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为评价米非司酮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指标,对68例服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妇女进行了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用药前后的微核率分别为0.82‰和0.87‰,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米非司酮对服用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不产生染色体损伤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服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检测,为评价米非司酮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指标,对68例服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妇女进行了用药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用药前后的微核率分别为0.82‰和0.87‰,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米非司酮对服用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不产生染色体损伤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Ru486是一种催经止孕的药物,具有抗孕酮的作用。我院自1993年4月份至9月份用Ru486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165例,完全流产148例,占90.30%,尤其孕囊直径小于10mm的早早孕完全流产率达96.71%,本文统计,完全流产率与孕次无关。Ru486抗早孕有效率可达100%。Ru486抗早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观察陈黎明,孙延芝,延红,韩茜,陈志辉米非司酮(Ru486)作为一种新型抗早孕药物,与前列腺素(PG)类配伍序贯应用完全流产率达95%左右[1,2],国内应用达百万例。有关临床应用的报道很多,但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A组)和严重少精子症(B组)形成的相关性,为进行病因学研究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38例A组和32例B组患者及30例已经生育的男性,按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计数微核,计算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结果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分别为:实验A组5.19±1.58‰、6.37±1.63‰,B组4.51±1.55‰、5.94±1.61‰;对照组为1.87±1.63‰、2.27±1.72‰,实验A、B组和对照组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表明两者有遗传损伤即具染色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绒毛细胞短期培养微核测定方法何晓宇,张宝珍,余红江我们建立了一种绒毛细胞短期培养微核测定方法,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30份绒毛组织均取自孕6~8周,半年内无用药史、无有害物质接触史、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的自愿人工流产妇女。1.2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29例皮下埋植NorplantⅠ型避孕药囊(芬兰产)已4年的妇女和19例未埋药的正常妇女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埋药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药组SCE频率平均值高于对照组SCE频率平均值,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药组细胞微核率平均值虽高于对照组细胞微核率平均值,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应引起对于长期皮下埋植NorplantⅠ型是否存在致突变作用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中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滋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105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即米非司酮流产组(55例)及人工流产组(5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早孕妇女的绒毛组织中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米非司酮组与人流组绒毛滋养细胞中Bcl—2的表达率分别为54.6%和88.0%;caspase-3的表达率分别为89.1%和42.0%。米非司酮组与人流组相比较绒毛滋养层细胞Bcl—2呈低表达(P<0.01),caspase-3呈高表达(P<0.01)。结论:Bcl—2和caspase-3在米非司酮诱导的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取因职业而接触乙烯类或苯类的孕妇静脉血和他们新生儿脐带血进行SCE和MN测定。发现接触乙烯类或苯类的母血SCE(8.55±0.84,9.44±1.12)均高于对照组(7.68±1.40),他们新生儿脐带血SCE(8.94±1.43,8.75±0.88)也高于对照组(6.71±1.27)。接触乙烯类和苯类的母血微核率(0.833‰,0.727‰),高于对照组(0.267‰),他们新生儿脐血微核率(0.75‰,0.818‰)也高于对照组(0.267‰)。我们还发现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增强了这两类诱变剂对他们后代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小诺霉素对绒毛细胞微核率的影响何晓宇,余红江,张宝珍,俞圣琦微核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DNA损伤检测法,常用于辐射损伤、化学诱变及药物筛选等方面。我们采用绒毛微核法,观察了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常用的小诺霉素对绒毛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1.
用EB病毒转化微量全血法建立了一对具高SCE特征的习惯流产夫妇的B淋巴母细胞株:JMSW-1,JMSW-2。细胞株平均倍增时间分别为45.5小时/代,48小时/2代,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正常型且均保持高SCE特征,JMSW-1自发SCE为14.00及/每细胞,JMSW-2自发SCE为13.28次/每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4.5‰,20.5‰加0.01μg/ml丝裂霉素C(MMC)处理,诱发SCE及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医疗放射人员的细胞遗传学变化。方法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作微核检测。结果 放射组微核率为3.425‰,对照组微核率为1.0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医疗放射工作者存在一定程度 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13.
桑寄生的遗传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桑寄生水煎液对成年小鼠及胚胎鼠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小鼠急毒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胚胎肝转移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桑寄生水煎液急毒试验为无毒级,最大用药剂量为40g/kg。桑寄生水煎液灌胃孕鼠和雄鼠40g/kg剂组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桑寄生灌胃剂量为20g/kg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10g/kg剂量组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桑寄生水煎液40g/kg剂量组对成年小鼠和胎鼠均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20g/kg剂量组仅对胎鼠有潜在的遗传毒性,10g/kg剂量组对成年小鼠和胎鼠均无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CMV包涵体法确定个体CMV感染,分别在人类生命期的三个不同阶段设CMV感染阳性和阴性比较组。胚胎期以胚胎绒毛组织滋养层细胞染色体为观察指标,新生儿期和成年人期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为观察指标,发现胚胎绒毛组织染色体CA率在CMV感染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而在新生儿期和成年人期的外周血染色体CA率检测中,CMV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复发性胚胎停育患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前后KIR2D1,4基因的表达的变化,探讨反复性胚胎停育免疫学原因。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就诊的2次以上早孕胚胎停育的患者,根据以往有无人工流产和/或者分娩史分为无妊娠史(无人工流产及分娩史)组30例;有妊娠史(有人工流产史及分娩史)组55例;对照组为正常无妊娠史的未孕妇女30例。对研究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4个周期后,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淋巴细胞的KIR2DL4基因的表达。随访研究者妊娠结局。结果(1)两组胚胎停育组治疗前ⅪR2DL4基因表达无妊娠史组为(43.55±12.71×103/m1)、有妊娠史组为(21.48±9.43×103/m1),分别与对照组(55.35±12.68×103/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胚胎停育组经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KIR2DL4基因的表达分别为(56.76±10.90×103/ml、67.89±11.39×103/m1)与对照组治疗后(70.84±13.47×103/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胚胎停育组免疫治疗前后比较KIR2DL4基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治疗前有妊娠史胚胎停育组l(IR2DL4基因的表达(21.48±9.43×103/m1),与无妊娠史胚胎停育组KIR2DL4基因表达(43.55±12.71×103/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免疫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两组胚胎停育组免疫治疗结束后,每组妊娠患者中,胚胎停育率分别为21.74%,18.75%;对照组胚胎停育率为20%。胚胎停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KIR2DL4基因的表达数量异常与反复性胚胎停育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抑制IL-1的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肌注麻油(5mg/kg)、Ru_(486)(5mg/kg及100mg/kg),从而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GR)0,50%、80%,处理后1h每组半数动物放血10%。发现:50%GR阻断+失血大鼠血浆IL-1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80%GR阻断+失血大鼠血浆IL-1活性显著高于50%GR阻断+失血组。单纯GR阻断可引起类似的IL-1变化,但IL-1活性较GR阻断+失血为低。体外实验同样发现:Ru_(486)可以有效地阻断皮质酮对巨噬细胞分泌IL-1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对IL-1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其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用TC199培养基,对37例喉癌、鼻腔鼻窦癌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癌症患者淋巴细胞自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平阳霉素(博莱霉素)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别是11.73%、23.68‰、23.97%及47.16‰;对照组正常人淋巴细胞自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平阳霉素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别是1.95%、6.15‰、5.45%及15.85‰。两组上述各率彼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喉癌及鼻腔鼻窦癌患者的淋巴细胞存在着染色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hCG、hPL、PSβ1G,蜕膜中散在的绒毛外滋养层细胞中后二者含量很丰富^〔1〕。它们可促进胎盘生长和提供胚胎营养。米非司酮抗早孕后,部分患者子宫持续出血,原因为蜕膜和绒毛残留^〔2,3〕。本文研究药流刮出组织中绒毛合体滋养层和蜕膜中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的功能,探讨它们与蜕膜残留和子宫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观察分析驻守昆仑山高原环境官兵的遗传学损伤。方法选择驻守昆仑高原一年20~25岁的官兵60例(观察组),选择驻守乌鲁木齐一年20~25岁的官兵60例(对照组),染色体的培养,标本全部统一编号,双盲法阅片,每例分析200个M1期细胞,统计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细胞微核率和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SCE)。结果观察组的染色体总畸变、细胞畸变率和倒位频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个体分布中,染色体畸变数在2个以上的个体,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细胞微核率0.58‰±0.56‰,对照组的细胞微核率0.051‰±0.048‰。淋巴细胞微核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SCE频率为10.56±0.98/细胞,分布范围在9.9~10.7/细胞,对照组SCE频率为4.6±0.47/细胞,分布范围在4.3~7.1/细胞,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昆仑高原的特殊环境对官兵的遗传学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建议搞好高原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3.86%(129/202),其中以三体型最常见,占83.72%(108/129);IVF组与ICSI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4.39%和62.86%(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62.99%和65.33%(P〉0.05);≤35岁组和〉35岁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55.00%和76.83%(P〈0.01)。结论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大部分由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所致,并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