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遇到1例新生儿骶尾部畸胎瘤,报告如下。女50d,出生时即发现骶尾部有一包块,肛门排便正常,50d时间包块未见明显长大。家庭中无类似病史可查。查体:发育中等,骶尾部可见一成人拳头大软组织包块,质软,包膜呈紫色,基底宽大。临床以脊髓脊膜膨出收入院。X...  相似文献   

2.
孟武庆  丁存良 《武警医学》1995,6(3):160-160
双骨盆下肢畸形1例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外二科孟武庆,丁存良(北京100027)患者,女,12岁,以骶尾部巨大赘生物12a入院。患儿生后即被发现骶尾部有一圆柱状赘生物,约为患儿下肢长度的1/2,随患儿生长而成比例地长大,无生长过速或生长暂停现象,目前仍相当...  相似文献   

3.
杨毅  闫洁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7-537
病例女,37岁,骶尾部、右背部始及右腋下包块2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骶尾部、右背部及右腋下各见一大小约5mm×3mm包块,与周围组织不粘连,质硬,黄豆大褐色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无压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9岁。因骶尾部胀痛2年、尿急尿频排尿困难1年入院。直肠指诊:前列腺Ⅳ度增生,中央沟消失,表面不平,质地中等,触痛,无固定,指套无血迹。直肠前列腺彩超:前列腺形态饱满,呈球型,内部回声紊乱,强弱不等,光点粗,分布不均,内外腺体分界不清,似可见小结节声像。彩色多普勒检查:前列腺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87μg/L。尿常规:蛋白定性250mg/L。CT平扫+增强:前列腺不规则增大,轮廓欠光整,其后缘见一小点状钙化。前列腺外可见包膜强化,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何某,男,81岁。1年前,左眉梢处长出一黄豆大赘生物,质硬,经常用手触摸。因无任何不适而来在意,约1月余逐渐长大并高出皮肤表面。近半年来增长速度加快,随即到当地几家医院诊治,均未确诊。而后患者因无任何自觉症状,故未予诊治。1995年3月,笔者偶遇患者,临床初诊为:巨大皮角。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左眉梢部可见一约筷子科弧形赘生物,孤长七5cm,根部及中央周长1.5cm,尖端稍细,呈羊角状(附图)。质硬,似骨质,表面凹凸不平,有纵形及不规则形呢线,色稍黑,托起赘生物呈向内侧弧状弯曲。根部与皮肤基本垂直,…  相似文献   

6.
寻常疣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所引起的皮肤赘生物 ,光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包涵体为主要依据 ,但病毒的形态特征以及与感染皮肤之间的关系未见报道。我们在对 1例寻常疣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的同时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性 ,2 1岁 ,右手中指疣状皮损 3月 ,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皮肤组织 1 .0cm× 0 .5cm× 0 .5cm ,中央可见一直径为 0 .5cm半球形结节 ,表面粗糙黄色 ,质地较硬 ,顶端呈花蕊状。光镜观察 :表皮角化过度 ,伴有散在的角化不全 ,棘层肥厚 ,表皮脚伸长呈乳头状增生 ,颗粒层及棘细胞层上部细胞灶性…  相似文献   

7.
自体表皮细胞培养与异体真皮组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严重烧伤病人皮肤修复中主要未解决的问题是真皮的替代。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异体皮移植后5天,用自体培养表皮细胞膜片覆盖真皮床,14天后复合皮成活率是84.6%±2.4%。组织学检查证实表皮已形成了复层结构,可见基底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临床应用中,异体皮移植后10天,去除异体表皮覆盖病人的自体培养表皮,35天后未见排斥征象,异体真皮促进了培养表皮的分层、成熟和完整,组织学检查证实表皮细胞的边缘清楚,已分化形成颗粒层和角质层,真皮多细胞,已血管化,但表皮嵴缺乏。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患儿,女,4个月余,出生后即发现有骶尾部下方肿物,逐渐长大,1周前肿物突然明显增大。查体:骶尾部下方2个肿物呈亚铃状,中间有少量组织相连,近端肿物大小约10 cm×10 cm×3 cm,质软,有溃破;远端肿物约6 cm×5 cm×5 cm,表皮脱落,呈酱红色;双下肢活动可,大小便无异常。CT表现:盆腔内及外下方均可见软组织肿物影,密度不均匀,有索条状及脂肪密度影,边界清晰,骶尾椎骨质破坏,尾椎前有指状及斑点状骨质影,周围软组织轻度受压移位(图1、2)。诊断:骶尾部肿物,畸胎瘤。手术所见:术中发现骶尾部下方亚铃状肿物,基底位于尾骨前方,与正常组织有…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2岁。尿频8个月伴排尿困难3个月。查体:肛诊前列腺区约10cm×10cm大小肿块,质不硬,光滑,无触痛。中央沟消失。实验室检查:WBC18.8X10’几,PSAwt4ns/ml;PAPI.ong/ml,其它无阳性发现。B超检查:前列腺后可见9.6cmX8.4cm团块,形态不规正,周围呈低回声,中央回声高,内可见片状钙化,前方可见半月形等回声,似为前列腺向前推移,切线位观察,膨胀未见占位。诊断:前列腺后壁实性占位,考虑来源前列腺。CT平扫:直肠前膀肽后,前列腺上方见一不规则形高、等、低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llcmXg.scm。偏左前壁见软组…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 12岁。发现骶尾部肿物12年入院,肿物约鸽蛋大小,稍红肿,无疼痛,无发热,近12年来肿物缓慢增大。既往骶尾部无外伤、手术史,无家族史。专科检查:骶尾部可见并扪及一肿物,大小约2.0cm×1.0cm,表面稍红肿,边界尚清,质地偏硬,活动度差,无压痛,肛检:直肠内未扪及明显肿物。MRI检查:骶尾椎发育正常,骶尾部软组织未见异常信号影,未见肿物,皮肤完整。  相似文献   

11.
体外构建表皮细胞-无细胞真皮活性复合皮,移植于裸鼠背部创面,并与单纯移植表皮细胞膜片相对照。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复合皮移植后创面覆盖率高,外观情况良好,收缩程度低。组织学检测提示复合皮移植后上皮分化充分,胶原增生有序,表皮-真皮连接结构重建明显,提示无细胞真皮复合皮移植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儿骶尾部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小儿骶尾部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尾部畸胎瘤和卵黄囊瘤的CT和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骶尾部肿瘤中,29例畸胎瘤,6例为卵黄囊瘤。29例畸胎瘤内可见有脂肪、钙化和软组织成分;增强后软组织成分可见轻度强化。6例卵黄囊瘤中,1例肿瘤呈囊实性,边缘可见钙化;5例肿瘤呈不均匀软组织块,瘤内见出血,增强后均呈非均匀性强化。6例卵黄囊瘤甲胎蛋白检查阳性。结论:畸胎瘤和卵黄囊瘤是小儿骶尾部最常见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含三个胚层成分是畸胎瘤的特征,而卵黄囊瘤多为软组织性肿瘤,好发生出血,能够分泌甲胎蛋白是卵黄囊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女,23岁。体检B超发现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无任何临床症状。化验检查无异常。CT检查:胰腺体尾部部分缺如,胰头及胰体部分别可见稍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见图1~5),CT诊断:胰头及体部良性占位性病变(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行胰腺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60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周来院检查。查体显示:颈前正中舌骨水平可触及一1.5 cm×1.0 cm肿物,边界欠清,表面尚光滑,质地软,无触痛,随吞咽上下运动。临床初步诊断:甲状舌骨囊肿。超声检查:双侧甲状腺及峡部甲状腺大小形态正常,颈前正中舌骨水平见一囊实性占位(图1),大小为1.1 cm ×1.2 cm×1.4 cm,以实性为主,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实性区内可见3~4处点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提示该占位实性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超声提示:颈前囊实性占位伴钙化,甲状舌骨囊肿伴感染?其他占位性病变?随后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颈前囊实性占位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镜下于玻变纤维组织中见增生的甲状腺滤泡结构,部分上皮呈乳头状增生活跃,建议手术切除送检。遂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喉头上方肿物)结果: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5.
病人,男,80岁。右上臂起疹2个月。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上臂伸侧可见一黄豆大小紫红色半球状结节,表面光滑。给予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病理示:真皮层及真皮与皮下交界处,汗腺及毛细血管周见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胞浆较丰富,核类圆形,部分可见核仁,核分裂易见。瘤细胞间胶原纤维丰富,瘤细胞浸润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14岁。"发现骶尾部包块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无痛性包块,余无特殊不适。超声检查:骶尾部皮下组织增厚,范围约5.0cm×4.2cm×1.6cm,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图1a)。MRI检查:左侧臀大肌内侧见皮下团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信号区欠均匀,并见短T2信号影,边界清楚(图1b,1c)。诊断骶尾部肿块而入院。查体:骶尾部皮下可扪及5.0cm×4.0cm大小活动性包块,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9岁。偶然发现左侧乳头溢液就诊。主诉:双侧乳房间断性胀痛2月。查体:双侧乳房可触及增生结节,质地较软,未触及肿块,用手挤压左侧乳晕区可见乳头有黄色液体溢出,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红外线扫描:左侧乳房血管扩张迂曲,无明显灰影(B1)。B超检查:双侧乳房乳腺结构较清晰,回声欠均匀,显示1~2级血流信号,乳腺导管未见明显扩张。初步诊断为:乳腺增生并左侧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后自觉症状无缓解,遂行钼靶X线检查,呈簇状密集微小钙化影。  相似文献   

18.
以牛胶原凝胶为支架构建人工真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即真皮替代物),以研究细胞的生长、分化、增生及与真表皮问的相互作用,为研制大面积创面覆盖物——复合皮奠定基础。方法:①酶消化法培养胎儿成纤维细胞;②制备细胞胶原凝胶,分为Ca—gel和Cf-gel组,接种后于不同时间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胶原凝胶的收缩情况;③细胞计数;④SEM观测胶原凝胶的表面是否有成纤维细胞附着;⑤HE染色。结果:①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形成后呈半透明状,可出现较明显的细胞增殖,并可见凝胶收缩现象,但Ca-gel组较小;人工真皮质地与颜色近似真皮组织,有一定的弹性和抗拉性,不易脆。②细胞计数法所得两组生长曲线基本相似。Ca-gel和Cf-gel组细胞均具有典型的细胞增殖现象,Cf-gel组细胞在后期的增殖略快于Ca-gel组。③扫描显微镜下可见到凝胶表面有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出现,且成纤维细胞紧密贴附于凝胶上。④HE染色可见胶原呈较均一的淡红色网状分布,成纤维细胞分布于胶原凝胶内部和表面。结论:①培养好的细胞凝胶称之为真皮替代物,是进行皮肤器官型培养和制作复合皮的关键与基础,并可与培养的人工表皮膜片混合移植,起到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黏附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②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中有着活跃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在皮肤组织工程学的研究中,以胶原凝胶为支架的三维培养系统较脱细胞基质系统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病人,女,21岁。骶尾部渐大性无痛性包块21年。查体:骶尾部约31cm×23cm×15cm包块,上界位腰4平面,前面位于肛门后方,无皮肤发红、桔皮样变等,质软,有分隔,活动度良好,无触痛。肛门指检:肛管直肠壁光滑,后方质软包块,表面光滑,上界不可触及。CT示:骶尾部不均质包块,可见骨质及液性物质,骶前包块上界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直肠壁未受滑润,考虑骶尾部巨大畸胎瘤。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根部位于骶尾部,向臀上方生长,边界清,破损处溢出物为皮脂样物;切除尾骨,包块在骶前与盆底肌之间界限不清,切断盆底肌,沿直肠后壁及骶前钝锐性分离,全部切下,置管引流,重建盆底,臀部皮瓣直接缝合。病理:36cm × 25cm  相似文献   

20.
含表皮细胞的无细胞真皮复合皮的构建及生长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探讨体外构建复合皮的可能性,制备来源于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在其表皮面种植表皮细胞于体外培养,定期消化分离无细菌真皮上的表皮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法和增殖试验观察表皮细胞增殖活力,并分别于1周和2周后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显示,表皮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明显增多,且仍具有一定的增殖潜力。培养1周、2周后分别形成单层细胞膜片及含3-6层细胞的复层膜片。提示以异种无细菌真皮为载体,可于体外成功构建含表皮细胞层的活性复合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