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针麻和硬膜外麻醉胃手术后,腹直肌肌电、血压、脉率同步连续观察,发现针麻手术后,针刺的镇痛效应还继续保持并参与术后镇痛过程,提出针刺麻醉的镇痛作用,应看作两个部分:一是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二是起针后还存在的针刺镇痛后效应。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当针刺入穴位时可引起一种钝痛和异常感觉,把这种混合性特殊感称为得气。得气感被认为是产生针麻所必需的。神经系统在针刺麻醉机制中的重要性已被以下事实所证明:当对合谷穴进行局麻时,镇痛效果和得气感消失;在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身上针刺时并不能引起得气感。然而这些并不能直接证明针灸穴位位于神经束上。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从正常人体皮下插入微电极记录神经活动的方法来研究针灸穴位的神经活动与得气感的关系;同时亦研究电刺激穴位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1965年11月针刺麻醉首次应用于颅脑手术以来,至1982年12月底为止,统计全国24个主要神经外科单位,共进行颅脑针麻手术10,635例次。针麻的成功和针刺治病的大量临床实践,都证明针刺确有镇痛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各研究单位对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与生化学基础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多为动物实验,缺乏人体验证。我们利用治疗神经科各种疾病的条件,在不损害病人的前提下,对针刺镇痛的临床神经生理与生化学基础作了一系列探讨,兹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排名无先后 )陈德尊 (1 92 7- 2 0 0 1 )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长期坚持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 ,在针灸取穴配方 ,及传统针刺手法的研究运用中 ,作出一定贡献。范谨之 (1 92 9-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授。利用电生理方法分析针刺镇痛原理 ,在督脉针麻 ,辅助用药选择 ,下行抑制在针麻中的作用及镇痛客观指标评选等进行了多方面工作。赵建础 (1 933-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主要从事针刺镇痛与中枢神经递质关系的研究 ,发现针刺镇痛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5-羟色胺、儿茶酚胺 )关系密切 ,并找到产生这类…  相似文献   

5.
正经中国针灸学会批准,第十六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9月中旬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会议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和针刺麻醉分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省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这次会议将展示近年来我国在针药复合麻醉、针刺镇痛、针刺治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整效应以及经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欢迎各单位的科研人员、医师、教师、研究生及其他相关工作者踊跃投稿,届时相聚在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针刺麻醉的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麻对某些手术可作为常规麻醉手段之一,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说明针刺的镇痛、调整作用的机理。但有关针麻原理的人体实验研究为数较少。在国外,多数人看到针刺确有镇痛作用,并认为,有中枢内啡素等物质参与。但有少数人认为针刺麻醉主要是催眠麻醉的一种,或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有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进行研究,或则证明针刺确有镇痛作用,或则认为针刺镇痛主要只是心理性的报痛标准的提高。我国也有工作用此方法分析针刺镇痛效应,观察到针刺能降低痛分辨力,和佯针有明显的区别。在肺切除的临床实践中看到手捻针刺三  相似文献   

7.
针刺内麻点麻醉(以下简称针麻)应用于鼻腔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后效应时间长,无麻药的毒副作用。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针麻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所以,我们针对针刺麻醉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结果发现接受心理干预的病人针麻效果优于其他针麻病人。现将73例针麻麻醉手术病人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针刺麻醉科研思路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仁 《针刺研究》2006,31(6):325-326
针刺麻醉的发现是我国传统的针灸医学在现代的一次重大突破,是20世纪针灸学科中最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表现在:加速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神经生理学特别是痛觉生理学的发展;促进针灸再次走向欧美并由此真正走向世界。然而,迄今为止,其发展道路之曲折可谓颇为罕见。今天,在祝贺伴随着我国轰轰烈烈开展针刺麻醉研究而生的《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对针麻研究的整个发展过程作一点回顾和思考,以加深我们对针麻的历史认识,更好地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并可为其它学科的研究、发展所借鉴。1原始思路—源于药物麻醉在汗牛充栋的我国古代针灸文…  相似文献   

9.
(排名无先后 )马廷芳 ( 192 9-1994) 中国第一本针麻专题刊物《针刺麻醉》(后改名《针刺研究》)的主编。在提供国内外针麻情况和促进推广针麻研究工作方面作出贡献。尹惠珠 ( 192 9-)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195 8年创用针刺合谷穴代替局部麻醉药物 ,为 1例男性病人顺利摘除双侧扁桃体。艾民康 ( 192 4-1990 ) 同济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室主任 ,生理学教授。重点研究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利用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生理学 (特别是电胜利 )、生物化学 (包括生物测定 )和神经药理学等实验方法 ,证实了乙酰…  相似文献   

10.
回顾针麻镇痛的科研道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初期探索:1958年上海和西安有一部分医生将针刺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试图不用麻醉药或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完成外科手术,称之为针刺麻醉(针麻)。这一创新性临床实践,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兴趣。(2)临床推展:1965年开始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仿效;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针麻;进入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针麻逐渐减少。(3)原理探讨:1965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这些科研肯定了针刺镇痛疗效,并试图阐明其原理。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证明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科研资助,针麻镇痛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4)重点研究: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个大医院进一步确定开展临床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的研究。确认了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镇痛效果,研制出了电针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临床实践证明其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5)理论总结:鉴于经络的实质尚待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刺激"穴位"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因此认为,可以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理解针麻实质。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科学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并扩展了针刺相关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6)回归现实: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针刺具有镇痛作用的事实已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由于开展针麻镇痛研究而掀起的科研浪潮既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也推动了针灸疗法本身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基础和临床的交融,是永无止境的。半个世纪的实践值得加以总结,以便深入阐明原理,提高临床效果,纠正可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针刺复合麻醉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已充分证明,针刺麻醉虽然具有一定的镇痛效应,但仍镇痛不全,为提高针麻的镇痛效果,克服镇痛不全的缺点,我们除术前用综合予测的方法选择适宜针麻的个体外,还应用一些药物麻醉方法来配合针刺麻醉.针麻的镇痛不全可由少量的麻醉药物补足,同时针麻本身的镇痛效应又可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因而相应地减少了麻醉药物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我们自1978年起选择针麻效果尚不稳够定的胃大部初除应用针刺复合麻醉方法(下称针麻复合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提示,针刺镇痛效应与机体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近年来,随着3′,5′-环-磷酸腺苷(cAMP)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已证踢cAMP不仅是激素的"第二信使",而且也作为神经介质发挥作用的中间环节,在机体实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受到国内外研究针剌和针刺麻醉的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观察在针刺麻醉下人体血和尿cAMP的水平是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
1、国际针灸教育研究会:研究讨论关于国际针灸教育规范化问题,1989年9月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邓良月筹备,征文至1989年3月。 2、国际耳穴诊治与研究学术讨论会:交流耳穴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耳穴作用的原理,促进耳医学的发展,198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针灸学会筹备,征文至1988年12月。 3、实验针灸教学研讨会:研讨实验针灸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1989年10月在山东中医学院召开,山东中医学院张素芬,陈汉平筹备,征文至1989年6月。 4、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讨论会:交流针麻与针刺镇痛的临床与原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和针刺麻醉分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省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承办,《针刺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期间举行了《针刺研究》编委会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10月是《针刺研究》建刊40周年。40年来,作为以针灸的实验与机制研究为主的专刊,中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针刺研究》体现了我国针灸科研40年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针刺麻醉的成功,国内掀起了对"针刺镇痛"原理与"经络理论"的研究,先后在西安、北京等地召开了"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6.
谢剑侠  常庚申  张靖 《中医正骨》2000,12(11):20-20
针刺内麻点麻醉 (以下简称针麻 )应用于四肢骨科手术 ,镇痛效果确切 ,后效应时间长 ,无麻药的毒副作用 ,在我院广泛应用〔1〕。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 ,针麻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所以 ,我们针对针刺麻醉病人的心理特点 ,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结果发现接受心理护理的病人针麻效果优于其他针麻病人。现将 12 8例针刺麻醉手术病人情况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2 8例中 ,男 92例 ,女 36例 ;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14岁。均为择期四肢骨科手术病人。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 (73例 )和对照组 (5 5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身体素质、手术…  相似文献   

17.
针刺麻醉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引起了国内外医务界的重视。然而,目前在针麻镇痛效应研究中,尚无较特异的反应疼痛的客观指标,临床评定针麻镇痛效果仍以病人主诉、表情和行为等主观反应为主,很难精确地评定疼痛程度和临床效果,从而影响了针麻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本文试图通过针刺麻醉下呼吸运动曲线变化的观察及肺通气量的测定,探讨针麻镇痛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针刺麻醉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头颈部外科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目前针麻下颅窝手术、颈椎前路手术、甲状腺手术、拔牙术等已通过部级科研成果鉴定,进入常规麻醉手术行列。但在腹部外科仍存在镇痛不全、肌紧张、脏器牵拉反应等缺陷。制约了针刺麻醉的应用与推广。本文综述了近年针麻穴位选择与药物配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麻醉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引用针麻的理论原理,并对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复合麻醉效果较好,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认为针麻在甲状腺手术中有一定的优势,应得到更多重视及更广泛的使用,相关人士更要继续深入研究,规范操作,以推动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3):162-165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 )为 2 0世纪 50年代我国医务工作者首创 ,并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临床试用百余种手术 ,记载针麻下施行手术 1 0 0余万例 ,同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药理研究 ,但临床实践显示针刺镇痛作用肯定 ,从麻醉角度要求针麻下施行手术又存在术中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即所谓三关 ) ,严重影响继续选用 ,为此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提出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增强针麻麻醉效果 ,部分适宜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手术 ,首先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效 ,截止目前该项研究仍在继续 ,现仅就个人收集资料回顾如下。1 1 990年前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