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症分为外感汗症和内伤汗症,临床上以内伤汗症为多见。笔者以为,内伤汗症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合,腠理开阖不利所致,故治疗应以调阴阳、和营卫为其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2.
<正>范中林(1895-1989),四川省郫县人,现代著名经方家。其精研《伤寒论》多年,临床擅长使用经方,在治疗内伤杂病上有独到见解。前卫生部部长吕炳奎评价其"在掌握六经辨证的规律,治疗若干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对于许多虚寒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作。它是祖国医学经典医籍之一,也是治疗杂病的最早专著。全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在《内经》脏腑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施治体系,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是学习和研究内伤杂病的基础书籍。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对寮血证,病因上重视外邪与内伤作用致瘀;病机上强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辨证上突出病、证、症三关系,特别以症候为中心展开论证;治疗上遵循社祛瘀活血之大法,从而为临床诊治瘀血病证创制了一套辨证诊治规范。  相似文献   

5.
<正>温病透法,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篇中提出温邪在卫,"透汗为要",夹风宜"透风于热外";入于气分,"犹可清热透表",气分流连,"冀其战汗透邪";"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急急透斑为要"。继叶天士以后,吴鞠通、王孟英等诸多医家运用透法广泛临证实践,丰富和完善了温病的透法。温病透法是治疗温病的战略思想,这一理论对指导中医治疗外感疾病乃至内伤杂病的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汗证的护理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衣被过厚、情绪过于激动或紧张等情况下可有汗出,属生理现象。中医对汗证很重视,认为“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如果病理性的汗出过多可因耗损了津液而引起伤津脱液,气随液脱等危象。病理性汗出称为汗证。汗证有外感病汗出、内伤病汗出和局部汗出等。现分述如下。外感疾病有外感表证的汗出与外部入里而成为里热证的汗出。外感病表证阶段的汗出常见于“外感风热”“中凶风表虚证”及“已阳正固复感外部”的表证,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颇有贡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痞"中有病案26例,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相当全面,治法和用药很有特色,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东垣《脾胃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更为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的一个重要法则。现试就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一、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中医认为,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有十六首方剂,采取昼夜分服法。其方法有日再夜一服,日三(四)夜二服,日三夜一服,以及一日一夜服,各有规律可寻。外感重证为防其传变者;内伤重证而用丸剂者;病在里而气机逆上者;寒热挟杂、虚实相兼,大肠传导失职者;产后或孕妇,阴血不足,中气虚弱而气机不畅者,皆可昼夜服药,持续发挥药效以补其虚,去其邪。  相似文献   

10.
我院马骏主任医师年少即研习歧黄,成年后又幸得名师指教,其治疗内伤疑难杂病颇有心得,常有峰回路转之功。本文就马老近期治疗疑难杂病验案2例报告如下。案1某男,51岁。个体经商,六安市独山镇人。2006年7月11日初诊。主诉:腹痛反复发作2年余。现病史:2年来,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所述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有各自的不同生理特性,囚而它们病变所表现的证候也不一,如从正邪而言,不外盛证和实证两纲。其中由于精神因素、饮食劳伤等所引起的内伤杂病,病在脏腑,变化较慢,病程较长,极易耗损气血,因而在内伤杂病中,虚征占有极大的比重。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患,或为纯虚证,或为虚中夹实证,基本上都离不开虚证的范畴。即便是外感疾病,当外邪入侵到脏腑,或当其恢复期,由于气血耗伤,由实转虚的证候亦不少见。所以,掌握好五脏虚证的辨治,在临床上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痢疾是夏秋季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腹痛,下痢赤白或脓血,里急后重为主征。痢之成因,乃外感暑湿疫毒,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湿热内蕴,壅滞肠中,肠络受伤,传导失常,而致下痢。《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皆因外受风暑湿蒸之气,内伤生冷,饮食过度而生也。”本病的治疗,初痢宜清理肠胃,久痢须清中兼  相似文献   

13.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伤头痛相对外感头痛更为常见,且常反复发作,时作时止,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及生活质量。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皆上会于头面,六腑清阳之气及五脏精血皆上注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外感六淫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机逆乱,进而引起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内伤头痛常因饮食劳倦、情志失调、房劳过度、头部外伤及病后体虚等诱发,可表现为胀痛、剧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等,与风、火、痰、瘀、虚等致病因素相关。总结于志强教授治疗头痛的治疗思路,“内伤杂病,从肝论治”,治疗以开郁为先,郁滞一开,则气血通畅,诸病自愈;临证配伍应用川芎,酌加风药,善用虫类药及引经药等经验,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脏躁是由于情志内伤所致的病证,其临床表现及治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后世多宗此为据。近代不少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有所突破。笔者就临床所见,证属肝郁者不鲜,其证治举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解表药方是指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达到邪去病愈、脏腑功能自调的一类药物和方剂。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四时六淫之气侵犯人体,无论男女老幼,或因素体的差异,皆可出现外邪郁闭表卫,影响内脏功能的协调,表现出不同的疾病。此类疾病运用解表药方的机会十分频繁,处理得当,效果也十分理想。不但用于外感病,还常用于某些慢性病、内伤杂病、急重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的上消化道“合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病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合病原指外感伤寒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临床病证。其实,内伤杂病合病非常常见,且复杂多变。以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例,国外有研究显示,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可合并存在。鉴于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作者对320例肠易激综合征同系疾病上消化道“合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19.
汗出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往往可导致人体功能失调,物质损耗,如津亏、血虚、阳气损伤等,继而引发一系列其他变证,如心血不足、阳气亏虚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文章试图围绕内经提出的五脏论治汗出这一课题,在对汗出病机及五脏生理功能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方法从五脏不同生理功能角度探讨了治疗汗出异常的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治疗常见的汗症,为临床提供能更多的思路。通过理论分析及临床案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从五脏论治汗出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辨证施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黄芪建中汤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凯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6):691-693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七味药组成,能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全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应用范围很广.有学者指出凡脾胃虚弱、阴阳二虚的内伤杂病,不论临床表现如何变化,只要切合病机,均可考虑选用本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