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经》命门脏器实质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门之名 ,始见于《内经》 ,但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的记载 ,则是《难经》[1 ] 。而《内》、《难》二者所记述的命门 ,乃名同实异[2 ] 。近人徐氏依据《内经》“命门者 ,目也”(《灵枢·根结》)的记载提出为免与《难经》发生混乱 ,《内经》所言之“命门”宜改为“明门”[3] 。鉴于古今医家对《难经》命门脏器实质认识颇不一致。笔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 ,探讨如下。1 .“命门”在解剖结构上相当于肾上腺笔者认为 ,考证“命门”的解剖结构实质 ,首先必须以最早将“命门”作为内脏记载的《难经》为依据。而归纳《难经》对命门的记述主要有 :《难经…  相似文献   

2.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寝馈于《内经》、《易经》数十载,较好地继承了古代朴素的辨证法和明代以前的学术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是命门总主手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的命门阴阳学说,强调真阴真阳,总主命门;辨证论治以脾肾为重,用药偏于温补,重视滋阴,对温补学说有  相似文献   

3.
探“命门”     
“命门”的提出首见于《内经》,其次再见于《难经》。对《难经》提出的命门部位,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有左肾右命门”、“两肾总号命门”。“命门在两肾之间”。“命门为肾间动气”。等学说。今人则认为命门即肾阳;对于《内经》提出的“命门”。则认为单指眼和睛明穴。本文将针对这两种看法:以《难经》、《内经》为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5.
引火归原法 ,源流于《内经》 ,得到明·张景岳的发展 ,指出引火归原除了治疗“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 ,故致游散不归”之外 ,还可以治疗“阴不足以配阳 ,病在阴中之火”的火不归原证 ,指出“无水无火皆在命门 ,治水治火皆从肾气”一语道破行引火归原是治肾命门的一种方法 ,肾之阴虚阳虚证均可导致火不归原的特殊病理状况。顾名思义 ,“引火”即是导引肾上浮之虚火 ,“归原”即是使其下归于肾 ,就是治肾火上浮方法之一 ,是协调肾中阴阳的特殊方法 ,对该法的理论 ,历代医家未能统一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只要谨守病机 ,该法验…  相似文献   

6.
“肾无实不可泻”,这是古代医家基于《内经》有关肾之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而提出的见解,这一认识,可以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经验。直至目前,其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一、肾无实不可泻的渊源《内经》中并未提到肾无实不可泻。宋代钱乙首先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此后,则逐渐出现肾无实不可泻的论述。诸如:王好古说:“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方隅在《医林绳墨》中也说:“肾者作强之官,有补无泻”李中梓《医宗必读》也有“北方之水,  相似文献   

7.
<正> 古今医家十分重视对有毒中药的研究和使用。笔者认为,掌握“毒”与药的辩证关系和毒药的正确使用,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一、中药“毒”的含义对于“毒”的含义,古代医家不外乎两种解释。其一,“毒”泛指一切药物的总称。药性各有其偏,这种偏性即为毒。《周礼·天官冢宰下》载有:“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汪机也说:“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毒”。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这些是从广义上对毒药做的阐释。其二,“毒”是药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病因病机皆有论述。《内经》称之为“善忘”。《灵枢·大惑论》提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认为健忘是因营卫之气滞于下而不能上濡所致。北宋《圣济总录》中说:“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南宋严用和《济生方》强调本病与心脾密切相关:“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中认为本病除主心脾外,“亦有痰迷心窍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本病因“心肾不交”而致。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发挥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认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医界对于命门的探讨颇多,产生了“右肾命门说”、“两肾之间命门说”、“肾间动气命门说”等学说。这些学说的提出,无非是强调肾阴肾阳的重要性而已.而首先提出命门这一概念的《内经》,却与上述观点不同.《灵枢》有两处明确指出“命门者,目也”;《素问》有一处提到命门,亦指“目睛”而言。笔者认为,“目睛命门说”有值得重视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11.
"因虚而眩"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一证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灵枢·海论》“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之说 ;至朱丹溪著《丹溪心法》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之论 ,而张介宾《景岳全书》谓“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头晕虽属上虚 ,然不能无涉于下”。从祖国医学文献及临床实践中看 ,眩晕病的发生以虚证为多见。虚证多因禀赋不足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或久病以致脾肾虚弱。脾为“生化之源” ,司健运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 ,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故脾肾虚弱 ,气…  相似文献   

12.
心悸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症、多发症,大多医家从心肾论治。笔者受前贤启发,对有些心悸病人,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略论于下。1 文献溯源 前贤从肝论治心悸,较多专题论述。肝郁致悸始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并载解郁方:“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明·虞搏《医学正传》曰:“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清·李冠仙《知医必辨》对此亦有论述“肝气一动……又或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汉·华佗《中藏经》提出肝热致悸“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睡中惊悸。”金·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犯悸。”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阴虚悸“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此证惟阴虚乃劳损之  相似文献   

13.
梁建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172-173
有关阳痿病因病机的问题 《内经》称阳痿为“阴痿”、“阴器不用”、“宗筋弛纵”,并认为其病的主要原因是“气大衰”和“热”。隋、唐时代,通过研究,明确提出它的病因是劳伤和肾虚。明&#183;王纶《明医杂著》指出阳痿之病除命门火衰之外,还有郁火所致者。明&#183;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认为阳痿之病不但有命门火衰所致者,而且有湿热、惊恐、思虑等所致者。清代医家通过研究,认为阳痿的病因除了前代医家所述的房劳、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肾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均占有重要位置。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均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系命门,内寄水火,为人体真阴、真阳之源基。正如张景岳所讲:“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中医历有  相似文献   

15.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难经》论命门的主要精神是:肾有两,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作用是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所论颇有创见,所以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并有一些争论。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金元医家的所论,为进一步研究明清命门学说作个开端。  相似文献   

16.
1命门无形亦无位《内经》《难经》及诸家对“命门”的论述,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有命门的存在,位置大概在肾或两肾之间。《内经》曰:“命门者,目也。”烟氏[1]认为,《内经》称眼睛为生命的窗牖门户,认为眼睛之形质由脏腑精气上注形成,通过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与全身联系,眼睛的各  相似文献   

17.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中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脏腑起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景岳全书·命门余义》曰:“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所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这里的命门,实指肾脏。由此可见肾在全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肾又主人体的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9.
“卫出下焦”还是“卫出上焦”历代均有争议。两说均能从古典医籍中找到依据。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隋杨上善《太索·营卫气篇》则说:“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中藏经》亦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上焦”。笔者试从“肾与免疫”的角度来探讨“卫出下焦”的机理。一、卫气抵御外邪的功能即机体免疫功能“卫气”亦称“卫阳”是祖国医学用来  相似文献   

20.
中医命门学说象数易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是上古巫文化的遗存,以吉凶悔吝表达了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占问,《易传》是先秦思想家对《易经》的首次哲理性解读,以此为滥觞开创了《易经》诠释的象数与易理两个易学派别。易贯儒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由卦爻符号发源的象数易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养生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从命门学说的定说模式可见一斑。命门之名最早见于《灵枢》:“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为太阳经之气所结处。至《难经》将两肾之右者定为命门,命门者精气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其后虽有肾间动气说等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