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超声诊断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超声诊断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73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发现有“同心圆”征的同时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超声确诊肠套叠32例,诊断准确率100%,其中30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93.8%。3例回回结型中1例水压灌肠成功,2例失败改手术治疗。结论: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高,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率高。对回回结型超声可以确诊,但复位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彩超下水灌肠诊治急性肠套叠的经验。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定位并诊断肠套叠,用彩色多谱勒显像(CDFI)确定套叠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是否适宜灌肠复位,并用自制全控式水压复位器于高频彩超监测下灌肠复位。同期设立临床诊断70例肠套叠患儿为对照组,经低频(3.5MHz)B超诊断、监测并分次注水灌肠复位。结果72例拟诊幼儿肠套叠病例中明确诊断68例,判断不宜灌肠3例(经手术证实为难复性肠套叠,肠缺血严重。65例以全控式水压复位器于高频彩超监测下灌肠复位全部成功。对照组70例临床诊断幼儿肠套叠病例在低频B超监测下分次注水灌肠复位治疗56例,44例成功。结论全控式水压复位器结合高频彩超治疗幼儿肠套叠较之低频B超分次注水复位法,指征更明确,治疗更安全快速,效果更好,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B超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影像直观,准确率可达100%。国内外对于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处理,普遍采用X线或B超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复位治疗。我们认为,诊断明确后可根据病情,选择性地在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本院近年来采用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290例,其中280例采取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改良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析B超引导下改良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介绍使用方法和意义。本组为168例小儿肠套叠,男130例,女38例,全部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水压灌肠法治疗。灌肠特点是以自制密闭式手控加压灌肠器连接直径为0.6~0.8cm的肛管进行。168例患儿中,154例(91.7%)为回结型肠套叠,103例病程不满48小时。小儿的年龄为2.5月~4岁。161例复位成功,治愈率95.8%(161/168)。7例非回结型套叠复位失败。我们认为,本灌肠技术简易、安全可靠。使用这种技术,监测压力方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小儿肠套叠适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180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病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在B超监测下用自制简易气灌肠复位器气灌肠复位.结果 180例患儿均经气灌肠复位,180例均获成功,12例复发近期再次复位治疗成功.结论 B超下自制气灌肠复位器气灌肠复位,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可作为诊断方法;是一种安全、环保、简便、防辐射、疗效确切、痛苦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整复成功率。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本院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小儿肠套叠181例,其中2例病情危重直接行开腹整复手术,179例行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根据水压灌肠是否成功,将179例患儿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有无血便、水压灌肠时间、灌肠温盐水量、灌肠压力(灌肠器距诊疗床高度)进行Х^2检验;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水压灌肠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有无血便以及灌肠压力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385,P=0.535;Х^2=0.112,P=0.738;Х^2=1.139,P=0.286;Х^2=0.821,P=0.365),在病程、水压灌肠时间、灌肠温盐水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3.820,P〈0.001;Х^2=13.894,P〈0.001;Х^2=4.87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时间、水压灌肠时间、灌肠温盐水量的OR值分别为0.138、0.992、0.996。结论病程、水压灌肠时间、灌肠温盐水量是影响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的主要因素,对病情危重者应直接行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便携式水压灌肠器在小儿肠套叠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收治儿童肠套叠796例,其中384例采用便携式肠套叠灌肠器复位,248例采用普通水压灌肠复位,141例采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统计三组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便携式灌肠器治疗肠套叠复位成功率较普通水灌肠与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显著增高(P0.05),复位时间明显缩短(P0.05),灌肠并发肠穿孔较普通水灌肠与X线下空气灌肠明显减少(P0.05),灌肠后的随诊复发较普通水灌肠与X线下空气灌肠明显减少(P0.05)。结论便携式灌肠装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彩超监视下盐水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彩超确诊的68例肠套叠患儿,在彩超监视下用温盐水灌肠进行整复治疗。结果68例中,成功63例,复位成功率为92.6%。“虹吸征”、“翻滚征”可作为复位成功的标志之一。联合运用高低频超声、手法护肛、排尽大小便、缓慢升压、手法按摩、拍击背部、变换体位等有利于提高整复成功率。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彩超监视下盐水灌肠整复术成功率高、安全、快捷,可作为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20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空气灌肠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总结20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和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的诊治效果。结果 2037例均以肠套叠四大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中两个或以上为主要表现,X线监视下低压空气灌肠诊断、空气灌肠治疗和手法推挤按摩整复成功1972例,成功率为96.8%,未复位65例(占3.2%)。穿孔2例(占0.98‰)。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空气灌肠及手法按摩整复治疗明显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整复率;空气灌肠是肠套叠诊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采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套叠彩色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 (彩超 )在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ToshiboPV6 0 0 0、Vivid7彩超仪 ,线阵变频探头频率 5~ 10MHz,全面扫查患儿腹部 ,重点探查病变部位形态体积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并引导盐水灌肠复位 2 6例。结果 根据体积部位诊断肠套叠 5 6例 ,发现有肠壁严重水肿 ,阻力指数明显增高 ,或无血流信号者 ,有明显肠梗阻、腹膜炎表现及继发性肠套叠等情况者提示临床不宜灌肠复位 ,本组超声引导下盐水及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 4 9例 (87.5 % ) ,7例行手术治疗 (12 .5 % )后复位成功。结论 彩超可诊断肠套叠 ,指导治疗方案。即可指导复位方式的选择 ,又可引导盐水灌肠复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空气灌肠整复术在小儿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为小儿肠套叠252例,其中经空气灌肠证实246例为肠套叠,6例未见明显套头,整复成功231例(93.9%),整复过程中出现肠穿孔1例(0.4%),呕吐39例(15.48%),反流误吸1例(0.4%),15例(6.1%)整复失败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成功率高,相对安全,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灌肠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4年共收治肠套叠小儿62例,在B超监视下经静脉麻醉完成水压灌肠复位,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结果66例患儿中62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3.94%。结论 与X线监视下空气、钡灌肠相比,具有:患儿避免了X线的损害,复位过程影像清晰,复位标准明确,复位成功率高,技术简易,易于掌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2002年6月间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男性多见(62.5%),好发年龄为3月—6月,以回结型最为多见(73.6%)。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4例,其余均手术治疗。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治疗是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关键,发病超过48h者不宜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发病时间长或病情较重者,必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目前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有:1灌肠复位;2外科手术复位。后者是前者的继续。灌肠复位方法目前有: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方法和彩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及其2者衍生的方法,我院采用水压灌肠以复位,其明显优于空气灌肠,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2~2005年收治确诊为肠套叠患儿296例,男190例,女106例,男女之比为2.1∶1,年龄4个月~2岁,年龄最小的为4个月,最大的为2岁4个月,1岁以上36例,占12.1%。病程在24h以内135例,占45.6%;肠坏死穿孔4…  相似文献   

17.
正小儿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多为顺行性肠套叠,即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逆行肠套叠罕见,且多发生在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后~([1])。原发性逆行肠套叠则更加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成功率可达90%以上~([2,3]),但逆行肠套叠从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CT等检查结果中难以与顺行肠套叠进行明确鉴别。空气压力灌肠及整复是确诊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常用方法,文献报道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可达95%以上[4]。近年来许多医疗单位采用超声监测下加压生理盐水灌肠亦取得良好效果~([5])。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了1例小儿原发性回肠-回肠套叠,因超声诊断的局限以及放射影像诊断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中用改进的灌肠液对复位后效果的影响。 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小儿外科于2003年2~8月,将收治的63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3例,均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对照组应用普通灌肠液,观察组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对观察组中存在血便患儿复位后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液大便菌落计数及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位后灌肠粪液的菌落计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并发症及血便次数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减少(P<0.05)。 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೦Һˮѹ�೦��λ���׵�Ч���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中用改进的灌肠液对复位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小儿外科于2003年2~8月,将收治的63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3例,均应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成功复位,对照组应用普通灌肠液,观察组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对观察组中存在血便患儿复位后应用改进的灌肠液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液大便菌落计数及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复位后灌肠粪液的菌落计数比较,观察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灌肠复位后,并发症及血便次数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近2年来我科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合自已的诊治体会进行分析。结果7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前均行B超检查确诊,整复成功72例,成功率为92.3%。所有空气灌肠的患儿无肠破裂造成气腹者。6例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者转行肠坏死肠切除术2例,手法复位固定3例,手术入腹后见套叠块消失1例。结论B超对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准确率高,应为首选的方法;X线空气灌肠对治疗早期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高,是最经济简单而又安全有效的方法,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