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喀什地区是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黑热病,降低黑热病发病率,作者于2005~2006年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肿大)进行了血清学检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媒介白蛉传播的一种慢性地方性寄生虫传染病.新疆喀什地区是我国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之一.喀什地区地域广阔,由于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存在着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性黑热病)两种.荒漠型黑热病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范围广,传播媒介和保存宿主比较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3.
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并掌握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黑热病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方法,选择该乡历年来有黑热病报告的1,4,18和20村,开展黑热病流行现况调查.结果 4个行政村共调查2 045人,患病率为0.44%(9/2 045).单抗抑制ELISA方法共检测1 853人,阳性率17.27%(320/1 853).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 480人,阳性率为33.85%(501/1 480).结论 通过调查,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黑热病流行形势依然严重,流行趋势没有改变,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遏止黑热病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能力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甘肃省5个黑热病主要流行县、13个一般流行县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46名疾控机构防治人员6项调查内容显示,"本地是否有黑热病流行、传染源、传播媒介和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1.7%,60.9%,69.6%和63.0%.对于"犬是传染源(x2=10.932)、主要治疗药物(x2=17.700)、常用检测方法(x2=16.364)和病犬主要症状(x2=5.976)"4项内容,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防治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5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生,"黑热病治疗药物和病原学检测方法"知晓率分别为90.0%和66.0%,对"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免疫学检查方法、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治疗耐药后替代药品"的知晓率分别为42.0%,34.0%,10.0%,58.0%和20.0%,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医生对"甘肃省主要流行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0,P<0.05);96名调查对象,42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结论 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专业人员防治知识和医生诊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黑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防止疫情扩散,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5例,年发病率为3.36/10万;黑热病年发病人数在2005-2008年期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0-2013年期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0年期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 < 0.01)。结论 黑热病是陇南地区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汶川地震所产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因此,本研究充分证明,地震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地震后黑热病应得到更加严格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2005-2007年360例黑热病发病因素做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措施。方法对全省2005-2007年报告的黑热病病例做现况分析。结果2005-2007年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于5个县(区),流行区未见明显扩大,主要发病年龄段为婴幼儿,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犬利什曼病感染率高、新入疫区人员增多、气候变化和白蛉杀灭工作停滞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内脏利什曼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发展快速而又准确的诊断技术是治疗和控制该病的关键之一.随着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黑热病的诊断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相应地我国黑热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该文就黑热病诊断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的防治措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四川省的黑热病流行区属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传播媒介是野生野栖习性的中华白蛉。通常情况下,黑热病为低度流行状态,呈散在、点状发病。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时,则会改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黑热病暴发流行。在多年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为遏制疫情的迅速上升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传染源特点可分为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和人源型3种类型。目前,人源型黑热病除新疆流行区外,在其他流行区已得到控制。而犬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则在其流行区不断出现,有死灰复燃之势。本文对我国黑热病的分型、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5-2008年黑热病的流行状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全州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面积喷洒灭蛉和普查、普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1983-1994年,连续11年没有黑热病疫情报告。2005-2008年仅对黑热病的传播媒介采取控制措施,发病人数由防治前的15例下降至2007年的6例。结论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灭蛉和普查、普治黑热病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黑热病俗称大肚子痞,危害严重,在山东广泛流行。'大肚子痞缠了身,阎王拴着脚后跟'、'大肚子痞、快仨月、慢三年、不快不慢治半年'、'得了大肚子痞,十患九人死'。这些流行于民间的歌谣,充分说明黑热病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极大危害和人民群众对黑热病的恐惧。防治工作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所长王兆俊研究员为首的黑热病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全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病历记录;查阅网上黑热病疫情报告和核实病例;了解各流行县2003-2005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在2003-2005年全省黑热病共发病126例,其中流行区发病88例,主要以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居多,占流行区发病的86·36%;随着流行区饲养犬只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态势,以九寨沟县最为明显。非流行区发病38例,各年发病数高低与流行区基本一致。结论四川省黑热病呈回升趋势,各流行区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大面积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尽快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对黑热病诊断的疑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0 2年 8月发表了《二性霉素B治疗黑热病一例》和《黑热病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2篇文章。笔者就文中有关黑热病的诊断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谨供同道参考和指正。1.从流行病学来看 ,此 2例均不在流行区域、且非流行季节 ,因此可以说若有黑热病发生确实罕见。此点不支持黑热病的诊断。2 .葡萄糖酸锑钠仍为首选高效低毒杀利什曼原虫药 ,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疗程短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这2例患者治疗效果均不佳 ,此点也不支持黑热病的诊断。3 .例 1用二性霉素B治愈倒更加支持深部真菌病。4.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近年发病的21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按照1∶3的比例在同村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rK39测试结果阴性的6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行为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和近两年家庭成员或邻居有无黑热病患者两个因素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是居民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甘肃省南部文县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0年在文县有黑热病流行的15个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黑热病基础知识、健康行为和居住环境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71.04%(211/297)受调查者不知道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79.80%(237/297)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黑热病的传播过程,78.10%(232/297)和35.35%(105/297)的受调查者未采取悬挂蚊帐和使用杀虫剂的防蛉措施。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基础知识了解很少,需根据流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加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是杜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以人、犬共患为特点的虫媒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黑热病流行波及18个省(市、区)的525个县,全国约有病人53万人,后经过大规模防治,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中西部地区自60年代至今,新病例不断出现。目前,全国仍有7个省(区)、47个县市有黑热病流行,陇南市武都区是黑热病流行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疆黑热病防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 ,形成了不同于国内其它地方的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根据地理景观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黑热病。即人源型黑热病、荒漠型黑热病和砾漠型黑热病。我们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人源型黑热病而制定的。后两型黑热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在克拉玛依地区还存在皮肤利什曼病。因此 ,从全国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和问题的复杂性来看 ,主要问题还在新疆。1 人源型黑热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绿洲 (包括喀什周围各县及阿图什 )是我区人源型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 ,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利什曼病主要是动物源性或自然疫源性疾病[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黑热病流行地区之一,广泛分布在天山南北.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黑热病在印度的一些邦流行。1958年在流行区内大量喷洒二二三抗疟,使孟加拉、阿萨姆和比哈尔等邦的黑热病消失,但仍有皮肤黑热病的散在发生,这些病人可能起了传染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用。当杀虫剂的残效消失后,媒介白蛉的密度就上升。1971年以来,黑热病开始增多,至1976年形成流行。1977年8月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比哈尔邦的4个疫区于当年1~8月约有7万例病人,死亡率约7%。据政府估计,比哈尔邦到1977年8月的病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