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穿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阅 1998~ 2 0 0 0年部分医药学期刊 ,综合分析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结果表明静脉滴注穿琥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相似文献   

2.
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62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和诱发因素。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4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收集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病案62例,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病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男性33例(53.2%),女性29例(46.8%);其中<18岁的未成年患者31例,占53.4%;均为常规剂量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6d(44.2%)。结论:。掌握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的特点将有助于该药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3.
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69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穿琥宁注射剂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相关因素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国内1998-2003 年文献报道的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69例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主要由穿琥宁注射剂引起,冻干粉针则很少发生。血小板减少多发生于连续用药1周以上,平均8.3±2.9 d,70%患者穿琥宁浓度超出说明书的标示浓度(1 mg·ml-1)。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可逆性,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平均为9.3±6.5 d。结论:穿琥宁致血小板减少与用药时间、药液浓度、药品质量等密切相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索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文献,采集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纳入穿琥宁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案例183例,其临床表现大致有8类,有过敏性休克58例,血液系统损害46例,皮肤损害35例,呼吸系统损害16例;其中有60例存在联合用药情况; 46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开始后5 min之内。置信度最高的关联规则是在“ADR发生时间段 = 0~5 min and 配液用量 = 250ml and 配液浓度= 5%”的情况下,88.24%的案例“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支持度最高的关联规则是“年龄段=20~29岁 and 配液浓度= 5%”与“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过敏性休克”同时出现的案例占纳入ADR案例的12.57%。结论: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配液种类、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5.
穿琥宁雾化吸入治疗6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学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2946-2947
目的:探讨穿琥宁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对68例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穿琥宁静脉注射组和穿琥宁雾化组,3组在使用抗生素、吸氧、抗心衰、镇静、吸痰等综合治疗方面大致相同,其中静脉注射组用穿琥宁10mg(/kg·d)加10%葡萄糖溶液静脉输注,每日1次;雾化组则应用穿琥宁10mg(/kg·d),分2次雾化吸入。结果:穿琥宁雾化吸入组在体温、咳嗽、喘憋、肺部啰音和住院天数的观察项目中,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和静脉注射组(P<0.01),差异有非砄灾?性。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穿琥宁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静脉注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注射用穿琥宁及穿琥宁注射液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himpackCLCC18柱 ,流动相为 0 0 2mol·L-1磷酸二氢钾 (pH 3 0 ) -乙腈 -甲醇 (4 0∶10∶5 0 ) ,流速 1 2mL·min-1,检测波长为 2 5 1nm。应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对色谱峰纯度进行检验 ,以排除有关物质的干扰。结果 :平均回收率为99 88% ,RSD为 0 13% (n =3)。方法日内RSD为 0 99% (n =5 ) ,日间RSD为 1 2 % (n =10 )。结论 :方法准确可靠 ,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硝酸酯类药物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5 ISMN)片剂和注射剂及硝酸异山梨酯 (ISDN)注射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对照交叉给药的方式 ,单剂量口服5 ISMN片剂 2 0mg或静脉滴注 (静滴 ) 5 ISMN注射剂 (5mg·h- 1,维持 4h)或ISDN注射剂 (5mg·h- 1,维持 4h)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18名受试者口服 5 ISMN片剂和静滴 5 ISMN注射剂后的药动学参数为 :Tmax 分别为 (0 .7±s 0 .6 ) ,(4 .1± 0 .7)h ;Cmax分别为 (389± 86 ) ,(2 83± 5 9) μg·L- 1;AUC0 ∞ 分别为 (32 6 6± 6 2 4 ) ,(3179± 76 9) μg·h·L- 1。静滴ISDN注射剂后IS DN ,2 单硝酸异山梨酯 (2 ISMN )和 5 ISMN的Cmax分别为 (18± 7) ,(5 9± 4 ) ,(2 0 9± 5 0 ) μg·L- 1;AUC0 t分别为 (85± 2 8) ,(380± 5 9) ,(1384± 4 2 7)μg·h·L- 1;T1/2 分别为 (1.0 0± 0 .2 0 ) ,(2 .6±0 .8) ,(6 .1± 0 .9)h。结论 :5 ISMN片剂与注射剂相比 ,两者的AUC等效 ,但片剂的达峰时间明显快于注射剂。ISDN注射剂给药后能较快达到稳态浓度 ,而且迅速代谢成活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8.
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病案的数据挖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78~2007年医药学期刊,收集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病案165例;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病案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注射液剂型病案组中血小板减少构成比极显著高于粉针剂病案组(P<0.001);粉针剂剂型病案组中过敏性休克构成比显著高于注射液病案组(P<0.05).10~29岁年龄段病案组中过敏性休克构成比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集合(P<0.001);而血小板减少的构成比极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的集合(P<0.001).结论: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类型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等因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穿琥宁注射液引起血小板减少5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胡安梅  邵杰  董志远 《河北医药》2003,25(11):867-867
穿琥宁注射液是从穿心莲叶中提取的一种纯中药针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 ,因其显著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而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有关穿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加。我科 2 0 0 2年中有 5例因穿琥宁注射液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穿琥宁注射液引起血小板减少共 5例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45~ 80岁。入院诊断分别为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胆囊炎、急性气管 支气管炎。入院时 (即用药前 ) 5例都进行了常规检查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 (采用美国雅陪CYN 170 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98~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穿琥宁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穿琥宁注射剂所致的189例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10岁年龄组,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30分钟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损伤,主要以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主,经对症治疗,预后多良好。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穿琥宁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姚冰  彭晓燕  潘洁  唐秀玲  赵珊珊 《中国药房》2007,18(36):2857-2860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2006年多种中文期刊中公开报道的有关清开灵注射液ADR的个案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ADR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和青壮年发生率较高。所致ADR以变态反应居多,其中过敏性休克22例(占33.33%),过敏反应15例(占22.73%);其次为循环系统,共10例(占15.1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引起ADR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以重视。特别是西医在应用该药时,更应加强监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发生的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ADR进行监测,分析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联合用药以及转归等。结果:发生的95例ADR以65岁以上患者为主(占69.47%),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用药7 d内的占84.21%;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说明书要求、发生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器官-系统以循环系统(31.36%)、呼吸系统(23.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2%)、神经系统(7.10%)较为多见;有2例ADR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严重ADR 9例;除1例转归不详外,其他患者均转归良好。结论:使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密切监测ADR,尤其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关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等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35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以期指导合理用药.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35例参麦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静脉推注的速度、药物用量、患者特异性体质等因素有关.结论:为尽量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准确掌握好药物用量并严格控制静脉推注速度.  相似文献   

14.
疏血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讨论疏血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0年10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华医学会全文数据库内的有关疏血通注射液ADR的文献,结合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疏血通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在高年龄组(>50岁)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性反应及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47例中,46例预后良好,1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时要符合中医理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该药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报道的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69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以呼吸系统(25.00%)、全身性损害(24.28%)和心血管系统(22.83%)表现为主,大部分发生在注射后1~5 min。另外有5例报告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归类为用药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其表现和发生时间与不良反应类似。结论:严格掌握使用注射用蛇毒类血凝酶制剂的给药途径,了解药物剂量单位的意义,使用时密切观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李外  魏宇宁 《中国药房》2011,(43):4104-4106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10年国内文献,收集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案63例,应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报道的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多为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给药30min内的占95.24%。过敏性休克症状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其中61例痊愈,2例死亡,死亡率为3.17%。结论:穿琥宁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主要为患者体质、药物因素、临床合理用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我省数据库中2004-2014年收集的242例ADR报告进行了分析。结果:ADR多发生在30 min之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3.1%)、全身性损害(24.88%)、呼吸系统损害(9.8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8.13%)。结论:该药ADR多数表现轻微,其过敏性休克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穿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对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的降温作用。方法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穿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B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C组仅给予穿琥宁注射液。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和输液后4h体温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B、C组的65%、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穿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用于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退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发生率,探索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在药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法,对北京等6省市16家医院4382份使用双黄连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调查,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发生率2.24%),其中以皮疹(1.69%)最为常见;胃肠道反应(1.51%)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常见;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发热(0.64%)、心脑血管反应(0.43%)、胸闷心悸(0.32%)。结论: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适用于药品的安全性研究。双黄连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有必要修改其药品说明书,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