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厥脱证属临床急危证。《内经》载有“液脱”、“气脱”、“血脱”等证,《伤寒论》曰:“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指出其病情危重,乃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严重者正气耗脱,阴阳离决而致死亡。针药并用抢救厥脱证,收效迅速,轻者只施针抢救可随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据此标准,将《伤寒论》涉及厥证的条文及治法,总其要计十类。这十类方不仅是治厥良方,而且对相同病理基础的各种疾病均有良效。现以仲景治厥十方(法)为主,兼及其扩大运用,依类述要。  相似文献   

3.
裘黎明  丁昊 《新中医》2015,47(5):313-315
《伤寒论》认为厥证总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仲景根据发病机理寒热虚实、气血水痰的不同,将厥证分为寒厥、热厥、脏厥、蛔厥、血厥、气厥、痰厥、水厥、胆厥、虚厥、冷厥、厥阴厥、寒热厥13种厥证。治疗厥证,详审寒热,细察虚实,明辨其因,据证而治,灵活运用,或温或清,或下或和,或补或吐,或温清并用,提出了13种治法,对后世临床辨治厥证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会治 《河南中医》2014,(9):1649-1651
《伤寒论》中论及手足厥冷之厥证的因机证治大略有热厥、寒厥、气郁致厥、血虚致厥、血虚寒凝致厥、痰(食)致厥、水厥、蛔厥、冷结膀胱关元致厥、脏厥、正伤邪陷,阳郁致厥等。其病因虽各不相同,但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病理机制则为一致。其治疗应根据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寒热虚实等属性之不同,而分别采取吐,下、和(疏)、温、清、消(驱蛔)、补等法治之。  相似文献   

5.
柯嘉儿 《光明中医》2013,(11):2368-2369
手足冰凉是指手和足持续冰凉,呈对称性,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睡觉时被窝捂不热,遇寒冷及冬季症状加重,脉沉细.四肢动脉搏动正常,且均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1].以女性多见,尤见于女学生及办公室女性.〈黄帝内经〉中提到:"厥,气上逆而阴阳失调,轻则四肢寒冷,重则不省人事也."可见,此症属于厥之范畴,为厥之轻症.而在〈伤寒论〉中,有多条条文论述厥证,如第337条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从古代医书中可见,此症与阴阳相关,为阴阳不顺接,阴阳不调所致.  相似文献   

6.
浅析 <伤寒论> 中的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纳文 《河北中医》2003,25(3):229-230
《伤寒论》中有多处条文提到“厥” ,不仅涉及病因病机 ,而且谈到治则治法、禁忌及预后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加以整理分析 ,从中不难窥及仲景辨证论治的严谨 ,对后人临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厥厥在《伤寒论》中主要是指手足厥冷而言 ,厥虽不是单独的疾病 ,却是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厥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之气失去相对平衡 ,不能相互贯通所致 ,正如 337条所言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2 厥证分类厥多见于少阴病寒化证阳虚阴盛之时 ,如32 4条所述之由于脾肾阳虚而寒饮留膈 ,胸…  相似文献   

7.
“厥”在《伤寒论》、尤其是少阴篇和厥阴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厥冷且脏气衰微,和现代医学所指的休克变化相当,而有关休克的微循环学说不断发展,不仅促进现代的临床医学日新月异,也使我们对《伤寒论》治厥的现代意义有了深刻  相似文献   

8.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营卫不和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卫理论源于《内经》,成熟于《伤寒论》,后世亦有众多论述,现代更有深入研究。为明确《伤寒论》营卫不和证的本质、主要表现及治法方药,本文试从4个方面作一探讨。1营卫具有阴阳属性营即营气,卫乃卫气。营气和卫气的生理特点在《内经》、《难经》中记述颇多,《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难经·二十三难》说:“血为营,气为卫。”由此可见,营卫的阴阳属性是营气属阴,卫气属阳。人体阴阳不可分隔,当相辅相成,协调平衡,营气和卫气亦如此,两者相互连接,相互联…  相似文献   

10.
厥证的针刺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厥证 ,属于中医针灸的急证范围 ,泛指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证。即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古代文献中亦有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记载。此外 ,厥证还指四肢寒冷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说 :“厥者 ,手足逆冷也。”指因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候。厥证有虚有实 ,病因多为体质虚弱或情志异常波动、剧烈疼痛 ,或其它疾病诱发 ,导致人体阴阳之气推动相对平衡 ,不能相互贯通 ,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甚则气血…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在《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下,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阴阳之运转,影响人体正气之盛衰,人得天地之气旺而能御邪。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阳六经之经气在一昼夜各有当旺之时,在主时之时治疗和预防该经疾病,较非主时之时奏效为佳。《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条文中提出,“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相似文献   

12.
正"厥"的定义:《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分析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是其病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其主症。从《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知,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有:(1)消渴;(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3)下(之)利不止。《伤寒论》340条:"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所讨论的“厥证”,从病因、病机、临床证型、表现特点及治则治法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出:因阳虚寒盛而致之寒厥,因邪热炽盛而致之热厥,因气郁而致之气厥,因血虚受寒而致之血厥,因痰、食积滞而致之痰厥和食厥,因阳郁不伸而致之阳郁厥,因蛔痛而致之蛔厥,因真阳虚衰而致之脏厥,因水气内停而致之饮厥,因脉道不通而致之脉厥等十一类厥证。为研究《伤寒论》和临床工作者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厥”,《说文解字》作“厥”,云:“屰气也”或作“欮”,而“屰”云:“不顺也”。因此厥,意思是指气不顺而言。《内经》中厥的记载颇多,其含义是什么?后世对厥的概念,多半是根据《伤寒论》中的定义,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因此《内经》中厥的含义,除有手足逆冷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以及《内经》中厥证对后世的影响,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一、《内经》中厥的含义《素问·方盛衰论》中提到:“是以气多少,逆者皆为厥。”所谓气是指阳气与阴气,阳气与阴气不相协调而有偏胜,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有关便血的诊治对理解经典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伤寒论》中关于便血的部分条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太阳、阳明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少阴寒化证,厥阴阳复太过的便血成因,同时归纳总结其证治规律,并与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相联系,以期为便血的内科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从阴阳的角度论述人体五脏六腑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根据《内经》理论,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并提出了"六经"的概念,《伤寒论》沿用其概念并对其内容进一步丰富。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天和地按阴阳气的多少进一步纵向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与《内经》、《伤寒论》所论的六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进一步探讨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天地阴阳之"六经"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古今医家对四逆散方证的病机认识有热厥、寒厥、阳郁或热厥轻证三种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当属“气厥”,即因气致厥之谓。这种观点,既与《伤寒论》厥证论治内容不矛盾,又和其方药机理相吻合,符合仲景的原意。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共有55条,内容可归纳为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厥逆辨证、下利呕哕等四个部分。寒热错杂和阴阳胜复是本篇讨论的中心内容。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20.
热厥试析     
《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探求此证四肢之厥逆,实为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李士材说,此"乃阴中涵阳之症,唯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柯琴认为,证属"阳邪下陷入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可知此证之四肢厥逆,非有阴无阳,而是阳郁于内,因此其厥逆程度并不甚重,仅仅表现为手足不温,冷不过肘,厥不过膝,与阴寒致厥有本质上的区别.仲景于此,辨证几微之间,抓住疾病本质,投以辛苦寒酸的四逆散,疏肝开结,行气舒郁,透解郁热,使阴阳和调,则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