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害怕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儿子、儿媳两人每天上班后,詹阿姨都会从家骑两站地的车,到老两口刚给儿子、儿媳买的"婚房"里,帮着扫扫灰尘、擦擦地板、晒晒被子,忙得不亦乐乎。詹阿姨的儿子结婚时,詹阿姨将自家一套1997  相似文献   

2.
儿子不忘“小阿姨”“小阿姨”是儿子后来对那位办个体托儿所的家庭主妇的称呼。这位主妇年纪在四十上下,我一直不大明白儿子为什么要在“阿姨”前边加一个“小”字,也许是那阿姨长得小巧瘦弱,抑或是那托儿所仅是一个家庭单元房,活动空间太小的缘故吧。我们是在被儿子...  相似文献   

3.
“好人”活得很压抑 很多人在退休之后会感觉一身轻松.因为终于可以歇歇了。可杨阿姨正好相反,她说退休五年了,没想到还是累得够呛啊。原来刚退休的时候,儿子便跑来找她商量,是否能帮他们管一顿孩子的午饭。当时她考虑到儿子和儿媳都有工作.两个人挣钱不容易,挺辛苦的,现在自己退休了,身子骨还硬朗.应该帮帮他们,就一口答应了。  相似文献   

4.
张磷 《健康世界》2014,(9):12-16
李老汉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他和老伴膝下仅有一个儿子,老两口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在县城给儿子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这几年,美发店生意越来越好,李老汉也如愿地给儿子娶了个媳妇。小两口染发、烫发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可是在传宗接代这方面费尽了周折。儿媳2次怀孕都被诊断为“畸形儿”,第一次是无脑儿,第二次是唇腭裂。邻居说是他们染发、烫发用了便宜货,赚了黑心钱;医生说可能是儿媳怀孕时接触了有毒或有害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儿媳2次怀上“畸形儿”呢?  相似文献   

5.
马增悦 《长寿》2005,(12):54-55
[案情简介]张大爷名下有两套私产房屋,偏单由其与老伴居住。独单由儿子儿媳居住。1998年老伴去世后,儿子儿媳搬过来与张大爷同在偏单生活。2000年儿子儿媳与张大爷商议。决定购置一套大面积的房屋共同居住。张大爷遂将自己的两套房屋卖掉,以儿子的名义贷款10万余元购置了新房。为按揭贷款。新房的产权人写在了张大爷儿子的名下,张大爷每月以自己的退休金和打工收入偿还贷款。  相似文献   

6.
婆媳和解     
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孙子无人照看,便把婆婆从老家接过来照看孙子. 一开始,一家四口相处还不错,时间一长,矛盾就出来了.儿媳性格内向,婆婆性格泼辣.这天,儿子、儿媳双双下班回家,或许是累的缘故,儿媳一言不发倒在沙发上,儿子发话了:“你去做饭啊!”可儿媳仍然未动.这一切,被带孙子出去玩刚进门的婆婆看在眼里,她进了厨房,忙乎半天,把饭菜做好了.  相似文献   

7.
没想到老两口走到这一步 郭先生退休前是一家医院胸外科主任,夫人赵女士曾经担任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退休后不久,老两口一起去美国的两个女儿家住了三年多,最近双双回国。家在国内的儿子、儿媳兴高采烈地去机场迎接。想不到这对老两口竞不是一起下飞机的,两人之间夹着10多人。更让人吃惊的是,老两口回到家严肃地告诉儿子、儿媳:将他们带回来的物品分放到两个居室,并明确地说这次回来是办离婚手续的。这消息如雷轰顶,吓得儿子和儿媳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  相似文献   

8.
感谢公婆     
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退休教师。当他们还在工作的时候他们都是小县城中很有名气的教师。两位老人有一子二女,他们的家庭观念是:儿子与女儿相比较,儿子沾光。因为孙子跟儿子姓,而外孙不能跟女儿姓。他们还认为家中“养女哭灵堂,讨儿媳下厨房”。儿媳必须下厨房做家务,女儿呢,却坚决不能做。  相似文献   

9.
邻居刘阿姨是个女强人,和老公一同经营着自家的礼品公司。从她一贯的着装来看,似乎钟爱各种鲜艳的颜色,再配合她那大嗓门和爽朗的性格,看到她的人也总会感觉活力四射,热情焕发,不过却像个“调色盘”。每当有人夸奖刘阿姨年轻、心态好、热爱生活的时候,她老公总是戏称她为“花蝴蝶”。  相似文献   

10.
要预约张恩玖先生的采访不容易,这次以“幸福之道”为主题的采访一拖再拖,总算在本期杂志定稿前夕,张恩玖特意从湖州驱车来杭,安排时间接受了采访。采访前,记者受邀与张总一家共进晚餐。张恩玖进餐的速度很快,但仍不忘协助他夫人给大家分发大闸蟹。他一边给别人布菜,一边和儿子儿媳闲聊,话题从家常闲事到经营投资,当看到儿媳使用手机时,他又打听起苹果6的性能。他津津有味地吃完了儿子儿媳从路边店带来的烤饼,当看到儿子张凯手把手教儿媳怎么吃大闸蟹时,张恩玖和他夫人相视而笑……采访虽未开始,但从这顿寻常而温馨的晚餐,却让记者从中观察到张恩玖先生行为处事的一些特点。或许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这位久经商场风云的企业家家庭与事业“两全齐美”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阿姨近日忙得不亦乐乎,一问才知道,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军涛和怀孕8个多月的儿媳妇瑶敏回家了。几天后的一个上午,正在妇产科门诊值班的刘医生接到王阿姨的电话,王阿姨说:“瑶敏骨盆痛得厉害,请你给检查一下。”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文华小区有一户人家,主人叫郑森铭,他和妻子、79岁的老母亲、儿子儿媳,三代五口人共同生活。老人晚上睡觉时总是敞开房门,这是儿子对她的要求,老人的儿子和儿媳睡觉也从来不关门。20年了,他们一直保持这个习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人解释说,这是儿子儿媳孝顺;郑森铭夫妇解释,开门睡觉,是为了听母亲的动静,随时听候母亲使唤。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65岁的钱阿姨守寡多年,身体也不是很好;平时儿子儿媳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所以他们不得不雇保姆来照顾母亲。开始请第一个保姆的时候,钱阿姨的儿媳为了避免一些安全的问题,还特意通过同事从老家乡下雇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老实勤快,但是饭量大,吃得多,没几天钱阿姨就忍不住抱怨,吃饭的时候还明里暗里话里有话地嘟哝这件事。后来也不知怎么保姆饭量就小了,钱阿姨又怀疑保姆是不是在背地里偷吃了,于是每天神经兮兮地上演"猫捉老鼠"的场景,尽管她从来都没有捉到过。另外就有卫生方面,因为保姆是农村人,钱阿姨总觉得她不太干净,连带着对她做的事都不放心,所以很多事情保姆做好后,钱阿姨还要亲手再去做  相似文献   

14.
玉晓 《家庭保健》2014,(5):24-25
儿子打来电话,说要跟儿媳一起回来吃晚饭。老伴接完电话,叹一口气说:“电视剧上那些做父母的总是盼望儿女回来吃饭,我为什么就不这么想呢?”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2003年5月22日,76岁的黄阿婆因嫌自己患有精神病的39岁儿子拖累自己,便到法院起诉要儿子和儿媳搬走,法院驳回了老人的诉请,并在判决书上写下了一行富有人情味的文字:“作为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母亲,于情于理,都应对儿子多加关心、支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操碎了心的父母 终于熬过了紧张的高考,张阿姨原本以为几个月来紧绷的神经能够好好地放松一下,可儿子的表现依然让她不能轻松面对。张阿姨的儿子小森今年18岁,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一头扎进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滚滚“考生流”。现在的高考已经注定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场,而是演变成一个家庭的“兵团作战”,不仅冲锋陷阵的考生们可能伤痕累累,充当后勤保障和精神支援的家长们也常常是身心俱疲。  相似文献   

17.
躲避“婚检”的故事北京协和医院副教授吴慕珍一天我去理发店理发,碰上邻居张大妈。张大妈向我唠叨:儿子结婚半年就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快,大妈生气地说:“我们被唬了。儿媳妇是个精神病人。”原来她儿子一年前经人介绍与儿媳相识,相处不到5个月便未婚先孕,于是...  相似文献   

18.
邻居张大伯是个“句句说清、事事分明”的人,平时特别喜欢“较真”。进入晚年后,他经常与儿子、儿媳因鸡毛蒜皮的家务小事而发生争吵,弄得家里“战火纷飞”。  相似文献   

19.
正心理案例:没想到老两口走到这一步退休后不久,郭先生和赵女士一起去美国的两个女儿家住了三年多,最近双双回国。在国内的儿子儿媳兴高彩烈地去机场迎接。想不到老两口回到家后严肃地告诉儿子儿媳,将他们带回来的物品分放到两个居室,并明确地表示这次回国是办离婚手续的。这消息如五雷轰顶,吓得儿子和儿媳目瞪口呆,不知说什么好。  相似文献   

20.
刘倩  禅善 《健康文摘》2008,(2):15-15
去年春天一位同事提起过这样一件尴尬事:由于经常在女儿面前宣扬“只有努力学习,长大才能有好工作,否则就去扫垃圾”等励志语言,以至于有一次和5岁的女儿下楼偶遇一女清洁工时,女儿大声说:“妈妈,阿姨就是从小不好好学习,看,现在只能扫垃圾!”捂嘴已经来不及了,同事万分尴尬地一面呵斥女儿“胡说”,一面逃也似的拉着女儿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