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液科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RO)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影响CRO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CRO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血液科确诊的CRO感染患者18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亚组中进一步评价CRE主动筛查的临床意义。结果分离出的181株CRO中CRE占47.2%,铜绿假单胞菌占37.0%,肺炎克雷伯菌占32.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16 µg/ml的占76.8%(139/181)。菌株标本来源主要是血样和痰液。CRO和CRE感染患者30 d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1.4±3.7)%、(44.7±5.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钙素原水平>0.2 ng/ml及亚胺培南耐药的MIC≥16 µg/ml是CRO感染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E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胺培南耐药的MIC≥16 µg/ml为CRE感染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E主动筛查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高于未筛查患者[(68.0±9.3)%对(50.0±6.5)%,P=0.21]。结论高亚胺培南耐药MIC值的致病菌严重影响血液科CRO感染患者预后,病死率高。开展CRE主动筛查有助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制备一种新的靶向CD19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融合蛋白(19TriTE),研究其对CD19阳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9TriTE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该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19TriTE对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作用及介导T细胞发挥对CD19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19TriTE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②19TriTE可以特异性结合T细胞和Nalm6细胞,与T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9.21 nmol/L,与Nalm6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1.67 nmol/L。③2 nmol/L浓度的19TriTE与T细胞及Nalm6细胞共培养时,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35.4%,CD25阳性表达率为49.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④19TriTE在浓度为1 nmol/L时即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第12天时,T细胞绝对计数由初始1×106扩增至7.4×107,增殖74倍。⑤19TriTE融合蛋白能明显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靶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浓度为10 nmol/L时,靶细胞裂解率达50%。⑥脱颗粒实验验证,CD19阳性靶细胞存在时,19TriTE可以显著激活T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⑦将19TriTE融合蛋白分别与过表达RFP及Luciferase基因的靶细胞及T细胞共培养,19TriTE能够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的靶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及表达19TriTE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有效活化T细胞,并促进T细胞增殖。同时,能够结合CD19阳性靶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yn-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方法对11例接受syn-HSCT的A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1例AA患者中男4例,女7例,中位年龄为22(7~44)岁。全部11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0(8~23)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8~28)d。8例患者获得长期稳定植入,3例患者植入失败,其中2例行二次移植(1例获得到长期稳定植入,另1例造血重建后再次发生植入失败)。中位随访时间为53(5~135)个月,全部11例患者均存活,其中9例患者外周血象长期正常。结论syn-HSCT治疗AA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植入失败仍是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验证天然状态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some)治疗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效果和可能机制,探索并建立定向基因修饰MSC-exosome的方法并验证修饰后MSC-exosome的功能。方法构建小鼠急性GVHD模型,观察比较不同剂量MSC-exosome组和MSC组的生理指标评分、生存和体重减低程度;进而通过体外T细胞活化实验和体内OVA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实验检测比较组间活化T细胞的增殖水平。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获得携带PD-L1和PD-L1-ITGB1的AAV2YF3突变体,进而感染人MSC,分离获得其外泌体。检测比较天然状态和修饰后MSC-exosome在体外和体内对活化T细胞的增殖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的影响。结果①MSC-exosome(300 µg×3次)和小鼠MSC(1×106×3次)均能够有效改善急性GVHD小鼠的生理指标评分、生存和体重减低程度。②相比IL-2对照组,10、25、50 µg人MSC-exosome和1×106人MSC体外共孵育处理均能够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殖,增殖比例分别为86.0%(IL-2)、40.0%、39.6%、42.8%和41.0%;相比PBS对照组,50、100、200 µg小鼠MSC-exosome和1×106小鼠MSC在体内均能够抑制抗原特异性活化的OT-1细胞的增殖,增殖比例分别为42.6%、33.1%、14.2%、10.6%和14.6%。③携带PD-L1和PD-L1-ITGB1的AAV2YF3突变体定向修饰人MSC-exosome的表达率分别超过40%和60%。④相比天然状态,PD-L1和PD-L1-ITGB1定向修饰后MSC-exosome在体内对抗原特异性活化的OT-1细胞具有更好的增殖抑制效果;在体外亦能明显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提高Treg的比例。结论MSC-exosome具有与MSC相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经过PD-L1和PD-L1-ITGB1修饰后的MSC-exosome能够有效抑制活化T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诱导提高Treg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伴低T3综合征(LT3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236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将其分为LT3S组和非LT3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在236例AML患者中,有62例(26.3%)患者出现LT3S。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白蛋白(r=0.443,P<0.001)、血红蛋白(r=0.187,P=0.005)水平呈正相关,与C反应蛋白(r=−0.406,P<0.001)、乳酸脱氢酶(r=−0.274, P<0.001)水平呈负相关。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总生存(OS)期(7.5个月对29.9个月,P<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期(2.0个月对24.0个月,P<0.001)明显缩短。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患者基线资料后显示,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OS期(9.6个月对30.4个月,P=0.010)和PFS期(3.0个月对30.0个月,P=0.014)仍明显缩短。合并LT3S是影响AML患者OS(HR=2.553,95% CI 1.666~3.912,P<0.001)和PFS(HR=1.701,95% CI 1.114~2.597,P=0.014)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在肥胖、体能状态差或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的AML亚组中合并LT3S者预后更差。结论LT3S的发生反映AML患者临床状态差,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恶性血液病患者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和同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重建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CBT(96例)和PBSCT(28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移植后第1、3、6、9、12个月外周血免疫细胞,并根据是否发生cGVHD进行分组,探究两种移植类型的免疫细胞重建与cGV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UCBT组移植后1年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PBSCT组[9.38%(95%CI 3.35%~15.02%)对28.57%(95%CI 9.72%~43.50%),P=0.008];UCBT组移植后2年cGVHD、中重度cGVHD累积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15.60%(95%CI 9.20%~23.60%)对32.10%(95%CI 15.80%~49.70%),P=0.047;10.40%(95%CI 5.30%~17.50%)对28.60%(95%CI 13.30%~46.00%),P=0.014]。②UCBT组CD4+T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均高于PBSCT组[59.00(36.70~89.65)×107/L对31.40(18.10~44.00)×107/L,P<0.001;71.30(49.60~101.45)×107/L对41.60(25.82~56.27)×107/L,P<0.001;83.00(50.17~121.55)×107/L对44.85(31.62~62.10)×107/L,P<0.001],CD4 +T细胞比例始终高于PBSCT组(P<0.05)。PBSC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1个月高于UCBT组[0.70(0.30~1.70)×107/L对0.10(0~0.30)×107/L,P<0.001;0.45%(0.30%~2.20%)对0.20%(0.10%~0.40%),P=0.002];UCBT组B细胞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9、12个月高于PBSCT组[53.80(28.00~103.20)×107/L对23.35(5.07~35.00)×107/L,P<0.001;21.45%(11.80%~30.45%)对9.00%(3.08%~16.73%),P<0.001。66.70(36.97~98.72)×107/L对20.85(7.72~39.40)×107/L,P<0.001;22.20%(14.93%~29.68)%对8.75%(5.80%~18.93%),P<0.001]。UCBT组调节性B细胞(Breg)计数和比例在移植后第6、9和12个月高于PBSCT组[1.23(0.38~3.52)×107/L对0.05(0~0.84)×107/L,P<0.001;5.35%(1.90%~12.20%)对1.45%(0%~7.78%),P=0.002。2.25(1.07~6.71)×107/L对0.12(0~0.77)×107/L,P<0.001;6.25%(2.00%~12.33%)对0.80%(0%~5.25%),P<0.001。3.69(0.83~8.66)×107/L对0.46(0~0.93)×107/L,P<0.001;6.15%(1.63%~11.75%)对1.40%(0.18%~5.85%),P<0.001]。③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12个月均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P=0.043);非cGVHD组的B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6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49)。UCB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reg细胞计数在移植后第6、9、12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06,P=0.028,P=0.050);非cGVHD组的B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后第9个月高于中重度cGVHD组(P=0.038)。④PBSCT患者中非cGVHD组的B和Breg细胞绝对数和比例与中重度cGV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免疫细胞重建过程中,UCBT组的Breg细胞高于PBSCT组,并且两种移植类型的非cGVHD组的Breg细胞始终较中重度cGVHD组高,表明Breg细胞能够降低cGVHD的发生,揭示了UCBT组cGVHD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Ph阳性附加染色体异常(ACA/Ph+)对初诊慢性期(CP)和治疗中进展为加速期和急变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AP/BP)患者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10例Ph+ CML[初诊CML-CP 348例,治疗中进展为AP/BP(进展期CML)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LN2020标准将其分为高危、非高危和无ACA/Ph+三组,并比较分析高危/非高危ACA/Ph+对其生物学特征、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①348例初诊CML-CP患者,合并ACA/Ph+者20例(5.75%),其中高危ACA/Ph+组3例,非高危ACA/Ph+组17例;无ACA/Ph+组328例。伴ACA/Ph+和无ACA/Ph+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和无ACA/Ph+组间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高危ACA/Ph+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42.0%对74.5%,χ2=4.766,P=0.029)。②62例进展期CML患者,合并ACA/Ph+者41例(66.13%),其中高危ACA/Ph+组28例,非高危ACA/Ph+组13例;无ACA/Ph+组21例。高危ACA/Ph+组患者中位PLT水平(42.5×109/L)低于非高危(141×109/L)和无ACA/Ph+组(109×109/L)(χ2=4.968,P=0.083);三组间ABL激酶区点突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高危ACA/Ph+组CCyR率显著低于无ACA/Ph+组(5.3%对46.7%,χ2=5.851,P=0.016)。高危ACA/Ph+组5年OS率为46.2%,非高危ACA/Ph+组为64.3%,无ACA/Ph+组为77.8%,其中高危ACA/Ph+组患者5年OS率明显低于无ACA/Ph+组(χ2=3.878,P=0.049)。亚组分析显示高危Ⅰ组(+8,+Ph或含+8/+Ph的复杂ACA)CML患者的5年OS率为54.5%,与无ACA/P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4,P=0.219);高危Ⅱ组[含−7/7q−或i(17q)或含2个及以上高危ACA的复杂核型]为28.6%,显著低于无ACA/Ph+组(χ2=8.035,P=0.005)。结论因ACA类型和疾病分期不同,伴ACA/Ph+ CML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存在差异,治疗过程中高危ACA的出现意味着更差的治疗反应和预后,严格、规范的细胞遗传学监测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控制营养状况(CONUT)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7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PNI、CONUT评分分别以44.45、3.5为界值进行分组,分析各组年龄、性别、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肌酐、LDH、HGB等的差异,分析MM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PNI、CONUT评分是总生存(OS)时间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LDH、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ISS分期、PNI、CONUT评分是影响MM患者OS时间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1.636,95% CI 1.014~2.640)、浆细胞比例(HR=1.953,95% CI 1.232~3.096)、PNI(HR=0.513,95% CI 0.287~0.917)是影响MM患者的OS时间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MM患者PNI低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