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玉森 《医药世界》2009,(12):817-818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严重危害可以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静脉血栓形成后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如治疗不及时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状况。本文就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27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2007-05/2009-0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35-76(平均53)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3例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栓塞程度及血管腔内血流情况。结果左下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内径明显增宽,急性血栓是均质低回声图像,亚急性和慢性血栓回声较高,血栓部位管腔无血流显示或血流充盈缺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的理想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下肢突发性肿胀、疼痛的57例疑诊为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57例患者中,48例为急性血栓形成,当即入院进行溶栓治疗,全部治愈。9例为陈旧性血栓,入院治疗后缓解。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诊断急性下肢静脉血栓,且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可对治疗效果予以客观评价,是一种方便、快捷、无创、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刘羽涵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69-217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部手术后下肢浅静脉栓塞致肺栓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下肢浅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发病情况,观察血管内径、管壁结构、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管腔内血流情况、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结果 124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下肢浅静脉栓塞,其中85例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9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征象;急性栓塞57例,亚急性栓塞25例,慢性栓塞12例;完全栓塞18例,不完全栓塞76例.浅静脉栓塞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1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深静脉栓寒和肺栓塞患者则经抗凝溶栓治疗4周后症状减轻或明显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检测腹部手术后下肢浅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并能很好地判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便捷的依据,有效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朱社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72-173
目的:探讨8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结合临床表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观察血栓部位、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管腔血流情况,进行确诊。采用静脉溶栓及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下肢静脉管腔内血栓,显示静脉血栓处无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通过。静脉溶栓及抗凝等药物治疗,治愈53例(66.25%),好转22例(27.5%),转院治疗5例,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具有明显超声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为无创伤性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手段,药物溶栓或抗凝治疗为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对1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所有病人初诊时血管内径患侧较健侧明显增宽,血栓呈低回声;完全堵塞者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不完全堵塞者管腔内可见彩色血流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示连续低速血流频谱,不随呼吸而变化。经抗凝、溶栓治疗1周后复查,患肢疼痛消失,肿胀明显减轻;超声显示血栓段静脉管腔缩小,血栓完全再通或大部分再通,血流通畅,脉冲多普勒示血流频谱,可随呼吸而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早期、无创和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用药并观察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急、慢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静脉内径、血栓范围、回声特征及管腔血流情况。结果: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栓表现为均质低回声,慢性血栓回声较高,回声不均,血栓部位管腔血流信号消失或充盈缺损,并可伴继发性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下肢静脉血栓做出明确诊断,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判断疗效,不失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95例,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范围、栓塞程度,深浅静脉管壁、管径及周围结构,彩色血流变化及静脉瓣的功能。结果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95例,112条病肢,下肢静脉完全栓塞35例,不完全栓塞60例,少部分再通38例,大部分再通57例。结论彩超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部位、范围、阻塞程度及治疗后再通情况可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可作为下肢不明原因肿胀的首选检查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总结了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9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探讨彩超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曾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10-2011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运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7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壁厚度,血管腔内膜、瓣膜,血栓部位、范围等情况。结果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8%、94.5%。67例患者中双侧11例,左侧32例,右侧24例;急性血栓45例,亚急性血栓17例,慢性血栓5例;深静脉血栓52例,浅静脉血栓8例,深、浅静脉均有血栓7例。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确定栓塞部位、类型,血管栓塞程度及判断侧支血管情况,且可通过超声检查动态观察病情演变情况,判断疗效,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预防异位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下肢静脉血栓及1例永存动脉干合并右颈内静脉血栓的患者,分别经静脉置人永久性腔静脉滤器或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后,用大量尿激酶顺行或全身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经10—15天的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栓完全或部分溶解,血管开通,未出现并发症及异位栓塞。结论 置入腔静脉滤器在外周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是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异位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伴有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发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30例,术前置入新型伞状下腔静脉滤网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评价患者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30例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接受了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术中顺利,未见严重并发症,骨科手术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肺栓塞,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潘晓 《中国当代医药》2013,(27):121-122
目的分析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2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下肢DVT的原因及防治护理对策。结果72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下肢DVT,经过针对性处理及预防性护理后,未再出现下肢DVT:11例患者7~10d后患肢肿胀明显消失,且均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下肢DVT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对该类患者必须进行预防性护理及综合护理才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形成及提高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成功率100%。术后即刻下腔静脉造影显示滤器内均通畅,无明显血栓脱落影像;患者导管溶栓术治疗时间2~7d;住院时间为7~15d;6例牙龈出血、4例皮下瘀青,2例患者术后穿刺处渗血,经压迫后止血,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和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溶栓前,治疗后的通畅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通畅改善度为(55±4)%。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减少了溶栓药物用量,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后遗症。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血液流通受阻出现凝结致使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将并发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并发症可形成致死性肺栓塞(PTE)。该病发症起病急,容易误诊而危及患者生命,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腔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作用。方法:经股静脉途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36例。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为100%,无肺栓塞发生,复查滤器位置满意。结论: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保证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12年3月在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及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下肢DVT患者,分别针对不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20例周围型DVT、下肢症状不严重患者应用单纯抗凝治疗,26例亚急性、无肺栓塞但有肢体肿胀组患者应用下肢浅静脉阻断深静脉灌注溶栓治疗,10例下肢混合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24例下肢中央型血栓、发病时间小于1周的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4组患者经个体化治疗后,治疗显效率为76.3% (61/80),有效率为16.3% (13/8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 (6/80).其中2例合并肺栓塞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有3例存在抗凝禁忌,有1例因脑出血死亡;治疗后,4组患者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情的下肢DV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确切,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05年12月~2011年9月确诊的33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PTE患者常有多种危险因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急促、胸痛、晕厥和心动过速等。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及D-二聚体试验对PTE诊断有提示作用;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TE最常用的技术。本组有7例死亡,病死率21.2%,24例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存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导致PTE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综合医院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的警惕性,仔细查找病因,常规X线片、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血管超声等均有助于其诊断,但螺旋CT更方便可靠。溶栓治疗能提高PTE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双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致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采取双介入治疗的DVT致急性PE患者根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种类分为临时组与永久组,对比两组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测得下肢静脉压、SPO2,统计手术成功率及出院前统计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临时组血栓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口服用药时间均显著低于永久组,P〈0.01;但永久组滤器故障率明显低于临时组,P〈0.05。结论双介入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良好,安全可行,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致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髋膝关节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髋膝关节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两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基础上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进行口服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华法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发生下肢水肿5例,肺栓塞2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华法林组发生下肢水肿3例,肺栓塞1例,肝肾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起到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AIM: The Authors describ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herap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following the last guidelines indications. DISCUSSI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egs, ranges from asymptomatic, incidentally discovered emboli to massive embolism causing immediate death. Chronic sequela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clude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and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may occur rapidly and unpredictably and may be difficult to diagno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death, and appropriate primary prophylaxis is usually effective. Patients treated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pear to be more times as likely to die of recurrent thromboembolism in the next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