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HR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CT表现的认识,探讨CT对DP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DPB51例,其中病理活检确诊3例,临床诊断48例。结果1胸部CT征象:①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占88.24%;②小(细)支气管扩张,表现为小气道支气管“双轨征”和环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占66.67%;③炎性斑片影,多为小斑片影,占52.94%。2.副鼻窦CT检查时多有慢性副鼻窦炎表现,本组病例占7333%。结论CT是DPB诊断中必要手段,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显示方法,副鼻窦CT检查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最先提出DPB概念的是日本的本间、山中等[1],他们于1969年在研究肺气肿的过程中,发现7例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的新独立病种,并将其命名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980~1982年日本厚生省组织第1次DPB全国性调查,确诊319例[2]。1988年日本厚生省研究班组织第2次DPB全国性调查,确诊229例[3]。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国内报道不多。作者诊治DPB4例。现着重其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效果。方法:选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将15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研究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X线摄片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组诊断准确的有74例,诊断准确率为98. 7%。对照组诊断准确的有58例,诊断准确率为77. 3%。对照组诊断准确度要低于研究组(P 0. 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症的诊断准确度较高,漏诊及误诊现象发生较少,在临床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症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临床上并不多见,以两肺弥漫性存在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与遗传及体质特异性因素有关。目前误诊率仍很高。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致使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高分辨CT(HRCT)对DPB的诊断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DPB1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肾上腺血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3例经手术及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资料。结果10例。肾上腺血肿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多呈椭圆形高密度影(9例)和圆形高密度影(4例);8例血肿界限清楚,5例伴有周围条片状影;7例行增强扫描后,6例无强化,而1例表现为细环状强化。12例伴有其他器官和结构的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迅速、准确地揭示肾上腺血肿的病理改变,是诊断肾上腺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肺泡灌洗或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PAP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并复习文献资料,对PAP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样改变17例(100%),病灶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呈地图样分布者14例(82.35%);在磨玻璃影中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网格状影,呈“铺路石征”者10例(58.82%);在斑片状阴影中见支气管充气征者12例(70.59%)。同一病例中可同时有上述几种改变。结论:PAP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结合临床分析,可与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 CT、MRI 对于胰腺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诊断价值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临床确诊手术、病理证实的 7 例胰腺肿瘤 CT、MRI 的表现进行诊断总结分析。 结果 病变分布情况:4 例位于胰腺体部,2 例位于胰腺头颈部,1 例位于胰腺尾部。主要影像特征 5 例表现 CT 平扫胰腺低密度囊性病灶,2 例变现为实性病灶,MRI 检查主要表现胰腺内长 T1 长 T2 异常信号影,及混杂异常信号病灶,病灶边界清晰或不清。后经手术、病理证实胰腺淋巴管瘤 2 例,脂肪瘤 3 例,畸胎瘤 1 例,胰腺淋巴瘤 1 例。 结论 多层螺旋 CT、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于诊断胰腺少罕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诊治措施及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DPB 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以“发作性喘憋1~2年,呼吸困难加重近1个月”就诊,多次在我院及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后经常规检查及行胸部CT检查发现DPB典型粟粒状结节影,鼻窦CT检查示双上颌窦黏膜增厚,进一步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DPB。误诊时间1~2年。8例确诊后5例予红霉素治疗,3例予克拉霉素治疗,疗程均6个月。1个月后8例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双肺结节影明显减少或消失,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DPB以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应加强对DPB的认识,接诊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等高度怀疑DPB患者时,应仔细问诊和查体,及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还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表现、特征,初步探讨不同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NHL的CT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的口咽部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占72.2%(13/18),滤泡性淋巴瘤3例,占16.7%(3/18),套细胞淋巴瘤1例,占5.6%(1/18),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例,占5.6%(1/18)。病变分布为:扁桃体NHL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舌根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滤泡性淋巴瘤3例);软腭1例,为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18例病变均表现为肿块型。同时有淋巴结受累者12例(66.7%),其中双侧受累者3例。结论:口咽B细胞来源NHL多发生于扁桃体及舌根。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主要表现为肿块。CT对于B细胞来源NHL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VID-19在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出院后核酸复阳肺内病灶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通过3次以上胸部CT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胸部CT改变。结果78%的病例近14 d去过武汉市或湖北省,22%的病例无去武汉市或湖北省史;普通型51例(94%),重型3例(6%);单叶单灶2例(3.7%),单叶多灶3例(5.6%),多叶多灶例49例(90.7%);沿胸膜下分布为主46例,沿血管束分布为主6例,沿肺叶分布2例;磨玻璃(GGO)54例,GGO伴局灶实变28例,GGO伴细网格征34例,GGO伴晕征23例,含气囊腔征3例,蜂窝征1例;血管束增粗14例,支气管增粗或扩张18例;1例伴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早期表现单发或多发斑片磨玻璃灶;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或大片实变;重症期双肺多发或弥漫磨玻璃密度背景下节段或肺叶实变;转归期病灶缩小、密度不均匀减低,大部分病灶完全消失,少量形成纤维条索;6例(11.5%)在转归期出现“此消彼长”表现。47例(87%)在7~ 14 d病灶开始吸收,7例(13%)病灶开始吸收时间在14 d后。46例符合临床出院标准时,出院前胸部CT仍见多发磨玻璃病灶;9例出院后7~15 d出现核酸检测复阳,2例核酸复阳出现在15 d后,但其肺内病灶较上一次CT(出院前)吸收减少,未见新增病灶。结论COVID-19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不同,其转归过程有一定的特征及规律,正确认识及掌握其影像学变化对其早期诊断、排查及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腮腺结核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结核,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①13例累及腮腺淋巴结,2例同时累及腮腺淋巴结和实质,共检出35个淋巴结结核,另1例为弥漫性累及腮腺实质。②13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③9例淋巴结型累及浅叶,7例同时累及浅叶和深叶。④13例病灶密度均匀,3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3例淋巴结型中,均匀强化2例、环形强化11例,1例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2例大部分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并合并淋巴结环形强化。⑤12例腮腺周围皮肤增厚,其中3例病灶与皮肤穿通形成窦道。13例只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腮腺结核的CT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征性,正确认识腮腺结核CT表现有助于腮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核酸检测确诊的1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CT重点观察病灶的密度、数目、分布、位置和形态,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或其他伴随征象。结果确诊患者包括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49±12岁)。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例),干咳或咳嗽(3例),伴有腹泻、恶心呕吐(1例)。2例出现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例出现C-反应蛋白增加。CT表现:病灶多发10例,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累及者共11例,以周围性分布(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胸膜下区)为主12例,沿支气管树分布10例,形态以团片状和斑片状为主10例,伴网格状影9例,密度以磨玻璃密度病灶为主11例,病灶临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伴有胸膜增厚或牵拉变形(包括叶间裂扭曲)8例,无胸腔积液和纵膈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热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影像表现为肺部外周性磨玻璃影,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能早期发现COVID-19患者的肺部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早期X线和CT的特征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 对82例临床确诊的1周内SARS病例的数字式正侧位x线胸片对比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X线胸片分为7种类型:正常或局限性肺纹理粗重型4例(4.9%);棉絮样渗出型48例(58.5%);假性空洞型5例(6.1%);叶段实变型12例(4.6%);多灶肉芽肿型3例(3.7%);弥漫渗出型3例(3.7%);混合型7例(8.5%)。累及一侧肺57例(70%),两侧同时受累25例(30%)。单发病变52例(63.4%),单肺、双肺双发或多发30例(36.6%)。有局灶性病变的患者中,位于肺门周围或呈中央分布者22例;位于外围或胸膜下者32例。病变在3cm者以上者62例。累及肺上叶者32例(右侧19个、左侧13个)、右肺中叶12例和肺下叶38例(右侧20个、左侧18个),其中30例呈多肺叶的双发或多发病变。14例患者行HRCT检查,均有阳性表现,其中4例在X线胸片上未见异常。结论 肺部浸润病灶是SARS的重要影像表现,具有复杂多样性,其中多灶肉芽肿及假性空洞征象可能是较特异的X线征象。HRCT能够显著提高SARS早期病变的检出率。追踪观察胸部X线的变化是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23例DP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日本DPB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男女比例为1:1.3,发病平均年龄46岁,73.9%无吸烟史.初诊常见为慢性支气管炎8例(34.8%),支气管扩张5例(21.7%),肺间质纤维化5例(21.7%),肺部感染4例(17.4%),恶性肿瘤1例(4.34%).无一例初诊确诊.②86.9%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③全部病例均有咳嗽症状,95.7%咳痰,78.3%活动后呼吸困难.肺部听诊82.6%可闻及湿哆音.④82.6%冷凝集试验阴性,86.9%PaO2<80 mmHg,部分患者ESR、CRP、IgG、IgA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13例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抗原检测,B54阳性2例,B7阳性5例,A11阳性5例.⑤肺功能检查,65.2%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69.6%弥散功能减低.⑥痰培养阳性率为65.2%,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⑦60.8%X线胸片可见弥漫性小结节影,全部病例胸部高分辨CT可见弥漫性小叶中心性小结节.⑧经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20%.结论 DPB发病与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无明显关系,慢性鼻窦炎是诊断DPB的重要线索,目前我国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初诊确诊率极低;我国DPB患者有自身的特点,肺通气功能检查多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低,可能与病史长、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有关;冷凝集试验阳性率低,这一指标可能不适于日本人之外的其他人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查阳性的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主要观察病变的数量、分布、形态、密度、边界、纵隔及胸膜等情况。结果1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不详;10例有发热,9例有咳嗽;10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0例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CT分布特征:12例均为多发病灶,3例累及单个肺叶,3例累及两个肺叶,6例累及多个肺叶;肺下叶累及为主,有10例累及肺下叶;5例肺外周分布,7例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胸膜受累11例,12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伴随征象为晕征1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铺路石征1例,病变内支气管壁增厚、血管增粗7例,充气支气管征3例。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低;CT分布特征以肺下叶外周多发磨玻璃样影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CT表现及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各种血液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罹患侵袭性真菌肺部感染且生存期超过3个月者中发现胸部异常的多次CT影像资料.结果 首诊胸部CT主要征象:晕征,小叶中心结节,斑片状实变,磨玻璃样阴影,胸膜下楔形实变,空洞,肿块以及支气管气像.CT表现类型:以肺叶或肺段炎性实变或胸膜下楔形实变为主8例,以结节、肿块伴或不伴小空洞21例,弥漫性小叶中心结节为主或并少量结节、肿块3例,双肺磨玻璃样阴影4例.抗真菌治疗过程中多次CT复查:小结节、段或叶实变性炎症在2周~3个月均不同程度吸收,大结节、肿块多数出现空洞,其中12例共27个结节或肿块变为空洞,7例14个空洞出现毛刺,空洞与肺气囊并存3例,5例缩小的楔形实变与胸膜增厚融合,支气管扩张与炎性实变并存2例,1例为多发肺气囊,2例纵隔气肿,2例液气胸,2例5个结节复查时结节中心钙化.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肺部病变CT表现以散在多发结节、肿块、胸膜下实变常见.治疗后动态CT检查结节或肿块吸收慢且病灶易出现空洞,胸膜下病变出现胸膜粘连、气胸、脓胸,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