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5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液静脉输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心肌酶[肌钙蛋白Ⅰ(cTnI)、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功能[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心肌酶CK-MB、CK、cTnI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和E/A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祛痰、止咳、平喘、抗感染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加用磷酸肌酸钠,两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中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K、CK-MB、AST、LDH及HBDH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儿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心肌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并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磷酸肌酸钠(CP)营养心肌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营养心肌治疗,疗程均为7 d。结果两组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均显著下降( P <0.05),且观察组显著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CP及 FDP均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心肌损害,CP较 FDP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7,(2)
目的比较磷酸肌酸钠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住院号尾数奇偶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cTnI、CK、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磷酸肌酸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对患儿心肌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能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5-12收治的9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再增加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3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K、CK-MB以及LDH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各项心肌酶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地应用磷酸肌酸钠,能够有效降低心肌酶,改善心肌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小儿心肌炎治疗中磷酸肌酸钠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以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同时接受1,6-二磷酸果糖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连续用药治疗2周,复查患儿心肌酶检查与心电图,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心肌酶改善情况,统计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是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研究组患儿CK-MB、CK、LDH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磷酸肌酸钠对小儿心肌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心肌损害治疗中磷酸肌酸钠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30例心肌损害患儿,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因采用对应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磷酸肌酸钠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大剂量vitc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羟丁酸脱氢酶(HBDB)、血肌钙蛋白I(cTn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心电图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心肌损害治疗中磷酸肌酸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改善小儿心肌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心肌损害患儿共181人。按照其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2人,对照组89人。两组均予以限制活动、常规营养心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静点治疗,用量为1g/次,2次/日,7天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6%(76/92),对照组为68.5%(61/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心肌酶及心电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钙蛋白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能积极修复心肌损伤,恢复心肌功能,可作为小儿心肌损害的良好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S)患儿血清电解质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FS患儿6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非FS患儿(单纯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而无惊厥儿童) 3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电解质及CK-MB水平。根据患儿惊厥发作情况,将FS患儿分为惊厥发作1次组和惊厥发作≥2次组,比较两组患儿血钠、血氯、血钾、血钙及血清CK-MB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钠、血钙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血钾、血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惊厥发作≥2次组患儿的血钠水平显著低于惊厥发作1次组患儿,其CK-MB水平显著高于惊厥发作1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的血氯、血钾、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检测血钠和CK-MB水平有助于判断热性惊厥患儿病情,及时其纠正血钠、血钙水平,预防患儿发生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果糖二磷酸钠与磷酸肌酸钠治疗心肌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医治的心肌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医治药物分成对照组47例与研究组56例。其对照组予以果糖二磷酸钠,而研究组予以磷酸肌酸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并对两组心肌指标、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心肌指标、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炎行磷酸肌酸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医治可降低心肌指标水平,改善心电图与心肌酶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蒽环类抗生素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CP治疗组和非CP治疗组.CP组予CP(2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2~3g/天),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肌酶谱和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治疗后CP组较维生素C组心肌酶显著下降,心电图明显改善,其差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改善率及总体疗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可治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害.安全日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小儿热性惊厥与血清钠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其中71例热性惊厥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记录为实验组,同时记录同期收入的发热未见惊厥患儿7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血清钠浓度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清钠浓度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所有热性惊厥患儿中,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钠浓度低于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钠血症可能与小儿热性惊厥的发作和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临床上应当及时纠正患者的低钠血症,这样能够有助于降低热性惊厥的复发率,避免对小儿脑部造成过度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心肌炎患儿19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与对照组98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青霉素、利巴韦林进行常规抗感染,给予辅酶Q、辅酶A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电解质调节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磷酸激酶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谱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可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指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王敬敏 《临床肺科杂志》2014,(11):2081-208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3年我院收治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1,6二磷酸果糖与磷酸肌酸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7 d后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以及心肌酶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症状,降低血清心肌酶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新宇 《山东医药》2012,52(25):61-6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血管病变情况、置入支架总长度、支架数目、最大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于术前均进行常规体检、生化检查及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静注磷酸肌酸钠。结果两组术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TnI)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术后CK-MB及TnI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导致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常见疾病,心肌损伤是其较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诱发心肌炎并影响患儿生存质量,但目前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观察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38例,其中有心肌损伤患儿35例(A组),无心肌损伤患儿103例(B组);根据治疗方法将心肌损伤患儿分为对照组(n=12)和干预组(n=23)。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肠炎宁治疗,干预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A组与B组患儿一般资料、血常规检查结果、血电解质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A组与B组患儿性别、病程、腹泻次数、有无呕吐、有无重度脱水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儿年龄、有无发热、有无代谢性酸中毒、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钠、血钾及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OR=3.307,95%CI(1.276,8.580)〕、RDW≥15.4%〔OR=1.133,95%CI(1.002,1.282)〕、血钾3.5 mmol/L〔OR=3.865,95%CI(1.720,8.684)〕、NT-proBNP≥100 mg/L〔OR=1.114,95%CI(1.007,1.238)〕是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3)对照组与干预组患儿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治疗后AST、LDH、CK及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与干预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年龄1岁、RDW≥15.4%、血钾3.5 mmol/L、NT-proBNP≥100 mg/L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益生菌可有效减轻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伤患儿心肌损伤严重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小儿心肌炎患者运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入院的小儿心肌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运用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变化情况,包括LDH、CK、CK-MB、肌钙蛋白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LDH、CK、CK-MB、肌钙蛋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心肌炎患者运用磷酸肌酸钠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酶谱情况,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注射用复合辅酶对蒽环类药物所致恶性肿瘤患儿心肌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京山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同时对照组患儿予以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辅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复合辅酶辅助治疗;连续化疗6~8个化疗周期,辅助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丙二醛(MDA)、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ST段-T波改变)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hs-CRP、CK、CK-MB、LDH、α-HBDH、MDA、c Tn 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hs-CRP、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CK-MB、LDH、α-HBDH、MDA、c Tn 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LVEF、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LVEF、C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联合注射用复合辅酶对蒽环类药物所致恶性肿瘤患儿心肌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保护患儿心肌细胞,改善患儿心功能,稳定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降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2016年该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同时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上磷酸肌酸钠治疗,1 g/次,0.9%氯化钠稀释后静脉治疗滴注,1次/d,7 d为一个疗程。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心肌酶、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照组中心肌酶CK-MB、LDH-1、HBDH分别为(44.5±12.3)U/L、(180.2±13.8)U/L、(255.46±63.22)U/L,心电图恢复正常率为75.0%,心肌肌钙蛋白为(0.11±0.03)U/L,观察组中心肌酶CKMB、LDH-1、HBDH分别为(32.3±6.7)U/L、(115.6±11.7)U/L、(220.31±36.53)U/L,心电图恢复正常率为92.5%,心肌肌钙蛋白为(0.05±0.01)U/L,观察组疗效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磷酸肌酸钠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8月~2016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CS的79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磷酸肌酸组(n=44)。两组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磷酸肌酸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磷酸肌酸(1 g,2/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2周(2 w)、第4周(4 w)时心肌损伤相关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钙蛋白I(cTnI)及磷酸肌酸相关代谢产物:血磷、血肌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2 w及4 w比较,磷酸肌酸组的hs-cTnT均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组内比较,2 w时,磷酸肌酸组的hs-cTnT、cTnI即出现显著下降(P0.05);到4 w时,磷酸肌酸组的hs-CRP、NT-proBNP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4 w与2 w比较,磷酸肌酸组的hs-cTnT、cTnI再次出现显著下降(P0.05)。结论老年ACS患者应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2 w、4 w后,hs-CRP、NT-proBNP、hs-cTnT、cTNI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血磷、血肌酐水平并未明显升高,对老年ACS患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