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大学一年级(以下简称"大一")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和性行为特征,为高校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微信扫码功能进行线上自主填写问卷。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7. 02%,女生总知晓率(78. 49%)高于男生(73. 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6,P <0. 0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等8项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67. 67%、52. 16%、80. 95%、81. 66%、85. 11%、74. 55%、92. 07%和70. 74%。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是"网络"、"学校教育"和"电视",分别占调查人数的82. 72%、76. 98%和69. 68%。大一新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2. 25%,男生性行为发生率(22. 70%)高于女生(7.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 04,P <0. 01)。大一新生安全套使用率为48. 72%,女生使用率(55. 22%)高于男生(43.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98,P <0. 05)。结论大一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偏低,发生性行为时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防艾知识需求,为有针对性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2018级大一所有新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防艾知识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有效调查大一新生2 031人,艾滋病新"国八条"知晓率为38.8%~95.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70.3%;4.4%的学生自述有过性行为,男生(8.8%)高于女生(1.0%)(χ2=81.69,P<0.01),其中19.1%的首次性行为发生在高考结束后至进入大学前,使用安全套占48.3%。27.6%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赞同比例男生(45.7%)高于女生(15.1%),有性行为者(64.0%)高于否认有者(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4.48、67.84,P值均<0.01);39.3%愿意与身边感染艾滋病的同学、朋友交往,男生(43.9%)高于女生(36.0%)(P<0.01);90.5%自述如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马上去做检测,女生(92.1%)高于男生(88.3%)(P<0.01)。53.8%知道国家有免费艾滋病检测政策,79.2%愿意接受检测服务,78.9%希望通过网络和学校内自动售货机购买检测试剂。76.1%艾滋病相关知识来自学校教育,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前3位依次为拍摄微电影、动画或动漫形式、专家讲座。结论启东市某高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偏低,应根据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奎屯市某高校2016年秋季入校新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行为现状,探索适合本地大学生的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016年秋季入校的2 851名新生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 收回问卷2 798份,问卷回收率98.14%。 2016年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 76.01%;年龄、民族间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4,P<0.05;χ2=56.68,P<0.05),18岁以下的学生知晓率最低,哈萨克族知晓率最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10.04%的大学新生有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为28.11 % 。2.97%的学生最近1年有同居伴侣,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1.33%。结论 奎屯市2016年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有性行为的学生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 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至三年级7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822、9.542、10.68、8.792,P﹤0.05),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调查对象中有53.2%的男生和56%的女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性别间差异无计学意义(2χ=6.314,P﹥0.05);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占19.7%,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占80.3%;女生分别占6.3%、93.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2.457,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婚前性行为及其认知现状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性别差异,并与性健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同时提高男女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太和县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与行为现况,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太和县4所学校共800名初、高中学生的艾滋病疾病知识、态度与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中学生艾滋病总知晓率仅为55.0%,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高于女生(χ2=12.30,P0.001),高中生高于初中生(χ2=52.55,P0.001);48.8%的中学生愿意与艾滋病人交往,男生与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P=0.321),高中与初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7,P0.001),中学生主要从电视媒体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结论太和县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获取艾滋病知识渠道狭窄,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存在着明显的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疆高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28所中学的9138高中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有67.28%学生从学校接受过有关艾滋病健康教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8.01%,有53.73%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持不歧视态度,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持不歧视态度有统计学差异(χ^2=7.45,P〈0.05),有4.80%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其中职业高中达到8.68%,高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性行为发生率都有随年级升高而逐步上升的趋势(χ^2=25.79,P〈0.01)。结论高中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与性行为的发生成反比,应该在对该人群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相关态度与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最小抽样单位,调查对象自主填写调查问卷。结果共调查在校大学生4 498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31.636%。男生知晓率(43.634%)高于女生(25.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48,P=0.000);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知晓率(40.643%、40.430%和38.843%)高于大一年级(24.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79、47.492、22.117,均P=0.000)。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排在前3位的途径分别是网络(84.082%)、学校教育(72.521%)和电视(69.386%)。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并具有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宣传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为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和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2008年暑期学生旅客专列上的1 6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7.54%,其中男生为35.71%,女生为20.05%。20岁之前性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χ2=5.915,P=0.015),20~22岁男生高于女生(χ2=14.906,P=0.001),22岁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岁后男、女生性行为发生率均达80%。大学生性行为时不使用安全套比例达17.30%,不同性别、专业、年龄、学历之间安全套使用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而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应加大性行为教育力度,促进其不良性行为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了解烟台市高校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和HIV、梅毒、丙肝感染状况,及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疫情通报制度的落实情况,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抽取烟台市4所高校的1 947名新生,对其采用新“国八条”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梅毒、丙肝三项血清学检测;对高校领导、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校医等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0.4%,调查对象中男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女生(x2=14.294,P=0.000),山东省户籍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省外户籍学生(x2=8.738,P=0.003).共有78名学生发生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率为56.4%(44/78).血清学检测共检出1例HIV抗体阳性,梅毒和丙肝均未检出阳性病例.访谈高校均表示,目前学生社团是各高校艾滋病宣传工作的主要力量,仅有1所高校针对入校新生开设了2个课时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疫情通报制度落实不到位.结论 烟台市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及感染者的存在尚未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卫生计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加大督导力度,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长期性与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陕西某中医学院在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危险行为及知识需求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医学院和非医学院校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通过χ^2检验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数据处理用SPSS 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2.99%;中医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2.15%,非医学院校为80.56%;不同性别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男生为92.15%,女生为81.25%;中医学院大学生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情况与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呈正相关(r=0.217,P〈0.05)。结论中医学院学生虽对艾滋病知识认知较高,但仍需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新生艾滋病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高校开展大学生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河南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进行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国八条”、其他艾滋病防治知识等。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新生知晓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影响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 520名新生对“艾滋病国八条”以及其他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120.733,P<0.001)、生源地(χ2=236.379,P<0.001)、专业类别(χ2=34.051,P<0.001)、父母学历(χ2=51.408,P<0.001)、是否有过性行为(χ2=5.409,P<0.05)、是否愿意在学校加入宣传艾滋病学生社团(χ2=29.679,P<0.001)、是否愿意在学校参加艾滋病相关讲座(χ2=15.735,P<0.001)、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形势很严峻(χ2=114.371,P<0.001)等因素影响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法结果显示:性别(OR=2.574)、生源地(OR=3.740)、愿意加入艾滋病学生社团(OR=1.643)、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讲座(OR=1.288)是大学新生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促进因素。结论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偏低,应结合新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宣教,从而为高校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相关研究指标,了解酒泉市不同学历青年学生与艾滋病知信行相关内容,为本地青年学生防控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酒泉市3所学校的1000名青年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949名同学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认知率为49.5%,3所学校艾滋病认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9,P=0.005)。性行为发生率为8.6%,3所学校的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9,P=0.000),安全套使用率为22.0%。歧视率和性行为发生情况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成反比。同学们主要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等途径获取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知识。结论:酒泉市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率低且学历不同认知率也有差异,性行为发生较早且学历不同性行为发生率也不同,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教育宣传途径较单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随访队列艾滋病知晓及高危行为变化动态。方法 2009年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法(RDS)在绵阳招募调查符合条件的艾滋病病毒(HIV)阴性的MSM建立随访研究队列,1年后进行相关行为学随访调查,分析知识知晓及相关行为变化。结果在155例随访者中,平均年龄(27.0±7.8)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平均97.0%,较基线的95.5%显著上升(χ2=4.499,P=0.034)。随访较基线调查,近1年做过HIV检测,HIV知识信息来自宣传材料、互联网的比例上升显著(χ2=7.315、4.209、10.356,P=0.007、0.040、0.001);寻找性伴场所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8,P=0.003),酒吧型减少,公园型、网络型上升。近1周平均男男肛交次数、近6月性伴居住城市数分别从基线的1.77次、2.92个下降为随访的0.80次、1.3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9、24.270,P均=0.000)。近6月男男肛交做"0"、口交安全套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8.001,P=0.029、0.018),肛交做"0"每次使用安全套从42.2%上升到51.0%,口交从11.1%下降到3.3%。近6月男男肛交数、女性性行为、商业性行为,近1次、近6月男男肛交、阴道交及做"1"肛交安全套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绵阳市MSM研究队列艾滋病知晓率提高,高危行为有一定改变,但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仍较明显,应继续加大行为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4.
赵国臣  郑蓉 《中国校医》2021,35(10):731
目的 对菏泽某高校入校新生艾滋病(HIV)知识的认知、对患艾滋病或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及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制定更高效的教育模式。方法 选取菏泽市某综合性高校2019级各专业新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星为平台设计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无记名答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控知识认知水平偏差,平均知晓率总体为76.07%。女生为73.22%,男生为81.80% ,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χ2=32.182,P=0.000) ,传播途径中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的认知分别达89.07%和98.83%、性传播知晓率97.29%, 相对知晓良好;“公共泳池共泳”,“蚊虫叮咬”知晓率分别仅为71.89%,37.92%,非传播的途径知晓较差。60.13%新生接触艾滋病患者表示会紧张。98.25%新生认为大学生有必要进行艾滋病防控知识普及教育。结论 高校新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较低、艾滋病健康教育亟需加强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认知度,为正确开展在校女大学生性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方法整群抽取三所不同类型高校一二年级女生,对2 228名学生就避孕相关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专业的在校女大学生避孕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在如果有性生活是否采取避孕措施、避孕知识、避孕的方法、紧急避孕措施、终止妊娠的方法、怀孕的症状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2 P=0.015;χ2=46.586P=0.000;χ2=17.892 P=0.000;χ2=16.350 P=0.000;χ2=13.567 P=0.001;χ2=6.017 P=0.049),文科女大学生总体认知度较差;一二年级女生除了在紧急避孕措施知识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5,P=0.005)外,其余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二年级女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认知度差异小,且认知度不高。结论女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认知度不高,不同专业的女大学避孕知识了解程度不同,亟待加强高校女生性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及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况,分析人口学特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应答者趋动招募抽样法(RDS),在MSM活动场所定时、定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的招募和寻问式匿名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400人,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总知晓率为92.1%,其中认为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为75.0%,其余均在90%以上。不同文化程度(H=24.257,P=0.000)、职业(χ^2=332.096,P=0.000)、年龄(H=16.222,P=0.001)、异性婚姻状况(χ^2=39.950,P=0.000)、性取向(χ^2=52.294,P=0.000)、经济收入(H=8.927,P=0.030)、户籍和民族(χ^2=8.056、5.332,P=0.046、0.02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防治知识知晓率不同人口学特征组间比较,大专及以上较小学及以下、初中组高(Z=-2.804、-4.144,P=0.005、0.000),学生较工人及商业服务和其他组、干部职员较其他组高(χ^2=5.906、169.126、79.938,P=0.005、0.000、0.000),年龄〈20岁较20-岁、30-岁组高(Z=-3.870、-2.304,P=0.000、0.021),未婚较已婚组高(Z=-3.870,P=0.000),同性性取向者较异性、双性和不确定者高(χ^2=10.354、47.373、5.008,P=0.001、0.000、0.025),月收入≤1 000元者较无收入、1 001-元、〉3 000元者低(Z=-2.353、-2.126、-2.550,P=0.019、0.033、0.011),本市、本省外市户籍者较外省者高(χ^2=7.605、5.895,P=0.006、0.015),汉族较其他少数民族高。结论绵阳市MSM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不平衡,仍存在盲点和薄弱环节,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特殊"亚群"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覆盖率和整体知晓率,进一步促进艾滋病防治意识的建立和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贵州某高校大一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构建大一新生精准防艾教育干预模式,提升大学生防艾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对贵州某高校2 406 名大一新生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表”进行自愿不记名问卷调查。 该高校大一新生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5.24%,高于女生的81.35%;城镇学生知晓率为86.06%,高于农村学生的77.41%;理科学生知晓率最高,为83.25%,文科生为82.51%,体育与艺术学生知晓率最低,为80.69%。 加强大一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尤其是侧重加强女性、农村地区、体育与艺术类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更科学地防控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房山区在校大学生于2019-03/06利用微信扫码功能进行线上自主填写问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50名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0.56%,高年级大学生和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23、12.504,P<0.05)。艾滋病知识“来自学校教育”、“来自网络”和“来自报纸、杂志、书籍”的大学生知晓率高于非来源于以上3条途径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5、17.654、14.71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OR=1.807,95%CI:1.353~2.413)、专业(OR=2.063,95%CI:1.398~3.043)、艾滋病知识“来自网络”(OR=1.953,95%CI:1.359~2.806)、艾滋病知识“来自报纸、杂志、书籍”(OR=1.543,95%CI:1.144~2.080)对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有影响。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大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高年级、医学专业、艾滋病知识“来自网络”和艾滋病知识“来自报纸、杂志、书籍”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烟台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施效果,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2016级四所高校新生2 000人进行纵向调查,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对高校领导等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结果  三次调查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70.4%、85.9%、95.8%,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23.42,P < 0.001)。不同类型性行为的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未见明显趋势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男性、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未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未参与过有关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的青年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更高(均有P < 0.05)。访谈结果显示,与2016年基线调查相比,目前四所高校已有三所学校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已全面落实。  结论  烟台市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实施综合干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是提高在校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促进安全性行为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