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有这样一则卫生谚语:“若要小儿保平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明代医生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指出:“饥,谓节其饮食也;寒,谓适其寒温也。勿令太饱、太暖之意;非不食、不衣之谬说也。” “节其饮食”即不让小儿过于饱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十一《养小儿》篇中指出:“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令吐。凡候儿吐者,是乳太饱也,当以空乳  相似文献   

2.
<正> 吴鞠通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之一,有《温病条辨》及医案传世。其中《解儿难》一卷,前承儿科各家学说,论述了有关小儿多种病症的理法方药问题,于中医儿科的理论与临床有所发挥。兹将吴氏比较突出的学术见解,略举数例,尚祈匡正。一、阴阳两稚论体(?) 关于小儿的体禀,自佚作《颅囱经》倡说纯阳以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沿袭此说,影响甚大,各家幼科著作纷纷加以引述。然张景岳在《类经》中则提出:“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持稚阳耳”。另一方面,既然阴气未充,亦可称为稚阴。故吴氏从经旨出发,以男十六女十四阴气始长阳气始充立论,明确指出:“古称小儿纯阳,……非盛阳  相似文献   

3.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吴氏小儿“无七情六欲之伤”一说影响颇深,近代儿科书籍时有引用。查阅中医文献,结合临床所见,笔者认为吴氏之说未免失之偏颇,实际上小儿亦有七情六欲之伤。关于小儿情志疾病,医籍中有不少论述。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有关其故里的称谓,尚不统一。现作初步考证如下。“淮阴”古今异名考吴氏在《温病条辨·自序》中署有“淮阴吴瑭自序”六字,故后世类多认为吴氏是“江苏淮阴人”,诸如《清史稿》、《中国医学人名志》、《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等著作,以致有人将今之淮阴县误作吴氏  相似文献   

5.
育儿六勿     
《养生三要》是清代袁阜在其父袁开昌的《医门集要》基础上,收集历代名医之论并加以论述而成的。全书强调“治已病”、“治未病”和“治医者之病(即医生可治之病)“诚养生三要也”。该书对小儿养生亦甚重视,论述较全面和确实,提出了“小儿养生六勿”,现介绍如下: 一、勿衣过暖小儿为纯阳之体,火热偏盛,当属阳盛体质。若平时着衣过暖,则积热内生,导致  相似文献   

6.
陈任枚(1870~1945年)是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南海县狮山乡人。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西关设医寓,曰“陈敬慎堂”,民国时期,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主讲温病学,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篡质量最佳者之一。是书对岭南温病理论学说影响很大,并具有临证实践指导性,现整理研究如下。 1 详论温病之意义及性质 《温病学讲义》开篇即阐述温病之意义,解释“温”与“热”的概念。风寒热湿燥火,六气中无温字,故后世言温病者多以“温”混称为“瘟”,两者应有区别。陈任枚认为:盖温者火之用,暖之象也,其究及必归于热,而后乃至于杀人,所以古人称温病者,多曰温热,尤言寒曰寒凉,燥曰干燥也。温之与热,二而一,亦一而二者也,吾不能不为明了之判别,曰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而瘟者多有毒,酿成疬疫,震泽吴氏著《瘟疫论》,补偏救弊,风靡一时,然究非治温病之正法也。能治温病者仍称叶氏(叶天士)、吴氏(吴鞠通)、王氏(王孟英)。大抵学术之变迁沿革,必随自然之趋势,以适合其环境所需要,乃足以创造学说,而卓然自成一家,医学何独不然?明清以迄于今,研究温病之者日多,其方法亦日以精密,则此500余年中,为温病...  相似文献   

7.
陈任枚(1870~1945年)是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南海县狮山乡人。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西关设医寓,曰“陈敬慎堂”,民国时期,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主讲温病学,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篡质量最佳者之一。是书对岭南温病理论学说影响很大,并具有临证实践指导性,现整理研究如下。 1 详论温病之意义及性质 《温病学讲义》开篇即阐述温病之意义,解释“温”与“热”的概念。风寒热湿燥火,六气中无温字,故后世言温病者多以“温”混称为“瘟”,两者应有区别。陈任枚认为:盖温者火之用,暖之象也,其究及必归于热,而后乃至于杀人,所以古人称温病者,多曰温热,尤言寒曰寒凉,燥曰干燥也。温之与热,二而一,亦一而二者也,吾不能不为明了之判别,曰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而瘟者多有毒,酿成疬疫,震泽吴氏著《瘟疫论》,补偏救弊,风靡一时,然究非治温病之正法也。能治温病者仍称叶氏(叶天士)、吴氏(吴鞠通)、王氏(王孟英)。大抵学术之变迁沿革,必随自然之趋势,以适合其环境所需要,乃足以创造学说,而卓然自成一家,医学何独不然?明清以迄于今,研究温病之者日多,其方法亦日以精密,则此500余年中,为温病...  相似文献   

8.
“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丸”。《温病条辩》方,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鞠通)所创。二百年来,沿于临床,疗效之佳,世所公认。安宫牛黄丸是吴氏为温病所创,主要治疗温病中的温热之邪陷入心包所致的:高热  相似文献   

9.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总结叶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成《温病条辨》,其中三仁汤就是他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根据吴氏《温病条辨》原文,三仁汤适用于“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的湿温初起,湿热留恋气分之证。但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初自明代医家万密斋<育婴家秘>,是针对小儿"纯阳""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以及针对世俗育儿常过分强调暖衣、饱食之流弊提出来的,并解释所谓"饥,谓节其饮食也;寒,适其寒温也.勿令太饱太暖,非不食不衣之谬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