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 方法 在疟疾暴发流行点 ,以 12 .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 15mg/m2 帐面的剂量 ,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 ;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 ;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 结果 浸帐后连续 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 0 .0 0 %和 99.93 %。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 ;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 ,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 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 ,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 ,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 (1999年 )的 2 1.0 1%下降至 2 0 0 1年的 1.3 8%。 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 ,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方法在疟疾暴发流行点,以1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15mg/m^2帐面的剂量,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结果浸帐后连续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0.00%和99.93%。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1999年)的21.01%下降至2001年的1.38%。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90%;浸帐后试验区疟疾发病率可减少64.7%~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浸泡蚊帐10.19m2/人)的费用为0.244元/人;DDT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0.708元/人;溴氰菊酯室内滞留喷洒(30.97m2/人)的费用为1.024元/人。三者成本比率为1∶2.9∶4.2。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疟疾媒介,可控制疟疾传播和减少疟疾发病率;并且使用方法简易,群众易掌握;成本比滞留喷洒低,对人畜安全,对蚊帐无腐蚀损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相关知识知晓率、蚊帐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8月,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19个居民点作为调查点,选择年龄≥10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蚊帐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对象调查前晚蚊帐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出320份问卷,收回3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31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2人,女性164人;中国籍调查对象250人,外籍调查对象66人。中国籍居民疟疾临床症状知晓率(71.60%)高于外籍居民(50.00%)(χ2=11.03,P<0.01)。调查前夜,睡在蚊帐里的中国籍和外籍居民比例分别为46.00%和69.70%(χ2=11.7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住房类型为调查对象调查前晚使用蚊帐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媒介按蚊对其敏感度现状。 方法 在广西那坡县采用现场快速测定方法测定媒介按蚊对除敌、奋斗呐、杀飞克及拜虫杀的敏感度 ,分别按 2 0 mg ai/ m2的剂量来浸泡蚊帐纱布 ,捕捉野外吸血按蚊并暴露于药帐 3min,观察 2 4 h死亡率。 结果 浸帐区及对照区的按蚊触药后 2 4 h校正死亡率均 >95 % ,并且浸帐区与对照区死亡率无差异。 结论 广西那坡县应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浸泡蚊帐后按蚊对 4种常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仍敏感 ;选择性局部应用杀虫剂可以延缓媒介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按蚊叮人机会的大小 ,对疟疾流行有密切关系 ,按蚊吸人血频数的高低 ,又受着人群防蚊条件的影响。我们于1 988年 5-1 0月在双流县公兴乡 (灭蚊区 ) ,兴隆乡 (对照区 ) ,于溴氰菊酯灭蚊前后观察按蚊密度和叮人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观察方法灭蚊区用 2 .5%溴氰菊酯乳剂 1 0 0 ml加水 1 0 L,喷洒蚊帐 ,每 1 0 0 ml乳剂喷洒 1 6顶蚊帐 ,每帐平均 1 3 m2 ,受药量为 1 2 mg/ m2 (纯品 ) ,喷洒时间从 4月至 5月 ,共喷洒蚊帐 1 2 2 1 0顶 ,占蚊帐总数的 95.1 7% ,对照区未喷哂。在公兴乡湾河村 6社 ,选择 3 5顶蚊帐 ,定人定时在人房蚊帐内捕蚊…  相似文献   

7.
按蚊叮人密度调查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人饵诱捕法,易受捕蚊者技术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捕蚊者还有受到阳性蚊叮咬感染的可能。为了改进调查方法,于1988年8~9月在江苏省邳县岱山乡试用套帐诱捕法调查中华按蚊叮人密度,同时与人饵诱捕法进行了比较。用尼龙蚊帐纱缝制成同顶双层蚊帐,即大帐套小帐,其大帐(外帐)顶2m×2.3m,小帐(内帐)顶0.75m×1.8m,顶角至下沿的垂直高度为2m。大小帐均开同向叠缝式帐门。挂帐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及其防疟效果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分析表明,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试验区嗜人按蚊密度下降85% ̄90%,浸帐后试验疟病发病率可减少64.7% ̄89.0%,按人均处理面积核算成本,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法的费用为0.244元/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云南省沧源县开展疟疾再传播影响因素,为沧源县疟疾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消除疟疾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沧源县重点地区居民的末梢血滤纸血膜标本,应用巢式PCR(nested-PCR)法进行传染源的筛查检测;参考《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开展媒介调查,分析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种群、密度及其分布规律。结果共筛查检测滤纸血膜标本2 077人份,结果均为阴性;共捕获蚊虫3 152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和阿蚊属,总蚊虫密度为32.83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密度为7.80只/(灯·夜)。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23.8%(749/3 152)。5-10月各月均捕获到中华按蚊,其中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占35.0%(262/749)。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未捕获到按蚊。结论沧源县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传疟媒介持续存在,仍有输入疟疾病例引起再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调查发现福建省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南平和三明地区及闽中永泰等 15县 (市、区 ) 6 1个乡 (镇 )2 5 9个村。南平和三明两地区 14县 (市、区 )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 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的防制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是清除嗜人按蚊的主要措施 ,灭蚊后 95 .34%的分布点经复查均未再捕获嗜人按蚊 ,其中复查 2次以上的分布点占 5 8.4% ,最多复查次数达 12次 ,显示嗜人按蚊在闽西北地区已基本被清除 ,疟疾发病数从防制前 1980年的 12 92 1例降至 1998年的 8例 ,有效地控制了疟疾流行。 1996~ 1998年 ,未再发现当地疟疾继发感染者 ,基本阻断了闽西北地区疟疾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省沧源县开展疟疾再传播影响因素,为沧源县疟疾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消除疟疾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沧源县重点地区居民的末梢血滤纸血膜标本,应用巢式PCR(nested-PCR)法进行传染源的筛查检测;参考《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2015版)》,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开展媒介调查,分析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种群、密度及其分布规律。结果共筛查检测滤纸血膜标本2 077人份,结果均为阴性;共捕获蚊虫3 152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和阿蚊属,总蚊虫密度为32.83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密度为7.80只/(灯·夜)。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23.8%(749/3 152)。5-10月各月均捕获到中华按蚊,其中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占35.0%(262/749)。人诱双层叠帐捕蚊法未捕获到按蚊。结论沧源县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传疟媒介持续存在,仍有输入疟疾病例引起再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中华按蚊及防疟的效果.方法选择广东花都市梯面镇1 5个自然村为实验区.浸帐前一年进行了流行病学基本数据调查.1995年4月和1996年4月分别用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浸帐率分别为98.6%和95.1%,药帐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3.4%和88.7%. 结果实验区浸帐前(1 994年)的月平均发病率为9.17‰,浸帐后分别降为2.23‰(1995年)和1.29‰(1996年),比浸帐前分别下降75.7%和85.9%;浸帐前(1994年)中华按蚊密度为8.38只,1995年、1996年第1、2次浸帐后下降为1.21和0.18只,浸帐后密度分别下降85.6%和97.9%.浸帐人群疟疾发病率明显低于无浸帐或无蚊帐的人群(P均<0.01).结论氟氯氰菊酯50 mg ai/m2浸泡蚊帐对控制中华按蚊自然种群密度及疟疾传播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控制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为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在使用浸泡蚊帐的人群中没有发现副反应。实验还发现,α-氯氰菊酯浸泡涤纶蚊帐的效果优于棉纱蚊帐且残效持续1年以上。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是控制疟疾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同步比较溴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和二二三防制疟疾媒介的效果,我们选择盱眙县的桂五、木店、马坝三个乡作为观察区,分别采用溴氰菊醋、二氯苯醚菊酯浸帐和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并以环境条件相似的黄花塘乡作对照.材料和方法1 药物和剂量2.5%溴氰菊醋,罗素优克福公司(法)提供,剂量为15mg/m~2;33%二氯苯醚菊酯,南京制药厂提供,剂量为200mg/m~2;50%二二三,昆明农药厂提供,剂量为2g/m~2.2 处理方法2.1 蚊帐浸泡 根据蚊帐大小分发药品,由村民自己将蚊帐浸泡,达到药液在蚊帐上湿而不流,蚊帐阴干后备用.桂五乡溴氰菊醋浸帐12779顶,浸帐率93.11%.木店乡二氯苯醚菊醋浸帐11086顶,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在疟疾中度地方性流行区河南省固始县进行了α-氯氰菊酯浸泡蚊帐疟疾及其媒介的社区干预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浸泡蚊帐后疟疾人年发病率下降2.0%,显著低于对照区的3.6%,其保护效能为43%;10岁以下儿童原虫率浸泡区内对照区的1/4。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室外叮人率分别下降70.3%和29.3%,停息于蚊帐内的按蚊数接近于0。  相似文献   

16.
1987年在川西南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35个县的276个乡,222.9万人口的地区用溴氰菊酯喷洒蚊帐1 489 929顶,1988年扩大为42个县385个乡385.2万人口,喷洒蚊帐2 259 286顶,占蚊帐总数的96.67%,受药量为9.6~12mg/m~2,经连续两年灭蚊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密度分别较灭蚊前下降97.4%和98.9%。发病人数由1986年的60 264人减少为14 572人,下降75.7%,显示较好防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成都市1987-1995年连续9年在47万余人口30个乡范围内以溴氰菊酯喷浸蚊帐灭蚊抗疟的效果.采用剂量为9.6-12.8mg/m2,共处理蚊帐近60万顶,处理率达97%以上。使嗜人按蚊密度和叶人率下降97%以上,学龄儿童疟原虫率和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降至0,疟疾发病率下降98.44%,其中14个乡疟疾病例为0,成为建国以来疟疾处于低度流行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 -效果评价和分析。 结果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 ,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 ;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 5 5 %。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 ,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 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 ,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选择更经济、有效的适合目前嗜人按蚊分布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以及在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后疟疾疫点的控制和监测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试点研究方法对不同疟疾控制和监测措施进行费用效果评价和分析。结果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措施的王店乡的报告发病率、血检阳性率和年带虫发病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单一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桂五镇,嗜人按蚊密度和中华按蚊密度也明显低于桂五镇;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和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泡蚊帐加畜舍喷洒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均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但前者费用仅为后者费用的55%。在暴发点和局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继续进行疟疾监测并对疫点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与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媒介控制的综合措施的防治效果相似,但前者所需费用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媒介控制措施对于控制嗜人按蚊媒介区的局部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染源控制结合杀虫剂浸帐措施较经济、有效。在暴发流行得到初步控制后,传染源的监测和及时控制则成为疟疾防治的重点。对疫点仅采取传染源控制措施较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