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用于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A组),术中施行精确解剖肋间神经分支冷冻止痛术,对照组施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B组)。术后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价,并观察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3、5、7天,A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1)。术后A组、B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都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肋间神经冷冻止痛能有效缓解老年患者胸腔镜术后疼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5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按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冷冻组,50例)、PCIA组(50例)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度冷丁)组(对照组,50例).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结果 术后第3天冷冻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弱于PCIA组和对照组,P<0.05,冷冻组的FEV1(1.89±0.31)较对照组(1.37±0.20)高,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14%)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6%),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接受开胸手术患者的疼痛,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对开胸手术后患者肺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荣 《职业与健康》2001,17(7):111-112
目的:为研究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在开胸手术后的止痛效果及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例开胸手术患者用肋间神经冷冻术防切口疼痛,观察对肺功能的影响,同时用20例开胸手术患者作对照,对照组全部患者术后早期面用杜冷丁止痛,而冷冻组均未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肺功能变化幅度均较大,且与时间密切相关(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后止痛效果确切,维持时间长,可替代止痛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常规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PCIA组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每组40例.视觉模拟疼痛量表评分(VAS)法评价疼痛程度,比较各组术前、术后相应时间点IL-6及CRP水平,并观察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48 h,肋间神经冷冻组[95.0% (38/40)]、PCIA组[90.0%(36/40)]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前1 d 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6h时IL-6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3.82±4.42) ng/L比(17.94±5.1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ld及术后2h时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神经冷冻组术后24 h时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期PCIA组[(112.6±14.0) mg/L比(125.5±17.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和PCI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9/40)、5.0%(2/40)、12.5%(5/4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降低术后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开胸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肋间神经冷冻组(A组,47例)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B组,42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49±0.80)分,B组为(2.43±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术后止痛药物应用次数[(1.28±0.62)、(2.02±1.05)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3.15±12.22)、(64.10±14.25)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在治疗效果上优于硬膜外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实用价值.方法 40例开胸术后镇痛患者分别施行多微孔硬膜外导管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观察组,20例)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20例),按Prince-Henry(PH)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2d内P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58±0.7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69±1.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0%(6/20),高于观察组的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极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于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48h止痛,对照组应用传统止痛方法止痛。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止痛可影响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术对预防开胸术后胸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行开胸术的患者235例作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行开胸手术患者分别作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及对照组(C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PaO2、PaCO2的变化.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有显著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9.
郭霞  郭兰 《职业与健康》2003,19(8):158-159
目的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减少肺部合并症的疗效.方法观察组术中硬膜外置管,应用自控镇痛泵.药液组成0.125%布比卡因150ml加芬太尼0.3 mg,加氟哌啶5 mg,术后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给药;对照组采取疼痛时注射哌替啶、吗啡止痛.观察咯痰效果,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插管持续时间(t=4.32,P<0.01)和吸氧时间(t=6.3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72.88%(X2=13.63,P<0.01),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结论PCEA镇痛效果满意,能自主咳嗽,有效排痰,减少了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胸术后镇痛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因此,有效控制术后疼痛不仅仅是患者的基本医疗要求,也是治疗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冷冻医学的发展以及冷冻探针的研发和改进,肋间神经冷冻止痛在临床上逐渐得以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止痛效果。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临床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现对其实验及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与单纯应用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40例。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2ml/h)分别行静脉术后镇痛。F组:单纯芬太尼镇痛,0.4μg/(kg·h)芬太尼+5mg氟哌利多。KF1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镇痛,0.2μg/(kg·h)芬太尼+40μg/(kg·h)氯胺酮+5mg氟哌利多。KF2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镇痛,0.2μg/(kg·h)芬太尼+80μg/(kg·h)氯胺酮+5mg氟哌利多。各组镇痛泵中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观察各组患者镇痛48h内的静息镇痛评分(VAS方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和幻觉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静息镇痛评分在12h内KF1组和KF2组明显低于F组(P〈0.05),而在12h后没有明显差别(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KF1组和KF2组显著低于F组(P〈0.01)。KFI组和KF2组之间在静息镇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三组中均无幻觉发生。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剂量,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降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帕他莫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急性创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50例ASAI级,急性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观察组使用持续性静脉自控镇痛方法,昂丹司琼8rag+布托啡诺10mg+丙帕他莫3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对照组:曲马多缓释片,口服,减轻术后疼痛。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的NKS患者疼痛评分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NKS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副作用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丙帕他莫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急性创伤术后止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副作用少,对伤口愈合情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唐猛  黄瑞云 《现代保健》2009,(22):42-43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单次吗啡-罗哌卡因混合液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寻求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少、生理扰乱小、管理方便的剖宫产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部宫产受术者,分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于关腹前从硬膜外腔注入0.25%罗哌卡因+吗啡3mg混合液10ml,对照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产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72h内无痛率达90%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低,产科恢复无明显影响。结论剖宫产术采用单次硬膜外腔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混合液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外科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各科室外科术后发生谵妄的84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84例同期外科住院手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麻醉方法、睡眠障碍、应激等情况。结果:年龄〉60岁(高龄)、术中输血、应激、术后应用镇痛泵、疼痛、术前合并感染、手术时间长(超过2 h)与谵妄的发生有关(P〈0.05),而术后并发症、睡眠障碍、麻醉方式与术后谵妄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gt;60岁、术中输血是综合医院外科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各种术后并发症、睡眠障碍以及应激等因素可促进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国方  唐敏 《现代保健》2012,(22):10-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传统开腹组(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或穿刺口种植肿瘤转移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同样能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且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镇痛、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营养状态、血糖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将60例符合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氮热量组(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开胸食管癌切除胸内吻合术。术后前5 d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按热量20 kCal/(kg·d),氮0.1 g/(kg·d)给予,对照组按热量35 kCal/(kg·d),氮0.2 g/(kg·d)给予。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1d、术后第3、6天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和术后第1、3、6天查动脉血气测PaO2、PaCO2、乳酸浓度等指标,并在输注肠外营养开始后3 h测末梢血糖。结果: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两组各蛋白指标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1、3、6天的PaO2显著高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PaCO2、乳酸和末梢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刀口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与传统氮热量相比营养状态相似,但能更好控制术后血糖水平,有利于降低肺损伤及降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张红改 《现代保健》2014,(26):136-138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木院心胸外科住院的128例开胸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实验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呼吸肌评估、指导锻炼,观察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锻炼后,动脉血气氧分压、肺活量、每分钟最大通气量、血氧饱和度等与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肺部并发症也屁著减少。结论:心胸外科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及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按照置换方案进行分组,双膝组(n=26,52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34,34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置换术后1年随访,置换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双膝组显著低于单膝组(P=0.039,0.04);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23)。结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先静点右美托咪啶复合地塞米松用于食管癌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将右美托咪啶配成4μg/mL浓度,A组在切皮前3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1μg/kg+地塞米松10 mg,B组在切皮前3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1μg/kg,C组在切皮前30 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三组均在术毕前30 min关闭,同时三组均在缝皮时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毕前30 min停用吸入药,静注芬太尼0.05 mg。三组分别于术后1、4、8、12 h对切口疼痛进行VAS、BCS评分,并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追加使用哌替啶的时间、例数及次数。结果:A组术后1、4、8、12 h疼痛评分均低于B、C两组(P〈0.05),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时间及次数也均低于后两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用于食管癌手术,不仅能有效缓解术后切口疼痛,减少术中静脉麻醉药及术后镇痛药的用量,消除术后患者的应激及不良反应,而且无术后呼吸抑制,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