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合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评分变化。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予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合西医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四虫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四虫通络胶囊口服,疗程30d;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颅脑MRI或CT、血液流变性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结论四虫通络胶囊对于气虚血瘀络阻的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8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各有42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并结合针灸,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评分均明显较同时期的对照组低,P 0. 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痰瘀阻络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参红通络颗粒配合西药基础疗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抗凝、降脂基础治疗,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给予降压、降糖对症治疗;治疗组除西药基础治疗外加用参红通络颗粒口服3个月,服药结束后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中医症状疗效、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积分情况及硝酸甘油停减率,综合评定患者疗效。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在心绞痛复发率、中医症状积分、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积分及硝酸甘油停减率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参红通络颗粒配合西药基础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减少硝酸甘油用量,改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中风后遗症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风回春片;3个月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页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任氏脑脉苏茶剂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对高脂血症,中医分型为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患者的调脂作用。方法选取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证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治疗组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血脂指标变化程度,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中药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高脂血症(益气活血、化痰通络型)的中药。其疗效水平与脂必妥相当,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医药辨证用中药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疗3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与单纯使用西药阿司匹林治疗30例(中医辨证也为气虚血瘀型及痰瘀阻络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2.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可有效改善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李学国 《北京中医药》2008,27(7):528-530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 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王全忠  汤锐  李坤 《光明中医》2023,(12):2252-2255
目的 探讨化痰通络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瑞昌市中医医院就诊的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患者中筛选64例,使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和化痰通络汤治疗,治疗组于上述基础上给予穴位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头晕目眩、半身不遂和言语謇涩中医症状积分、NIHSS和mRS评分以及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可改善中风急性期风痰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和神经功能,降低Hcy水平。  相似文献   

11.
罗霞  ;张剑荣 《中医药研究》2009,(12):1414-1415
目的探讨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豁痰祛瘀通络方法治疗,连续观察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降低(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祛瘀通络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刘建军  陈文霖  陈礼平 《新中医》2024,56(7):186-19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水平,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舒张压(DBP)、收缩压(SBP)、IMT、baPWV均降低(P<0.05),ABI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DBP、SBP、IMT、baPWV均低于对照组(P<0.05),AB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能改善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血管弹性,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脑梗死恢复期(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方药,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同时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2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防治灵方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祛风化痰通络汤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祛风化痰通络汤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学国 《北京中医》2008,(7):528-530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经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功能缺损积分情况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选取缺血性中风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病例106例,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三参通络合剂;15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仅为8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气虚血瘀证积分对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参通络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89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为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和痰浊阻络证6型。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分析冠脉造影的结果,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瘀证积分寒凝血瘀证最高,且冠脉狭窄程度最高,其后依次为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非血瘀证组的痰浊阻络和气虚痰凝证冠脉狭窄程度最低。外周血白细胞与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相关,且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结论 血瘀证积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各中医证型组中的分布有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复杂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将976例冠心病按单一证候、2个证候组合、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进行中医证候分型,计算构成比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单一证候分为血瘀、痰浊、气滞、络阻、热(火)、水饮、寒凝、气虚、血虚、阴虚、阳虚11个证候,血瘀(93. 44%)为本病核心证候,络阻(88. 62%)、痰浊(71. 41%)与热邪(65. 88%)占重要位置; 2个证候组合分为痰瘀互结、痰热互结、血瘀络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阳虚水泛9个证候,血瘀络阻(86. 16%)、痰瘀互结(69. 15%)与痰热互结(62. 70%)占主导地位; 3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分为血瘀痰浊络阻(或兼热)、气滞血瘀络阻、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兼络瘀5个证候,血瘀痰浊络阻(68. 34%)占主导地位,偏热者尤多(65. 88%)。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核心证候,其次是络阻、痰浊。本病是由2个及以上证候组合引起,3个及以上证候组成的复杂证候占主导,血瘀痰浊络阻为核心证候,其中偏热者尤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方法 :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医院 ,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 )分析方法进行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有阴虚阳亢 (火热 )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阴虚血瘀证与感觉障碍、自发性神经痛呈正相关 ,与口角斜呈负相关。阴虚阳亢 (火热 )证与肢体硬瘫、肢体麻木呈正相关 ,与肢瘫软硬不显、自发性神经痛呈负相关。气虚血瘀证与肢体软瘫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口角斜、肢体麻木、感觉障碍等均呈负相关。风痰阻络证与肢瘫软硬不显、口角斜、吞咽困难呈正相关 ,与肢体硬瘫呈负相关。结论 :中风后遗症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与中风主症各自的病机特点有关 ,提示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要重视主症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