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喘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表现的一个证候,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动则更甚为特征。由于本地气候干寒,故发病多在寒冷季节,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而以邪实正虚夹杂为多见,实喘由肺气塞阻,祛邪利气则愈;而虚喘一般表现为气衰不足以息,久喘及肾,或劳欲伤精,肾之真元虚损,根本不固,不能纳气,逆气上壅为喘,或外邪反复袭肺,肺气上逆为喘。亦遵循“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既肺肾两脏主血也可病血的观点;例如喘久血虚肺失所养,血液难以盈敷濡肺,则致宣肃失调而血虚喘证。喘证日久不愈,…  相似文献   

2.
凡能补养气血阴阳之不足,阴阳平衡,从而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养药。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补养药也分补气、补血、补阴、助阳四类。 1.补气药一般适用于脾气虚和肺气虚之证,也常用于血虚,因为气为血之帅,气旺可生血。 2.补血药主要用于血虚、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所以补血药大部分入心、肝、脾三经。补血药多粘腻,对于湿滞中满、食少便溏者忌用。脾胃虚弱者应与健脾胃药同用。补血药中不少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阳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阳虚?阳虚与气虚之间是何种关系?阳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之间是何种关系?明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并非易事。对于阳虚,新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指出是机体“阳气不足”。但在以往的教科书和其他中医著作中,常把阳虚当作“气虚”而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相对待。为了明确和规范阳虚的概念,并逻辑表述阳虚与气虚的关系,今对《内经》中所有有关阳虚的论述作一检索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我师杨友鹤 ,经验颇丰。他治疗便秘 ,不注润肠而重宣肺。现将其运用心得简述于后 :便秘的形成通常由积热、气郁和气血亏虚所致。杨友鹤老师认为 ,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便秘 ,均与肺有密切关系。外感风热 ,肺失宣畅 ,津液失布 ,大肠失润可致便秘 ;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郁闭则主气无权 ,推动无力 ,形成便秘 ;气能生血 ,肺气亏虚 ,气血不足 ,肠道失润则亦可形成便秘。治疗方法  ( 1)清热宣肺 :适用于肺热肠燥之便秘。常用药物有 :黄芩、瓜蒌仁、杏仁、二花、连翘、霜桑叶、百部、桔梗等。 ( 2 )行气宣肺 :适用于肺气郁闭 ,津液失宣之便秘。常用药…  相似文献   

5.
王小飞  魏伟 《中医学报》2020,35(8):1713-1716
干眼症的发生主要是津液代谢失常,不能润泽目珠,一方面是津液(泪液)生成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津液(泪液)输布不及。肺主治节,统摄全身气血津液的输布。肺脏功能正常,调节得当,津液充沛,上润目珠,则目视精明;肺为气之本,肺气旺盛,全身气机调畅,五脏六腑精阳之气顺达于目,目得其养则明视万物。若肺的功能失调,肺气阴不足或宣发肃降功能受损,则津液生成不足、输布不当,目失濡润,不润而干。临证提倡"从肺论治",调气、滋阴、养血并重,着重宣肺布津,行滞通络,重视脏腑五行,生克制化。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主要是阳虚阴盛或损阳伤正所致的本虚标实证。虚是气虚阳虚,久病阳损及阴,或兼见阴虚血虚,虚是根本,瘀是标象。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以阳虚血瘀(或兼有痰湿)者居多。补心气,温心阳,益心阴(血)是治本大法,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是治标之法。  相似文献   

7.
<正> 1.扶正固本的临床意义 扶正固本疗法是祖国医学虚者补之,强身抗邪的根本大法,《素局.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扶正固本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一切虚劳,虚损性病证中。所谓“扶正”,即补诸不足,人体虚损不足诸证,类别很多,归纳起来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固本”指摄护阳、气、精、血、津液。扶正固本法即谋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效。调  相似文献   

8.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9.
血虚证是临床常见气、血、阴、阳亏虚的四大虚证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诊断学概念,是临床各科多种病证在某一阶段或全过程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反映。血虚证又称营养不足症或血液亏虚证,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去濡养而出现全身多种衰弱证候的总称。《灵枢·决气》云:“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主要是指血的生成的生理概念,说明人体中的血有赖于水谷之精微,通过赤化,即形成血。《难经·二十三难》云:“血主濡之”,这说明血主要起着濡养作用的生理功能性概念,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赖于血的滋养。“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养,津液得以运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之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景岳全书》)。《类证治裁·不寐》曰:“由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终年不寐。”所谓脾血虚证是脾气亏虚,气不生血,生血之源亏少所导致血虚证候。  相似文献   

10.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1.
李爱英 《中国医刊》2000,35(4):54-54
1 气血偏虚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 ,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因之 ,气虚可进一步导致血虚 ;气存血中 ,血的丢失必然带来气的丧失 ,而致气血两虚 ,气化无力 ,影响津液的输布 ,泛于肌肤而为水肿 ,临床上多见于功能性水肿。证见 :颜面四肢 ,甚或全身浮肿 ,头晕神疲 ,乏力纳差 ,轻者可纳食正常 ,妇女可见月经不调 ,舌淡 ,苔白 ,脉细。治疗上应调补气血 ,方取归脾汤加减。【例 1】 女 ,3 8岁。反复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半年 ,有时可扩展至全身 ,呈轻度或中度 ,伴有头晕、乏力、纳差 ,平时月经量多 ,舌淡、苔薄白脉细。西…  相似文献   

12.
发热是颅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除可明确病因的感染性发热,非感染因素亦可导致术后发热.此类发热在中医学可归于内伤发热,大体分为虚、实、情志因素3类.属虚者包括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其基本病机为元气亏虚、阴血津液不足而生虚热;为属实者包括瘀血、浊积、邪毒等,其基本病机为血、痰、湿等壅遏体内,郁而化热;情志郁结也可化热.颅脑...  相似文献   

13.
肺心病的基本临床特征是本虚标实。临床上首先以肺的气阴虚损为基础,渐及心、肾及其牌、肝;内生邪实临床现常见痰热变肺,痰浊饮邪优肺,久郁化热,消灼律液,肺失宣降,气滞血瘀入给脏器受损。它一方面是脏腑正虚,肌体阴阳气血津液气化失常,调节紊乱的病理产物。另一方面,在形成病邪后,作为新的致病因子,羁留于脏腑,阻滞气道,肺气室墓,仅海心脏;气滞血停肝郁肝炎余达母病及子。水湿泛滥困脾变土,不能运化升清子病及母;肾失温煦、固摄纳气失司等构成肺心病的一系列危急症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微感外邪则诸邪涌动,气运行紊乱,…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出了《内经》中有关气虚的所有条文,分析归纳出《内经》中的气虚涵义:①是指一身之气虚亏,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②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③是指个体的体质差异。据此推出气虚的基本概念: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推动、调节、防御、固摄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以体倦乏力、少气不足以息、防御和康复能力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虚。气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亏虚同时并存时可合称为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亏,但一般不再统称为阴阳两虚。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虚。  相似文献   

15.
肺阳虚证诊断标准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临床呼吸系统疾病中肺阳虚证颇为常见,如山西省在对300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属肺阳虚竟占71%。姚永年据临床发现,肺气虚得不到及时控制,往往可以发展为肺阳虚的证候。故对肺阳虚证实质及其诊断标准进行论证是临床工作所急需。  相似文献   

16.
汗、尿是人体津液排泄的两个主要途径,由此衍生出发汗、利尿两大治疗法则.传统观念多认为,汗出于表,尿渗于下,二者分消津液,相互独立.本文详细探讨了汗、尿的津液来源及气化输布途径,认为汗、尿之间的关系是津液同源,藏于州都;上疏下利,气机互通.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膀胱经腑的气化是共司汗、尿排泄的枢纽.发汗可以宣发肺气、开太阳之气,从而有利于肺气肃降、太阳之气下还可以通利膀胱,调节尿液,既能利尿、又能止尿;利尿可以推动膀胱气化,使津气上还于肺、外达于表,调节汗液,既可发汗、又可止汗.因此,通过这一关系可以打破发汗、利尿法之间的对立,拓展小便证候、汗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汗为五液之一 (心在液为汗 ) ,是阳气蒸腾津液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 ,而出汗则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汗证是异常出汗 ,是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等功能活动异常 ,或邪气引起腠理开合失司以致津液外泄的病证。笔者根据临床治疗 ,结合前贤经验 ,就其辨证与体会浅析如下。1 辨 证1 1 自汗 究自汗成因 ,不外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肺主气 ,司呼吸与腠理之开合 ,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 ,玄府不密 ,活动时 ,机体阳气敷张 ,腠理开泄 ,而津液外泄。可见白昼汗出明显 ,动则益甚 ,伴见气短乏力 ,体倦 ,不耐劳累 ,易感冒等症 ;兼有畏寒神疲…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阴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出了《内经》中有关阴虚的所有条文,梳理并归纳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①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②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③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实际,将阴虚的基本概念确定为:阴虚是指人体之阴气亏虚及其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而表现为虚热内生或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阴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9.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祖国医学认识:关于耳与肺的关系,古圣医贤已有众多精辟的论述。(一)肺主气,司呼吸。肺气通于耳,(二)肺脉络会于耳中。(三)肺开窍于鼻,内通于耳,外合皮毛。因此可以看出:肺气通于耳,既可通过经络行于耳中,也可通过“颃颡”之分气通于耳中,故气是耳正常活动的基础。肺还通过其宣发功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温养皮毛、气门(汗孔),又可宣发肺气,气使耳、肺、皮毛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