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WHO2003年消息指出,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近17亿。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又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包括周围对称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合并症中发生率最高、出现最早的一种,患病率在50%左右(28%~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润彪  薄真真 《中国保健》2009,(20):938-939
目的:分析糖尿病的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85例(145眼)通过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和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者2年为21眼(14%),5年为49眼(34%)。其中Ⅰ、Ⅱ、Ⅲ期发展为Ⅳ期的发展率为Ⅲ期〉Ⅱ期〉Ⅰ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给以积极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基础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中等以上动脉的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心、脑、肾及周围血管等。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1)对全国30省市2万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占60%,成为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大血管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DON)所产生的眼底表现以及荧光血管造影(FFA)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4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对其荧光血管造影以及眼底表现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例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上各有不同表现,视神经发生病变对视力可能不会造成损害,也可能会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对其眼底进行检查,所出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出血、充血、视盘水肿以及色淡等。其FFA表现包括以下几种:视盘新生血管以及充盈缺损、视盘晚期染色以及荧光渗漏。在这些患者中有65例患者是合并视神经病变。结论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其发生几率是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断发展而逐渐升高的。所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个时期内对于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都要加强注意,FFA检查对该病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诱发DR的危险因素如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24h尿微量白蛋白等因素进行研究。并用单因素t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和判定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经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24h尿微量白蛋白与DR有显著相关。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白蛋白含量增高、高血压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会有上千万的糖尿病患者(约1%)。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病,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患病率随糖尿病病程和年龄增长而增高,糖尿病史超过10-15年,半数以上病人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病,影响全身多种器官,如肾、眼、神经等,目前,糖尿病已成为成年人第一位的致盲原因.成为众多科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纳入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以评价角膜神经形态改变。糖尿病患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检查,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及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糖尿病肾病组(DN)及无糖尿病肾病组(NDN)。结果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等在NDPN组、NDR组、NDN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DPN组、DR组、DN组较NDPN组、NDR组、NDN组进一步降低(P0.001)。CNFD、CNBD、CNFL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MN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SNCV)及腓肠神经波幅(SSmv)显著相关(P0.01)。结论角膜神经改变可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即可检出角膜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9.
●65%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神经病变; ●25%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将发生糖尿病足; ●15%的糖尿病足患者因此而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后30天内死亡率为10%; ●截至2002年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仅次于印度,名列第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人饮食的安排 这取决于是否肥胖、工作的性质、年龄等。如比较肥胖,有轻度并发症,如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者,每天主食应控制在200-300克.蔬菜400—500克.肉蛋等在150—200克,烹调油不超过40克(1.5汤匙);体重正常,没有并发症的病人.如果是重体力劳动者,主食可通当放宽到300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散瞳后行眼底检查。同日测定血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白蛋白,同时留取8h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DRD公式计算肾功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DN各组之间,DR各期的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DR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R的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排泄率、TC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DR与DN二者的发病有高度正相关性,其损害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54例,散瞳后行眼底检查.同日测定血尿素氮、肌酐、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清白蛋白,同时留取8h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DRD公式计算肾功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DN各组之间,DR各期的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DR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DR的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排泄率、TC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 DR与DN二者的发病有高度正相关性,其损害程度有一定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新玲 《家庭医学》2006,(20):16-17
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疾病,其中糖尿病眼底病变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已成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者也呈上升趋势。国内近年资料表明,糖尿病患病率大约为2.5%,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下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8%;6~10年者为36.4%;11~15年者为58%;15年以上者为72%。[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铜蓝蛋白(CE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受试对象112例,分为3组,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46例;Ⅱ: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46例;Ⅲ: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血清CER进行检测,比较各组血清cER水平. 结果患者Ⅰ、Ⅱ组的血清c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R组患者血清CER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1). 结论血清CER水平变化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已经5年了。这几年,我一直坚持服药,但是没有监测过血糖,饮食也没有怎么控制。三个月前,我全身皮肤开始疼痛,像针刺一样,白天还能忍受,晚上浑身像是蚂蚁在爬一般难受,根本没有办法入睡。到医院一查,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建议住院治疗。可是我不明白,我坚持吃药了,怎么会这样?我如果坚持治疗,将来的治疗结果会怎样?北京周女士  相似文献   

16.
微量元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微最元素硒、锌、镁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依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45例、DR组47例,同时设对照组42例。所有检测者均测定微量元素硒、锌、镁的浓度。分析病例组微量元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微量元素硒、锌、镁降低(在NDR组P〈0.05,DR组P〈0.01),NDR组与DR组比较微景元素降低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病人有缺乏微量元素硒、锌、镁的倾向,糖尿病有视网膜病变者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更低。微量元素的缺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最为常见.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那些高危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运用合适的干预办法可以使溃疡的发生率降低60%,使截肢的发生率降低85%[1].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特效治疗,本研究观察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唐林、弥可保、唐林联合弥可保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1500万人患糖尿病。每年约以75万新的糖尿病患者递增。约有70%~80%以上糖尿病人死于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临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0%~90%。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迄今尚未阐明。近年来报道认为较肯定的因素:①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营养不良,电镜观察证实神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肥厚,有微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②代谢性因子;持续性高血糖,使神经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和渗透压升高,造成细胞破坏,进入细胞内肌醇减少,导致神经功能损害;③能量代谢因素:神经和肌肉中细胞的高能量是以磷酸肌酸的形式贮存,糖尿病人末梢神经肌酸缺乏,细胞产生能量下降,神经膜传导与兴奋功能障碍。④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糖尿病的并发症如果到了晚期都没有什么特效疗法,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9,(6):863-867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Chemerin与2型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Chemerin与神经病变发生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为研究对象,设置正常组和肥胖组作为比较。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葡萄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胰岛素,ELISA法检测血清Chemerin、炎症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血管功能指标(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清指标,机械痛阈值反映大鼠神经病变程度。比较不同时间DPN组大鼠的血清Chemerin水平与上文所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DPN组大鼠病程为1周时,机械痛阈值较正常组和肥胖组大鼠明显下降(Ρ<0. 05),血清Chemerin的水平较正常组和肥胖组大鼠显著升高(Ρ<0. 05)。血清Chemerin水平与机械痛阈值、血清一氧化氮均呈极强负相关(∣r∣> 0. 8),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成强正相关(0. 6 <∣r∣≤0. 8)。随着病程增加,血清Chemerin水平显著上升(Ρ<0. 05)。结论在DPN大鼠模型中,血清Chemerin水平随疾病进展进一步增加,并且与白介素-6和一氧化氮呈正/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