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2(IL-22)在慢性丙肝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60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同时选取38例正常健康献血者作为参考,分别检测正常健康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和停药后6个月的血清IL-10、IL-22和IL-28及m RNA水平,并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和HCV RNA含量。结果经过48周抗病毒治疗后,60例慢性丙肝患者中完全应答41例、部分应答15例、无应答4例。治疗前患者血清中IL-10、IL-22、IL-2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献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V病毒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经过治疗,完全应答组患者血清IL-10、IL-22和IL-28水平逐渐降至并稳定至正常水平,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血清IL-10、IL-22和IL-28水平在一段时间内降低,但又逐渐回升,IL-22较IL-10和IL-28回升更早。治疗后不同时间IL-10、IL-22、IL-28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IL-10、IL-22、IL-28水平变化情况一致。结论 IL-22能够在早期有效预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曾宏  刘集鸿  周华坚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02-160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可溶性Fas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抗病毒有效者,血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肝脏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密切相关.对观测抗病毒疗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33(IL-33)在丙型肝炎患者体内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2例丙型肝炎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选择34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法对三组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治疗组IL-6、IL-12和IL-33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IL-6=10.17、14.53,t IL-12=9.94、13.52,t IL-33=14.17、10.53,P均0.05),且观察组IL-6、IL-12和IL-33的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IL-6=8.34,t IL-12=10.51,t IL-33=11.29,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IL-6、IL-12和IL-33的各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IL-6=10.11,t IL-12=13.72,t IL-33=14.12,P均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IL-6=8.31,t IL-12=10.09,t IL-33=9.41,P均0.05)。结论对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IL-6、IL-12和IL-33所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与疾病的发生有紧密联系,同时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致病机制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α-干扰素(IFN-α)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与乙肝病毒消长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治疗前后血清标本-20℃保存,通过ELISA法同步检测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IFN-α无效应答组(n=15)治疗前血清中IL-2水平较有效应答组(n=10)和正常组(n=10)高(P<0.01);但治疗后则明显下降,而有效应答组治疗后则明显升高;sIL-2R血清水平在IFN-α有效应答组治疗前明显高于无效应答组和正常组(P<0.01),但治疗后则明显下降,虽然无效应答组治疗后略有上升,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FN-α除本身对CHB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外,还可能参与体内免疫调节,对病毒复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敬远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23-125,12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颖 《中国医药》2013,8(8):1124-1125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病毒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丙型肝炎病毒1b型感染的长效干扰素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次,1次/周)和非1b型感染的普通干扰素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2b,5 mIU/次,隔日1次),2组患者均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和随访中检测患者血浆丙型肝炎病毒RNA和ALT水平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比较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结果 长效干扰素组与普通干扰素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者分别为30例(46.2%)和41例(7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效干扰素组肝功能异常者10例(15.4%),普通干扰素组有8例(14.5%),2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1b型感染患者的疗效不理想,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影响治疗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HCV)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HBV/HCV合并感染者9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就诊的90例单纯HBV感染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HCV优势病毒株及混合优势病毒株分别占88.9%、13.3%;在HBeAg阳性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毒学总应答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优势病毒株为丙型肝炎病毒,且丙型肝炎病毒株可对乙型肝炎病毒株的复制进行有效抑制,而给予患者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与PEG-IFN-α2a(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治疗则具有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但治疗后易复发,并易引起较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15例MM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M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0、IL-12和sFas参与MM的免疫病理生理过程.检测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MM患者监测病情、疗效判断及免疫治疗提供较为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L-2,IL-10水平的变化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评价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丙肝)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慢丙肝患者44例采用α干扰素5MU,每日肌注1次,共4周,之后改为隔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每1个月及停药6个月时检测IL-2、IL-10、ETR,同时测定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44例患者中,在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者31例,无应答者13例,其中完全应答组及持续应答组IL-2水平治疗后升高,分别为(72.6±24.7)pg/ml和(79.3±29.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0水平治疗后降低,为(62.6±28.6)pg/ml和(60.7±32.3)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应答组IL-2、IL-10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滴度组HCVRNA的持续应答率高于高滴度组(P<0.01),而两组治疗末应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2、IL-10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HCVRNA检测仍为评价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并探讨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血清IL-18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检测30例对照组和41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的血清IL-18水平,并比较36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18水平.结果 食管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无相关(P>0.05);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血清IL-18水平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手术可以升高食管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血清IL-18水平检测对食管癌患者病情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