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肝阳虚证治研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6):440-440,442,444
肝阳虚是指肝的阳气不足 ,虚寒内生〔1〕。历代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近年来出版的大、中专教材亦未述及 ,遂成空白〔2〕。也有论者则持“肝虚无补法”〔3〕,认为肝之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和肝阴虚 ,而这主要又由心血亏虚和肾阴亏少引起 ,所以肝无补法 ,补在心肾。近年来 ,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 ,肝阳虚已成为肝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肝阳虚在生理、病理、临床以及实验等一系列环节上相继得到确认———肝阳虚是客观存在 ,不容忽视的〔4〕。1 历代少论肝阳虚证的原因不少论者都对…  相似文献   

2.
“脾肺皆为后天之本”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肺皆为后天之本”论266700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张维266700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王金海自宋以来,脾肾两脏日益为医家所重视。延至明朝末年,医学大家李中梓集各家之说,明确提出了“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牌”’的理论。自此,这个...  相似文献   

3.
劳淋为常见、难治的肾系病证.张炳厚教授认为,劳淋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伏,病位以肾、膀胱为核心,涉及脾、心、肝、小肠.病性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脾、肝、肾气血阴阳亏虚,为发病基础;标实责之于湿热,为发病因素,病理产物为瘀毒,可以互化.治疗上,张教授主张分期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为主,强调利水通腑、泻火存阴、解毒散瘀;病情转化期,病性虚实夹杂,治以攻补兼施,强调补中有清,血肉充养,通涩并用,兼顾脾肾;慢性迁延期,以正虚为主,治以扶正为主,强调温固脾肾,阴阳互济;活用补肾八法之清补法,通补法、涩补法、温补法、峻补法、间接补法,同时创制专方,菌毒并治,随证加减,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周乐年教授为全国第三届名老中医师带徒的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近40年,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周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以虚为主,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治应以补法为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病属虚证,必用补法为能治之.  相似文献   

5.
唐容川血证补虚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虚”是唐容川在《血证论.卷二.吐血》中提出的血证四大治法之一。唐容川所指补虚主要指补血,并明确指出此补虚之法并非仅适用于吐血证,而是通治血证之大法,因而是统论补血之法。然“补法不一”,有先补肺胃,辨证补心,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肾宜早等不同,以五脏分治,调合五脏的阴阳气血,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真正体现“补虚为收功之法”。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肝虚无补法",并非肝无虚证之论,意指肝脏病变,实多虚少。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之别,肝脏也不例外。从气血阴阳等方面浅论补肝之法,浅究补肝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7.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8.
杏林亭     
带“三”的治法治气三法:即补气、降气调气、破气。治血三法:即血虚用补法,血淤用通法,血热用清法。治虚三本:指虚劳须从肺、脾、肾三脏着手治疗。治崩三法:即塞流、澄源、复旧。治吐血三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薛己对《内经》治则学说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薛己对《内经》治则学说的发挥主要是:1.阐发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意义:①辨证论治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②治本的关键是调补脾肾;2.论述了“虚则补之”的应用:①朝夕补法,②急补法,③纯补法,④温补脾肾法,尤其是发展了温补理论。  相似文献   

11.
顼祺 《山西中医》1997,13(5):1-3
本文认为薛对《内经》治则学说的发挥主要是:1.阐发了“治疗必求于本”的间义:①瓣证论治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②治本的关键是调补脾肾;2.论述了“虚则补之”的应用:①朝夕补法,②急补法,③纯补法,④温补脾肾法,尤其是发展了温补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13.
肾实证浅议     
肾是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藏精,生水,纳气,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阴阳之根”。肾病临床常见证候有腰冷腰痛、耳鸣耳聋、遗精滑泄、水肿、不孕、小便失调等,多辨证为肾亏,治从温肾、补肾、填精入手。故而医者一般认为,肾病皆虚。尤其自宋·钱已提出“肾主虚,无实也”之后,后世医者多尊之。目前中医学教材(如《中医内科学》等)也避实论虚,只字不提肾实。笔者浅读中医古籍,认为肾病皆虚的理论未免有些偏颇。《索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与实包含两层含义,涉及正与邪两个方面,即邪气盛精气…  相似文献   

14.
浅论补法     
浅论补法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家英《难经·七十五难》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是谓用补法治疗虚证,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病证均可概括为虚、实两大范畴,补法之运用,可谓亦易亦难,泛泛而用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用得适宜,就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李新存 《光明中医》2008,23(9):1344-1345
喘,疾息也,其发病与肺肾密切相关,肺司呼吸,肾主翕纳,从古至今人皆知之,实治肺,虚求肾,痰责脾,此为常然,然有“内科不治喘”之难,笔者临床治喘执常法,穷于应付,而罔效者屡见,后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总论·咳证治法》,方悟肝行肾气,治喘求肝之理,逐用于临床,果然获效,现举二则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孙建峰 《国医论坛》2003,18(4):41-43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17.
<正>苁蓉牛膝汤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治肝虚为燥热所伤,胠胁并小腹痛,肠鸣溏泄,或发热,遍体疮疡,咳嗽肢满,鼻鼽。”[1]燥火为病、肝虚为燥热所伤是苁蓉牛膝汤方证的关键要素,“肝虚”与“燥热”之证并见时,可应用苁蓉牛膝汤化裁治之。苁蓉牛膝汤组方精妙,其核心在于水火双调,补肝虚的同时补其肾母,以制肺金燥热[2]。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老年之病久治不愈者宜从肾治之。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随之而来则是五脏渐虚,诸病丛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因此治肾不仅适用于肾脏系统的病证,且能应用于心肺肝脾等系统的病证。笔者据此指导临床,对老年病久治不愈兼见肾病征象者,多从肾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乙癸同源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中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然木既无虚,又言  相似文献   

20.
《难经》“五损”治则机理探讨272600山东省梁山县中医院刘继生,刘树鹏《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牌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提出五脏虚损的治疗法则。然而其治虚不言补,却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