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3岁。因右侧颌下腺囊肿行右侧颌下腺摘除术,手术顺利,术后6个月出现进食时右颌下术区皮肤潮红、出汗,尤其进酸性食物时局部出汗加重。查体见右侧颌下区有一约5cm长的手术瘢痕.而无其他皮肤异常现象。给予酸性食物,查见右颌下皮肤轻度发红并有米粒大小的汗珠,停止进食后以上现象自行消失。淀粉一碘试验阳性。诊断为“颌下腺摘除术后并发Frey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国  刘军  承林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188-1189
目的 探讨颈阔肌肌皮瓣即刻整复颊癌术后颊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以颌外动脉作为供血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颊部缺损8例.结果 应用以颌外动脉为供血的颈阔肌肌皮瓣即刻整复颊癌术后颊部缺损8例全部成功,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以颌外动脉为供血的颈阔肌肌皮瓣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成活率高等优点,是颊癌术后颊部缺损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缝扎前列腺动脉在前列腺摘除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对34例前列腺增生者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于剜除前列腺体前缝扎前列腺动脉,以减少出血。结果:术中术后出血明显减少,手术平均时间缩短,术后冲洗液转清时间提前,结论:缝扎前列腺供血动脉在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中应用,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缝扎前列腺动脉在前列腺摘除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 34例前列腺增生者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 ,于剜除前列腺体前缝扎前列腺动脉 ,以减少出血。结果 :术中术后出血明显减少 ,手术平均时间缩短 ,术后冲洗液转清时间提前。结论 :缝扎前列腺供血动脉在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中应用 ,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我科1994年~2000年间所施行的41例颌下腺切除术 ,并探讨了颌下腺病变的相关诊断、治疗及手术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41例中 ,男22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19岁 ,平均年龄为49 5岁。左侧23例 ,右侧18例。41例患者中有15例颌下区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18例反复发作的颌下区肿胀、疼痛 ,尤以进食时更加明显 ,进食后不久肿胀减轻 ,但肿块不能完全消退 ,18例中又有10例伴颌下腺导管内结石。5例患者为偶尔发现颌下区肿块 ,无任何自觉症状 ,3例颌下区肿块近期明显疼痛而前来就诊。病程…  相似文献   

6.
舌下腺与颌下腺异常通道性囊肿3例报告龙海市第一医院吴海宁颌下腺囊肿临床上较少见,同时累及颌下腺与舌下腺的囊肿更为罕见,现将3例颌下腺与舌下腺异常管道交通支性囊肿报告如下。例1,男性,20岁。三个月前在外院行左舌下腺囊肿摘除术,1991年4月10日以左...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5岁,因右侧颌下肿物1个月余行右侧颌下腺及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多形性腺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9个月出现进食时右侧颌下局部皮肤发红、流汗,进食酸辣等食物时明显。体格检查:右侧颌下下颌骨下缘可见一长约  相似文献   

8.
张辉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39-139
目的探讨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有效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1年间门诊收治的8例确诊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结石部位和腺体功能选择导管取石术或下颌下腺切除术治疗。结果本组8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缓解,下颌下腺功能分泌正常。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导管结石复发,遂行二次下颌下腺切除术治疗。结论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应选择下颌横段颌片检查作为首选辅助检查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咸钧  于涌  陈金东 《天津医药》2003,31(8):493-493
1病例报告患者女 ,58岁。因右舌下硬物且反复肿胀1年余于2003年3月17日就诊。患者曾于7年前局麻下行右颌下腺导管结石摘除术 ,术后右颌下腺分泌良好 ,导管通畅。近1年患者自觉右舌下口底处有一硬物且不断增大。反复肿胀 ,尤以在进食酸性食物时肿胀显著 ,一般餐后约10min肿胀可自行消退。时有疼痛 ,影响咀嚼和吞咽。患者曾自行服用抗生素 ,效果不明显。临床检查 :右颌下三角区未触及硬物 ,表面皮肤光滑 ,无充血及肿胀 ,右颌下淋巴结未触及。口腔内检查可见 :右舌下肉阜区红肿 ,右舌下皱襞处肿胀、隆起。双合诊可及条索样感觉并可触及一约2 0c…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特别是经反复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常发生供血动脉变异,能够在术前发现肝外供血动脉,无疑对介入手术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60例HCC的63支肝外供血动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评估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迪芬  刘兴敏 《贵州医药》1993,17(5):296-297
本文总结分析了120例腮腺和颌下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病例,认为对此类手术除肿块上限超过耳屏水平、穿刺部位感染、不合作者外,其他病例均可选用下颌神经阻滞加颈2神经及浅丛阻滞。神经阻滞与全麻相比,具有操作及管理简便、对全身生理扰乱轻、无全麻插管所致并发症、相对减少术中输液量、术中及术后病人清醒、减少术后护理负担、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颌内动脉、颌外动脉栓塞术在急性顽固性鼻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介入断流术治疗急性顽固性鼻衄患者28例。证实出血部位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和PVA栓塞出血动脉,栓塞后立即抽出鼻腔填塞物观察出血是否停止。结果 28例患者超选择插管造影、出血动脉栓塞成功。结论经导管超选择颌内动脉、颌外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操作简单、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尤其在急诊止血方面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瑞  金焰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104-105
目的 探讨颌下腺导管结石继发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慢性阻塞性颌下腺炎患者,经X线检查确诊有阳性结石,给予手术摘除结石及抗炎、促进排唾治疗。结果 手术摘除结石后24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3年,有3例复发,其余21例患者得以保留颌下腺。结论 对结石引起的阻塞性颌下腺炎应及早摘除结石,去处病因,并结合抗炎,药物促进腺体分泌等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腺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舌下腺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舌下腺囊肿127例病例分别经口内或口内联合颌下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部分患者袋形缝合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63例舌下型舌下腺囊肿经口内行舌下腺和囊肿摘除术,3例复发。复发率4.75%。5例行袋形缝合术,4例复发,复发率80%。19例混合型经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2例复发,复发率10.53%;口外型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34例,3例复发,复发率8.82%。而经颌下联合口内进路治疗的病例无复发。包括术后复发,共有23例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引起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对舌下腺囊肿发病情况和区域解剖了解不足。从口内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术前有针对性乳腺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对乳腺癌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对经活检证实5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前4周,应用介入技术选择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内,根据肿瘤供血情况及肿块所处乳腺部位用ADM、MMC、5-FU对乳腺癌供血区及其转移途径之淋巴结供血区有针对性地分配化疗药量进行灌注化疗。结果乳腺由多支动脉供血,本组56例乳腺癌患者中,78%肿块在DSA造影中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临床有效率84%,术后病理:20%病例提示肿物大片凝固坏死,未见癌细胞浸润,80%病例提示肿物灶性凝固坏死,乳腺导管及间质内见残存少量癌细胞。结论乳腺癌血供与其肿块所在乳腺部位有关,乳腺癌供血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是可行的、有效的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颌下腺导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近4年住院及门诊治疗的49例下颌下腺导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口服催涎剂和颌下腺区域按摩等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成A、B、C、D四组,分析各组特点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四组患者3年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A组33.3%、B组77.7%、C组83%、D组90%。结论采取口服催涎剂和颌下腺区域按摩与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后的愈合相关,两者联合运用可提高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后的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7.
娄志鸿  郑玉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82-1982
目的:探讨颌后切口在腮腺后下极肿物摘除手术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方法:选择腮腺后下极肿瘤手术病例40例,肿瘤直径<3.0 cm,20例采取耳垂下至下颌角的颌后切口,自下颌缘支及颈支逆行解剖面部神经,肿瘤外0.5 cm摘除腮腺组织及肿瘤;20例采取常规腮腺浅叶及肿瘤摘除术式,术后随访2~5年,评价术后并发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颌后切口术式组,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面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较常规浅叶摘除术式明显降低,涎瘘形成及肿瘤复发较常规术式无明显差异,面部美容效果及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颌后切口腮腺区域摘除术式明姓改善病人术后美观效果,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舌下腺囊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舌下腺囊肿127例病例分别经口内或口内联合颌下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部分患者袋形缝合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63例舌下型舌下腺囊肿经口内行舌下腺和囊肿摘除术,3例复发,复发率4.75%。5例行袋形缝合术,4例复发,复发率80%。19例混合型经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2例复发,复发率10.53%;口外型口内进路摘除舌下腺和囊肿34例,3例复发,复发率8.82%。而经颌下联合口内进路治疗的病例无复发。包括术后复发,共有23例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引起并发症主要原因是对舌下腺囊肿发病情况和区域解剖了解不足。从口内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及鼻内镜下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均行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及栓塞,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颌内动脉或咽升动脉,栓塞物为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栓塞后90%肿瘤血供完全消失,栓塞后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栓塞后3~5d手术最为理想。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前出血,对于Ⅰ~Ⅲ期病变,于栓塞术后再行鼻内镜直视下切除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脾胃代食管预防颈部胃食管吻合口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增加胃食管(下咽腔)颈部吻合口血供,预防吻合口瘘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脾胃重禄管,保留胃网膜右,胃网膜左及胃短动脉,构成胃大弯完整血管弧,使胃底(吻合部位)获得良好的血供,行食管癌根治胃食管(下咽腔)颈部吻合36例。结果:胃底组织血供较单纯保留胃网膜右动脉明显增加,全组未发生吻合口瘘,胰瘘及其它并发症。术后腹腔动脉干DSA造影证实胃网膜右、胃网膜左及胃短动脉构成的胃大弯血管弧完整、通畅。脾脏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