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与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痰湿证及脾胃湿热证3组,采用放免法检测3组胃黏膜促胃液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辅助T淋巴细胞(CD4)和抑制T淋巴细胞(CD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Gas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脾虚痰湿证CGRP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CD4明显升高,该两组之间及其他各组之间CD8无明显差异。[结论]胃黏膜神经内分泌、T淋巴细胞免疫在慢性胃病及其不同证候的发展形成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虚证大鼠胃黏膜黏液凝胶(MUC5AC)的变化情况,以及健脾益气中药四君子汤对其改变的影响。[方法]除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其余3组均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脾虚证模型组造模7周;自然复健组、四君子汤组造模4周后常规喂养3周,四君子汤组同时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用Western bolt方法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胃组织中MUC5AC表达的变化。rN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脾虚证模型组、自然复健组大鼠胃组织中MUCSAC含量明显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的MUC5AC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脾虚证可以通过对胃黏膜的防御机制的微观指标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四君子汤可通过改善胃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对慢性胃病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病脾虚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液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性胃病脾虚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胃液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张万岱,刘国龙中医临床将有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轻、吐清水、神倦、便溏、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或虚软无力症状的一类病人称为脾虚者,但脾虚证的现代发病机理和生物学基础尚不清楚,本文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探寻中医“肝病传脾”理论的意义;探求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①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l例。均行胃镜、胃黏膜活检及HP检查,并作胃黏膜HBsAg、HBcAg免疫组化分析。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67例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以及胃黏膜病变和HP感染的变化。结果:①7l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中,合并有胃黏膜病变者67例,检出率为94.37%,其中浅表性胃炎者55例。占胃黏膜病变的83.58%;糜烂性胃炎者6例,萎缩性胃炎者6例;HP检出阳性率为61.19%,胃黏膜HBV—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7.6l%,经检验,胃黏膜HBV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有相关性cP〈0.05)。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3个月后,胃黏膜病变改善总有效率为52.38%。HP治疗后的有效率为47.62%。结论: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②HP感染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胃黏膜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③健脾清肝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胃癌至今仍为全世界恶性肿瘤的重要死因。也是我国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脾虚证胃病癌前病变(肠化生)诊治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机体结构态一代谢态一功能态的系统层次,采用多指标同步检测方法,对中医脾虚证胃病患者胃粘膜进行亚细胞水平、分子生物学水平和酶活性水平的研究,同时对机体内环境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寻觅脾虚证与胃癌癌前病变内在联系的相关机理,旨在为创立中酉医结合阻断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二级预防)和提高早期胃癌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指导开发抗HP中药。材料与方法 108例慢性胃病分为以下5型:①脾胃虚寒型26例;②脾虚夹热型24例;③胃阴不足型16例;④脾胃湿热型19例;⑤肝胃不和型23例。HP的检测:①涂片Gram染色;②快速尿素酶试验(RUT);(3)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结果 HP的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84.2%)、肝胃不和(78.2%)、脾虚夹热(58.3%)、脾胃虚寒(38.5%)、胃阴不足(31.3%)。实证(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HP的感染率和虚证(脾虚夹热、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比较,经x~2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HP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实证型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患者胃窦粘膜分泌胃泌家(Gas)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SS)细胞(D细胞)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方法:将84例脾虚患者分为脾胃虚寒组、脾虚夹热组、胃阴不足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胃窦粘膜G、D细胞,并定量分析。结果: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证患者G、D细胞数均减少,D细胞面积缩小,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P<0.05)。结论:G、D细胞的变化可能是慢性胃病脾虚证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病属于湿热证候者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对脾虚、肾虚、肝胃不和等证型的研究较深入,而对实证的研究尚属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已引起国内部分专家的关注,现将近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供深入探讨参考。1 慢性胃病湿热证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湿热证涉及的脏器甚多,而多数学者则以慢性胃病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湿热证的本质。目前对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很多,主要参照:1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脾胃学组制定的《胃痞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3《中药新药临…  相似文献   

9.
唾液中含有多种抗微生物因子,根据中医“脾开窍于口”和“涎为脾液”的论述,对慢性胃病患者按胃病类型及中医证型分组.测定唾液过氧化物酶(SPO)活性、硫氰酸盐(SCN-)、S-IgA和溶菌酶的浓度,作为机体抗菌防御功能的指标,探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发现:唾液SPO活性于脾虚者显著降低,胃阴不足者显著升高,S-IgA于胃阴不足者亦显著升高,而各胃病类型间的的变化不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显著,提示唾液SPO、S-IgA可作为脾虚证及胃阴虚证的客观诊断指标。唾液SCN-浓度与吸烟有密切相关。酸刺激可提高SPO但不能提高SCN-浓度,提示唾液中SPO与SCN-的来源及分泌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胃动素(MTL)水平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肝郁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为PHG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辨病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对象120例,分为:PHG组(P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组)、慢性胃炎组(G组)、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详细询问每例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肝郁脾虚证的评分;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肘前静脉血,检测血浆MTL水平。[结果]①P组MTL水平最高,并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组McCormick分度重度患者MTL水平比轻度者为高(P0.01);③P组肝郁脾虚证积分与血浆MTL水平呈正相关(P0.01);④P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MTL水平均明显高于B级和A级,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MTL参与PHG的形成,促进其发展,在PHG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症状越重,积分越高,MTL水平升高越明显,PHG胃黏膜改变越重;③肝功能损害越明显,MTL水平越高,PHG胃黏膜改变越重;④MTL可作为PHG肝郁脾虚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不同胃病、胃黏膜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1例50岁以上的慢性胃病患者行胃镜、病理活检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观察不同年龄组、不同胃病组Hp感染情况,观察胃黏膜不同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中老年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为61.17%。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组Hp感染率分别为64.26%、64.44%、58.42%、48.28%;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GC)Hp感染率分别为41.38%、60.08%、72.19%、74.23%和36.84%,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最高;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GC的Hp感染率分别为52.43%、76.62%、55.04%、47.62%、36.84%,肠上皮化生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随着病变程度加深Hp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中老年慢性胃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HP感染率呈下降趋势。HP感染在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GC病理学改变、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应早期根除Hp。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3):105-118
鲜生地治疗慢重肝营血症临床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慢性重型肝炎伴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急性胃黏膜病变的研究,胸腺肽-α在重型肝炎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opathy, 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 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出血症,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重时危急生命. 近年来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 内镜下和影像学诊断、治疗发展较快. 本文就近年来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胃病包括慢性浅表性和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几乎涵盖了胃黏膜从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变之良恶性病理演变的全过程。从"炎癌链"角度理解,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非可控性炎症是癌变发生前的第一步[1-3]。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不同证候胃黏膜Hp感染与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病理改变的倾向性明显不同,"湿  相似文献   

15.
胃癌及慢性胃病患者脾证分型与cyclin E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胃癌、慢性胃病患者脾证分型与cylin E表达的关系.方法在胃癌和慢性胃病患者中,选取具有中医脾虚表现的脾气(阳)虚、脾阴虚患者,和具有脾实表现的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证患者,以及按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分组的患者,进行胃粘膜组织cyclin E免疫组化染色;对各证型的cyclin E表达进行比较,并分析cyclin E在常见胃粘膜病变中表达的差异.结果Cyclin E在上述四种脾证分型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阳性百分率分别为7.9%,27.3%,31.4%和14.3%.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的表达也有显著性差异,阳性率分别为7.5%,28.6%,37.9%和42.6%,后两者已较接近.结论胃癌和慢性胃病患者中,不同的中医脾证其cyclin E表达明显不同,在脾胃湿热和脾阴虚证型中较高,在寒湿困脾和脾气(阳)虚证型中较低.cyclin E表达随病变由慢性浅表性胃炎、癌前病变到癌而逐渐增高,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D-木糖排泄率是脾虚证的客观指征之一,在脾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脾虚表现,为研究有上述病史者D-木糖排泄率有无变化,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对某部现役军人及部分离退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时,随机抽取37例有10年以上胃病史,但目前病情稳定、无明显脾虚症状者为胃病组,56例无胃病史、无脾虚症状者作为对照组。诊断标准均参照文献[1]。胃病组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4±10.1)岁。对照组男25例,女31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患者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患者常常并发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和肝源性溃疡(HU),但有关PHG及H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表皮生长因子(EGF)是胃黏膜重要的保护因子,对其在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的含量以及与PHG、HU的关系研究,目前报道甚少。故我们对60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EGF含量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由肝硬化性(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以内镜下胃黏膜呈"蛇皮样"改变为典型特征的一种疾病。多项研究表明门静脉高压是PHG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PHG经常并发急、慢性上消化道出血,这往往是患者就诊的直接原因。因此对PHG患者在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PHG的发病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关系。方法:对2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进行观察,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血瘀型,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肝郁脾虚型和血瘀型)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明显降低(P<0.01),CD_8~ 、sIL-2R明显增高(P<0.01)。血瘀型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低于肝郁脾虚型,CD_8~ 、sIL-2R高于肝郁脾虚型。结论:血瘀型免疫损伤比肝郁脾虚型严重,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微观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透射电镜、能谱仪、图象分析技术和组织化学染色,对88例脾虚证胃病患者的胃粘 膜,进行肠化生分型、亚细胞结构、Zn、Cu和DNA检测。发现细胞核与核仁增大、分叶枝增多、染色 质密集、线粒体退变,以及核内Zn,Cu和DNA含量,随下列顺序递增:健康对照、脾气虚、脾虚气 滞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肠化生完全性小肠型→不完全性小肠型→完全性 结肠型→不完全性结肠型。线粒体及其峙的数量,线粒体内Zn、Cu含量,则随以上顺序递减。提示 脾虚气滞证胃病以细胞核蛋白合成代谢旺盛、线粒体能量代谢衰微为特征,也就是以细胞分裂增殖 加速、细胞分化障碍为病理特征;脾气虚以细胞核、线粒体二者代谢同步衰微为特征,也就是以细胞 早衰老化为病理特征。脾虚气滞证胃病是癌前疾病,Ⅱb型肠化生是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