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500例肛瘘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门直肠瘘是指直肠、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管道,简称肛瘘.肛瘘是肛周脓肿破溃后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并与外界相通的瘘道.肛瘘一般是由内口、瘘道与外口组成,但也有只有内口或外口者.内口多为单发性,多数位于肛窦内,肛门前方瘘内口多数位于肛管内,内口是肛瘘发生的策源地,外口是继发的,位于肛周皮肤上,常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2.
张龙凤 《吉林医学》2009,30(16):1831-1831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三个部分组成[1]。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或脓肿的并发症,经久不愈。其典型症状是肛周外口反复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甚至有气体、粪便排出和皮肤刺痒,有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2]。发作时,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工作。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必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3部分组成。其症状表现为:a流脓:肛门周围的外口有脓性,粘液性分泌物流出,有时有粪便及气体排出;b肿块:肛缘索条状硬块,急性发作时外口若封闭,引流不畅时肿块增大;c疼痛;d瘙痒:由于肛内粘液分泌物反复的刺激,可使肛门周  相似文献   

4.
<正>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一种肛周软组织慢性炎性病变,导致肛管直肠和肛周皮肤的异常沟通,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可导致大便失禁、恶变。肛瘘的内口一般位于肛管齿状线附近或直肠,外口位于肛周皮肤。肛瘘内、外瘘口及瘘管走向的定位、肛瘘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32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进行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旨在探讨高分辨MRI对肛瘘各种影像征象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肛瘘是肛管/直肠下部与肛周皮肤相连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起自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脓肿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粪便中的细菌经常由内口进入脓腔。感染的管道多迂曲,引流不畅,反复流脓,而脓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组成管壁,形成瘘管,使感染经久不愈。治疗肛瘘方法很多,我院采用不断肛门括约肌一期切除高位肛瘘82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端与肛门周围皮肤间的感染性管道.多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有内口、外口,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可有多个外口.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肛门直肠区解剖组织的新认识,肛瘘手术时除应保护肛管直肠环外,还需保护肛周结缔组织。为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对复杂性马蹄形肛瘘和单纯性外口距肛门较远的直瘘,采用切开感染肛窦(内口)及部分瘘管并将大部分管道旷置的方法,借以保护肛周结缔组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 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相似文献   

9.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相似文献   

10.
肛瘘诱因、分类及诊断方法研究荟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anal fitula disease)是指肛管与肛周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脓肿顺肛周肌肉间隙蔓延,自行破溃或者经切开引流,常在肛周皮肤形成外口,脓肿缩小后,形成肉芽样感染性管道称为肛瘘。肛瘘内日常好发于齿线上肛窦处。外日常位于肛周皮肤处,由于外口愈合较快,常形成假性愈合,脓肿常反复发作,可同时并存多个外口及窦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定义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臂和继发性外口组成。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1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1个或多个。  相似文献   

12.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相似文献   

13.
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感染、破溃流脓,长期不愈的病人可以发生肛周癌.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术、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术等手术方式,其共同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部分病人可出现肛门功能受损(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14.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后的继发病,也是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未行一次性根治术或根治术后复发,脓腔逐渐缩小,并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  相似文献   

15.
肛门直肠瘘是一种外科常见的疾病,严重地妨碍患者的劳动力,直接影响生产。本文就我科于1962年10月至1964年4月门诊肛瘘病人120例作临床分析。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疾患,肛窦炎或是与肛窦相通之肛腺发生感染,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主要原因。脓肿不论自行溃破或手术切开,排脓后脓腔逐渐缩小,变成迂曲的管状腔道,管壁为肉芽和结缔组织,瘘管一端通于肛管内的原发感染病灶的内口,一端通至肛门周围皮肤的外口。单纯性肛瘘是指内口在肛管齿线附近的肛隐窝内,瘘管通过内括约肌或内括约肌下缘,外口位于距肛缘4厘米以内的皮肤处,而只有一个外口者。本文  相似文献   

16.
肛瘘病人的护理体会青海省中医院(810000)张瑛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多为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是与会阴区皮肤相同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如结核...  相似文献   

17.
肛腺感染引起肛瘘临床最为多见,在人群中发病率在12/10 000~28/10 000,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肛腺感染型肛瘘基本存在有原发自肛腺的内口、瘘道,继发外口.其中括约肌间瘘、经括约肌瘘、括约肌上瘘分别占到总体的40%~70%、20%~40%及5% ~ 15%.肛瘘很难自愈,适当的引流可以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41例肛瘘患者,其中26例通过MRI检查,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观察肛瘘的内口、分支及其与周围肌肉的关系;15例瘘道造影检查,观察瘘管走行、有无内口.结果:15例瘘道造影检查病例中,9例可见内口与肛管相通,6例为盲瘘;26例MRI检查病例中,24例可明确内口位置及数量,1例未见内口,1例未见外口;10例瘘道累及肛提肌,2例瘘道累及括约肌,1例瘘道累及闭孔内肌,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对于肛瘘的术前检查而言,瘘道造影和MRI有其不同的价值,瘘道造影可以作为MRI检查的有益补充;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复杂性肛瘘,MRI能提供比瘘道造影更为完善的肛瘘病变信息.  相似文献   

19.
瘘道通过全部或近全部括约肌者称高位肛瘘。6年中为74例作挂线疗法。其中23例是由Crohn病引起的;18例过去作过切开排脓等手术。病期约3个月~10年。一般手术方法:将外口及多数侧道切开。以探针找出内口。切除内口肛膜。切入括约肌间隙以清除隐窝腺体。将1号丝线或弹性胶带或细塑料管(口径7 Fr)穿过瘘道,在肛外结扎。然后分成4法。1.4~8周除去丝线,切开相连的括约肌以敞开瘘道,称  相似文献   

20.
马蹄形高位肛瘘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肛瘘,瘘管呈环形、半环形,外口多在肛门两侧,内口多在肛门后正中。我院肛肠科采用外口切除、内口挂线、瘘管旷置术治疗马蹄形肛瘘4 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 8例,男性4 6例,女性2例;年龄18~5 6岁,平均年龄37岁,30~4 5岁者占80 %。病程长者2 0年,短者2月,内口均在肛管直肠环上方。1.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麻或骶管麻醉,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部皮肤,经指诊、肛镜、探针、美蓝染色等检查探清瘘管走行及内口位置。在内口相对应的肛缘皮肤做一放射状切口(距肛缘约1.5cm) ,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