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纠正单侧空间忽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52例伴发单侧空间忽略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给予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护理,空间忽略纠正组在前者基础上给予单侧空间忽略康复护理干预。分别在入院及干预1月两个时点对患者进行简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侧空间忽略纠正的患者经干预1月后FMA和MBI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尽早纠正单侧空间忽略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促进其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与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0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与B组,A组58例,B组49例.A组采用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B组单纯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治疗后1d、3d、5d、7d为时间点,对比其咳嗽症状积分.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4.83%,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7.7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的咳嗽症状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5d、7d后,A组的咳嗽症状评分均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慢性咳嗽疾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减轻患儿的咳嗽症状,增强其恢复效果,应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及康复对脑出血偏瘫的疗效情况.方法对2004年4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脑出血偏瘫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7例,治疗组1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及配合吞咽训练,加强静脉外营养.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加强静脉外营养、吞咽困难训练及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从2 0例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随机抽取1 0例患者在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系统康复训练作为治疗组,其余1 0例仅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X线片测量肱骨头与肩峰间隙距离的方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为期3个月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后,其肩关节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恢复理想,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5)。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功能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患侧全切术与对侧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结节良性肿瘤对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0月北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发性甲状腺结节良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B组患者行患侧甲状腺全切术和对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T3水平较术前下降,TSH水平较术前上升,且B组患者T3、TSH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A组术后出现气管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各1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B组患者复发率为0.00%,A组为13.33%,B组患者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侧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复发性甲状腺结节良性肿瘤可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复发率,但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均分为A、B两组各59例,A组实施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医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上具有较高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等量(30~60 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穿刺引流组(A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B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A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组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同期B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43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我院收治的41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脑出血的一般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急性期以制动、仰卧为主,恢复期合理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观察到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病情无进展48h后早期积极进行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前两组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黄小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890-4891,4893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与灯盏细辛联合治疗急性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共纳入100例急性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A组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措施;B组在西医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联合灯盏细辛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住院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显示:B组(黄芪注射液联合灯盏细辛组)明显优于A组(常规西医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及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黄芪注射液联合灯盏细辛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A组(常规西医组)患者.治疗后B组(黄芪注射液联合灯盏细辛组)患者高切及血浆黏度明显低于A组(常规西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冠心病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同时降低患者的血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最佳治疗方式,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回顾分析110例出血量〉2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均为半球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分别采用保守治疗(A组)和手术治疗(B组),A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方法,B组主要采用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方法。结果:出血量〈40ml患者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别,≥40ml患者B组较A组在治疗半年后,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根据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Fugl-Meyer评分高、Barthel指数高、NIHSS量表评分低,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组护理后与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护理后相比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NIHSS量表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康复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康复干预应用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可有效的促进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同时,促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AM-800神经功能重建仪进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法,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Fugl-Meyer上肢得分、下肢得分及肢体运动总分均上升,其中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值更显著,FIM量表评分、Fugl-Meyer下肢得分上升更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独立性,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康复治疗方式对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6例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2.9%,治疗组为91.7%,两组患者下肢肌痉挛症状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MA和MAS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症状控制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康复治疗方式对患有下肢肌痉挛的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或下肢单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拟行下腹部或下肢单侧手术老年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单侧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S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组(C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监测麻醉前、麻醉开始后5,10,15,20,30min各组患者MAP、HR,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需药物治疗例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患者感觉阻滞范围更广,运动阻滞程度明显,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P〈0.01)。与麻醉前相比,S组患者麻醉后各时点MA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麻醉后10、15minMAP、HR下降(P〈0.01)。C组患者术中需麻黄索或阿托品治疗25例,S组为4例。两组患者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倾4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或下肢单侧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跨理论创新健康教育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训练的影响,为COPD患者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进行治疗的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进行跨理论创新健康教育。6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肺功能以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没有出现从不做康复训练的患者;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肺活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疾病影响、呼吸道症状和活动受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跨理论创新健康教育模式能够促进COPD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且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脑脊液引流量对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脑脊液外引流术的67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资料,按引流量不同分为A组(37例)和B组(30例)。分析两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引流时间、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GCS评分、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A组(P <0.05);B组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低于A组(P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外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确切,脑脊液匀速引流且脑脊液每日总量在400 m L以下是安全的,在此范围内脑脊液引流量越多,带管时间越短,1年内脑积水发生率越低,且不会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锚定不同节段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轴性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节段均为C3-7。根据锚定节段分为两组,A组4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7,使用锚定钉5枚。B组3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5,7,使用锚定钉3枚。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18.3)%,B组为(56.8±19.6)%,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为(9.27±5.42)°,B组为(9.06±4.89)°,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2.9%(11/48),B组为23.7%(9/38),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锚定3个节段与锚定5个节段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且术后并发症并不增加,但降低了内固定费用,手术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康复治疗与护理方法对稳定期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住院的稳定期尘肺病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运动训练组(B组)、无创通气治疗组(C组)、联合康复组(D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方法,比较各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与动脉血气的情况。 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4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中,MVV、DLCO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B、C、D组MVV测得值优于A组,C、D组MVV优于B组;D组DLCO测得值优于A、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各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干预后D组FVC、DLCO测得值较干预前明显改善,B、C、D3组患者MVV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PaO2、SpO2测得值好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各组动脉血气比较,干预后C、D组PaO2、SpO2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运动训练和无创通气治疗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运动训练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比常规或单纯运动训练、无创通气更能改善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值得在稳定期尘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丁建英  刘振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18-2722
目的:通过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的随机交叉试验,观察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其家长生存质量的影响和家庭康复对患儿家庭经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和家庭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医院康复和家庭康复的交叉对照研究,以3个月为1个阶段,共治疗6个月。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及组间对比。结果:甲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理功能领域及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总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乙组儿童医院康复前后学校表现对比、家庭康复前后生理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家庭康复治疗后、乙组医院康复治疗后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家长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家庭康复费用远低于医院康复费用。结论:家庭康复可有效促进患儿生存质量的提高,短期家庭康复对家长生存质量影响不明显;家庭康复的经济花费明显低于医院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实用、方便的康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