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50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21例,超声造影观测胰腺病变和周围实质造影剂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减时间、峰值强度,计算渡越时间;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胰腺超声造影示恶性病变多为周边增强、内部不规则无增强区,良性病变多呈均匀整体增强。与胰腺良性病变和胰腺实质比较,恶性病变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增大,始减时间、峰值强度、渡越时间、曲线下面积均减小(均P0.05),而胰腺良性病变和胰腺实质造影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时相、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卵巢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卵巢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初步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卵巢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5个卵巢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 将病例分为良恶性两组,比较两组病例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并分析其ROC曲线.结果 超声造影共检查41个良性病灶,34个恶性病灶,其TIC参数中上升支斜率、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增强度、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在良恶性两组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确定上升支斜率、峰值强度诊断阈值分别为2.5及34.66 dB.结论卵巢占位性病变的TIC定量参数分析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初步认为上升支斜率、峰值强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声像图表现及其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特征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196个卵巢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恶性两组,比较两组病例超声造影的声像图表现及TIC的形态特征。结果:超声造影共检查92个良性病灶,104个恶性病灶,其中卵巢良性病变的经血管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多呈较均匀增强,而恶性病变则多为不均匀增强。卵巢恶性病变TIC与良性病变相比,其上升支较陡直,而两组曲线下降支均较缓慢。结论:卵巢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不同的造影增强模式及TIC形态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典型超声造影模式特征.方法 观察66个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并对其进行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乳腺良、恶性肿块增强均以高增强为主.良性组多呈均匀增强,边缘多平滑,而恶性组多呈不均匀增强,边缘多不光滑呈放射状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分析中,乳腺恶性肿块的达峰时间、上升支及下降支斜率均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模式均表现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肾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肾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方法对52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52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分析肾脏恶性占位性病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尖度、曲线下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各参数在肾脏恶性占位性病灶与癌周正常肾皮质间的差异.结果52个肾脏占位性病灶中恶性42个,良性10个.42个恶性肾脏占位性病灶中,32个透明细胞癌以快进、明显高增强为主(28/32,87.5%);2个嫌色细胞癌中,1个表现为快进、明显高增强,另1个表现为慢进、低增强;4个乳头状细胞癌均表现为慢进、轻度高增强;4个移行细胞癌表现为快进、高增强.10个肾脏良性占位性病灶中6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以慢进、低增强为主(5/6,83.3%);3个肾囊肿始终无增强;1个肾球旁细胞瘤呈慢进、低增强.肾脏恶性占位性病灶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7.189±11.245)%、(3.893±2.587)/s,均高于癌周正常肾皮质的(38.563±9.030)%、(2.552±1.464)/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3、-3.035,P均<0.01);肾脏恶性占位性病灶的达峰时间为(34.196±14.996)s,早于癌周正常肾皮质的(41.365±17.700)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5).肾脏恶性占位性病灶与癌周正常肾皮质的曲线尖度分别为(0.082±0.054)/s、(0.065±0.03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2,P=0.112).结论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为鉴别病变良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时间-强度曲线(TIC)在鉴别胰腺局灶性占位性病变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疑有胰腺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作TIC分析,获得以下定量参数:曲线下面积、达峰时间及梯度.结果:良性组中胰腺病灶与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达峰时间、梯度、曲线下面积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胰腺病灶与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梯度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局灶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存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可以对胰腺局灶性占位性病变进行量化分析,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对直径≤4cm肾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99例,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4组,其中1组为良性,其余3组均为恶性。应用SonoLiver软件对4组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回顾性定量分析,以肾脏病灶与周围正常肾皮质的增强强度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VP)参数成像。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组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比较,ΔIMAX、ΔmTT、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L组与肾脏低度恶性肿瘤(LMRCC)组比较ΔIMAX、ΔTTP、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组与LMRCC组比较,ΔIMAX、ΔRT、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组与肾盂癌(RPC)组比较,ΔIMAX、ΔRT、Δ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RCC组与RPC组比较,ΔRT、Δ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例DVP曲线具有各自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和DVP曲线为RAML、CCRCC、LMRCC、RPC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诊断依据,提高了超声造影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良恶性占位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占位行超声造影检查,用Sonoliver定量分析软件行脱机分析,获得最大峰值强度(maximum intc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肾良恶性占位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mTT、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X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的RT及mTT均小于良性病灶,IMAX与AUC均大于良性病灶.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在脾实性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32例脾实性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良恶性病灶各16例),实时动态地观察病灶的增强时相与增强方式.结果 脾恶性病变组在增强时间上与良性组相比表现为"快退"特征,恶性病灶增强强度达高峰时及开始减退所用的时间分别为(19.7±4.5)s、(29.7±10.9)s,而良性病灶组造影时的相应时间分别为(24.2±4.4)s、(50.9±10.9)s,恶性病灶造影剂开始减退时间较良性病灶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在增强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能够发现更多的病灶,造影前共检出111个病灶,造影后共检出142个病灶.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脾实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5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造影剂在病灶内的灌注过程,做出良恶性鉴别,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提示恶性占位9例,良性占位6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结果证实.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