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剂量肝素在血透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永红 《中原医刊》1995,22(3):131-131
小剂量肝素在血透中的研究戴永红通过20例慢性肾衰1942例次不同剂量肝素血透的临床研究,探讨出小剂量肝素(首剂0.2mg/kg)为常规血透的最佳剂量。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例均为慢性肾衰常规血透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23~6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实施血透治疗的效果。方法取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本院血透室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分为基础组(n=30)和血透组(n=30),对所有基础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对所有血透组患者在基础组基础上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血透组患者治疗后尿素氮、血肌酐水平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低,血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实施血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鲁桂兰 《中原医刊》2005,32(21):60-61
我院内科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住慢性肾衰患者112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6例,医院感染率为14.29%,而内科2年来医院感染率平均为7.25%.可见慢性肾衰在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伟  郭汉林 《广东医学》2007,28(10):1681-1682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惠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67例慢性肾衰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死亡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死亡24例,放弃治疗16例,营养不良11例,感染9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脑血管意外4例.结论 心脏疾病、放弃治疗、营养不良、感染、高龄是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作好宣教工作,改善贫血,营养支持,充分个体化透析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对4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28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2546次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表明:急性肾功能衰竭血透组共血透161次,治愈率远较同期急性肾功能衰韵治疗且。血透最常见急性并发症为发热;慢性肾衰血透组共血透2385次,最常见急性并发症为低血压,其1、2、3和4年自下而上率分别为40.37%、18.52%、4.81%和1.48%,较同期慢性肾衰对照组之生存率明显高。提示急性肾衰患者早期血透愈后较  相似文献   

6.
报道12例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辅以清热解毒、行瘀通便的中药治疗,认为以大黄为主的中药对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病人可适当减少血透次数.  相似文献   

7.
周好  陈侣林 《四川医学》2002,23(11):1129-113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方法:对48例终周末期肾衰患者行血透,26例每周血透两次,12例每周血透1次,每周血透少于1次的10例。结果:48例患者在血透3-12个月反复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均伴贫血,部分伴高血压、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高磷低钙、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过大。结论:有效降压,纠正贫血,充分透析,避免内瘘吻合口过大,控制钙磷代谢,纠正酸中毒和高血钾,慢性心力衰竭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8.
康华  郭广霞 《新疆医学》2003,33(2):52-53
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的急危重并发症及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抢救及时,措施得当可有效的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现将我院对49例慢性肾衰血透患者高血压病的临床抢救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0月有慢性肾衰血透患者346例,血透16280例,发生严重高钾血症43例,93.7%为门诊透析病人。查血清钾在7.21~10.34mmol/L。临床表现:肌肉酸痛无力或麻痹,四肢苍白、湿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
周宏 《河北医学》2001,7(3):273-274
维持性血液透析 (以下简称血透 )疗法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终身替代疗法之一。本人曾对慢性肾衰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及血透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 ,并施以心理护理 ,对保持患者心理动态平衡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1 一般资料我院在 1999年至 2 0 0 0年 ,对 2 9例慢性肾衰患者实施血透 1652例次。其中 ,男 8例 ,女 2 1例 ,年龄 2 1~ 76岁。有 7人已做换肾手术。2 血透前期2 .1 心态分析 :慢性肾衰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由于病情日趋加重 ,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 ,心理上产生了对事业的担忧 ,对前途的失…  相似文献   

10.
对4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28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共进行了2546次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表明:急性肾功能衰竭血透组共血透161次,治愈率(100%)远较同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对照组(36.42%)高(p<0.01)。血透最常见包性并发症为发热(6.32%);慢性肾衰血透组共血透2385次,最常见急性并发症为低血压(4.33%),其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40.37%、18.52%、4.81%和1.48%,较同期慢性肾衰对照组之生存率明显高(p均<0.01)。提示急性肾衰患者早期血透愈后较佳,慢性肾衰患者血透可提高生存率。并对血透并发症之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尿毒症期主要靠替代疗法治疗,血透正是其中之一。而在慢性肾衰尿毒症血透期间,患者常常出现许多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在血透期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透患者的透析效果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利于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患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2.
光量子疗法是一种通过紫外线照射将量子能量传递到血液中使其发生一系列有益反应的治疗方法。目前,光量子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临床疾病,特别在感染性和缺氧性疾病的治疗上有很好的疗效。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慢性肾衰维挣陛血透患者30例,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光量子导管与血透管路连接对血透患者血液直接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的影响。方法:检测慢 性肾衰长期血透患者血清 N O 水平,与非血透治疗尿毒症患者 进行比较。结果:血透显著增加了慢性肾衰患者 血清 N O 水平,与对照组 比较 P< 0.05。结论:血透能增加慢性肾衰患者血清 N O 浓度,防止残肾损害。  相似文献   

14.
许敏  刁秀竹 《安徽医学》2001,22(3):30-30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治疗慢性肾衰的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法,但在透析中患者经常出现血压增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本院1993年3月~2000年2月对148例慢性肾衰患者行血透治疗6126例次,在血透中有血压升高者1850例次,占30.19%。现将对血透中血压增高的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肾衰系列方药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患者(CRF)血透间隔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肾衰系列方药(补肾扶正胶囊、活血化瘀胶囊、肾衰灌肠液)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30例,并与单纯血透组30例、胶囊配合血透组(补肾扶正胶囊、活血化瘀胶囊)30例;灌肠配合血透组(肾衰灌肠液)30例对照观察.[结果]肾衰系列方配合血透组、胶囊配合血透组、灌肠配合血透组在延长血透间隔时间、保护残余的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单纯血透组(P<0.05).[结论]肾衰系列方药能延长透析间隔时间,保护残余的肾功能,改善血透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和15例血透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值观察发现,32例慢性肾衰患者血清FN值明显低手正常对照组(P<0.05);15例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清FN值无显著变化;10例稳定的血透患者血清FN与血Sn/Scr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慢性肾衰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FN降低与营养状态低下有关,FN测定简单,半衰期短,可作为观察CRF和血透患者营养状态,疗效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测定了23例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及22例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对糖尿病肾衰患者血糖的影响,以便提高糖尿病肾衰患者的血透效果。方法对28例糖尿病肾衰患者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透,于餐后开始血透治疗,血透期间不进食,分别在透前、透后检测血糖。结果无糖尿病肾衰患者透前、透后血糖无变化,糖尿病肾衰用胰岛素者血透后明显下降,血透当日不用胰岛素,透后血糖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糖尿病患者一旦进入尿毒症血透后,胰岛素用量可减少。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是现阶段老年人慢性肾衰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在我院30例慢性肾衰血透患者的护理中,我们的体会是早期血透并坚持规律血透,每周1~3次,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终末期血透病死率则较高。  相似文献   

20.
陈登菊  屈小英 《重庆医学》2005,34(5):793-793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血管通道,也是其生命线.因此,内瘘的使用和保护尤显重要.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6年以来慢性肾衰以AVF为血管通道的维持性血透患者189例,分析其内瘘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