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常规无菌抽取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2例患者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均查到新型隐球菌而得以确诊.[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方法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故对疑诊病人应多次反复地做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这是及时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提高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及不同程度的艾滋病相关表现.所有病例颅内压升高,脑脊液(CSF)异常,CSF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CSF墨汁染色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积极抗真菌治疗,同时联合RARRT,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2.
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均有颅内高压症状和发热,其中颈项强直51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均升高,病程短者脑脊液中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定量0.30~2.34 g/L.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提示脑积水伴双侧脑室旁白质缺血性改变12例,脑膜异常强化35例,脑实质低密度灶9例.61例患者均经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其中行鞘内注射15例,行侧脑室引流术1例,反复隔天腰椎穿刺放脑脊液,随后用0.9%氯化钠行脑脊液置换30例.61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16例,死亡5例.结论 两性霉素B联合5-FC仍是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案;反复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重要方法,积极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或置换以控制颅内压,并行鞘内注射是降低病死率、赢得治疗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42例侧脑室引流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恶性颅高压的效果。方法对42例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合并严重颅高压(〉350mmH2O)的患者采用侧脑室微创引流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自主症状及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等指标,判断侧脑室引流术的治疗效果。结果4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41例患者的症状和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侧脑室引流术可以明显降低隐球菌脑膜炎合并严重颅高压患者的颅内压,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经过病原学确诊的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起病较缓慢、病史长.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以脑室扩大、脑积水为主.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脑膜炎起病缓慢,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时,应该积极新型隐球菌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儿童新型隐球菌脑炎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各类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探讨隐球菌乳胶凝集实验(LAT)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各4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脑脊液相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进行分析,比较LAT、墨汁染色涂片、真菌培养3种检测方法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出率,分析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三组患者脑脊液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组蛋白水平低于结脑组及化脑组;隐脑组LAT检测阳性例数为40,阳性率为100.00%,结脑组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5.00%,化脑组未检出阳性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发现,LAT检测在首次及终末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墨汁染色涂片及真菌培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共培养出3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是95.79%、91.23%、100.00%。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较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乳胶凝集实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影像学表现和治疗预后,以探讨CM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9例经临床确诊的CM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结果总死亡率为36.8%,全为腰穿压力大于400毫米汞柱患者.腰穿压力〉400mmH2O及脑积水患者行侧脑室引流并脑室内注药脑疝发生率降低。结论保守治疗首选氟康唑,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颅内压〉400mmH2O或有脑积水患者应及早行侧脑室引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和隐球菌性脯膜炎(隐脑)的临床和脑脊液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并比较1993年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2例结脑和39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效治疗前的脑脊液结果:结果 4.8%的结脑和513%的隐脑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结脑和隐脑发生视力改变、听力下降、肢体瘫痪的比例分别为9.5%和56.4%、0和12.8%、21.4%和0:视神经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4.3%和69.2%,且隐脑患者多为中、重度水肿。7.1%的结脑和94.9%的隐脑患者脑脊液压力大于400mmH2O243.6%的隐脑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有升高者大部分为轻度升高,大于2g/L者仅占7.7%。而结脑均有蛋白质含量升高,且52.4%的患者大于2g/L:结论 患者具有下列特征时考虑隐脑可能性大:起病时以头痛为主而不伴发热,听力损害出现早,中、重度视神经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显著升高,蛋白质正常。而感染中毒症状突出,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大于2g/L时,结脑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临床分析,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至2010年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38.03±24.274)d,病原阴转时间为(48.18±31.906)d,病死率15%。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发生在艾滋病期患者,CD4细胞较低,在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时治疗疗程延长,病死率可能增加。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是预防隐球菌性脑膜炎、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际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头痛和呕吐;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76.00%患者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以肝病多见;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共检出新型隐球菌菌株42株,分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临床上主要采用5组治疗方案,其中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治愈率较高。结论 CNM患者以颅内高压为特点且多伴有慢性基础病;隐球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临床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及时有效控制是良好治疗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或(脑炎)。临床以头痛或剧烈头痛、呕吐、颅内高压为特征。笔者以《内经》《伤寒杂病论》及各家学说为蓝本,结合临床症状拟定“隐脑镇痛汤”,于2008年4月-2008年12月治疗新型隐球菌脑炎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