病因、病位、病性及预测疗效的根据之一,在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依靠手指触觉来体会患者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化的概念上。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该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脉象的标准,所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因此,脉诊的客观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病因的发生规律。方法:基于中国古典哲学元素系统发生同构律,从哲理和数理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医病因的发生规律。结果:中医病因的发生学遵循了“太极、冲气、阴阳”的哲学思维模型,在数理上符合公式S_(1)=4n和公式S_(2)=2n+1的对立统一演化规律。结论:同构思维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符合哲理和数理同构律,并且使中医病因分类更加规范,更有利于中医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2.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以"象"为基本元素的象思维作为中医的重要思维方式,与以"图像"为基础的思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指导着中医通过特殊的物象、图像来进行思维。我们认为,中医象思维的形成需要借鉴图像思维的方式,利用人脑所具有的联想、想象的机能,将先入为主的语言概念转为以精气、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中的物象之变化来类比人的生理、病理,再利用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图像进行中医理、法、方、药的思考。只有重拾图像思维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中医独特的"象"思维。  相似文献   

13.
管浩  郭太品 《中医药导报》2019,25(24):133-134,141
以风池穴为例探讨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推导式讲解穴位主治功效,从象思维对中医"风"认识推导、象思维"投射"推导、象思维鉴别延伸推导、文化延伸推导4个角度出发,综合应用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元素,以象思维为核心进行推导演绎教学,使学生深层次领悟穴位主治功效。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中医象思维的内涵与挖掘的过程中,疏理象思维的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对象思维概念进行中医哲学的诠释和解读,抽提象思维的表述方式和中医象思维范式的特点,以中医原创思维理念为指导,依据"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法依证出,方证相应"的中医诊疗模式,探讨象思维医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李定祥  彭珣  郭芮  刘琴  邓奕辉 《中医教育》2020,(2):40-43,49
"象思维"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培养此思维方式对刚接触中医学的学生十分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学者需带领学生理解和准确把握"象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将其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象思维"。从汉字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和天人合一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两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发掘"象思维"。  相似文献   

16.
中医“意象”思维理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无论是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还是在思维层面都借鉴并延伸了"意象"思维与表达方式。审视中医"意象"思维,以象说象,以象解象,因象会意,意象交融,达到立象以尽意的高度,"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可以说中医"意象"思维既是一种形象思维的延续,更是一种医学理念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18-2119
文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医脉象。脉象符合信息论的一般特点,脉象信息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具备承载脉象信息的载体,医者在进行脉象的提取和分析过程是属于信息的同构和异构过程,脉象具有可复制性等特点,这一认识为现代脉诊客观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将气定义为物质,这是不准确的.在哲学的论述中,大多数认为,即气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以象会意,用以描述事物永恒运动的特性.与西方哲学比较,则不能将气机械地等同于古希腊的"元素说",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气并不等于物质,而是表明一切物质的运动性的范畴.当气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医学之时,同阴阳、五行一样,仅是取象的意义.从而得出结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  相似文献   

19.
<正> 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应用仪器描绘脉象图形的方法研究中医脉象,取得了不少进展。现根据有关资料作以综述。一、从模示图向波示图及声像图的发展1241年,施发著《察病指南》一书,把脉象绘成33种图形,这是祖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1860年Vierordt 氏利用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描绘图象,使脉象图的研究由模示图进入波示图阶段。国内于1953年对弦脉和1957年对滑脉进行研究,从1958年到1977年,运用近  相似文献   

20.
刘帅帅  夏芬 《中医药导报》2021,27(11):224-228
选取中医诊断学常用的28种脉象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中医药学名词》《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中脉象术语的不同译法,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综合考量得出28种脉象的最佳译法.就语言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重译文结构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译文选词需准确反映脉象本义,避免直接套用西医术语;就文化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意脉象的隐喻特征和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传达;就交际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应选用常用词以提高交际维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