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微创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施行鼻内窥镜下手术 ,术中配合使用电动吸切器切除肿瘤 ,术后随访 12~ 60个月。结果 全部 2 5例均在鼻内窥镜下一次完整切除肿瘤 ,2 5例中 2例分别于术后 12个月和 16个月内复发 ,其余 2 3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使用鼻内窥镜微创下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不仅对病变局限者有效 ,对病变广泛侵犯后组筛窦和蝶窦者亦有较好疗效。但对瘤体广泛浸及上颌窦或额窦者宜采用联合径路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中,22例行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4例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9~60个月。1例术后30个月复发,其它25例未见复发,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局限的病变,而对广泛病变则应采用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术,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并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中,22例行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4例行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9~60个月。1例术后30个月复发,其它25例未见复发,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局限的病变,而对广泛病变则应采用鼻内镜联合鼻侧切开术,术后鼻内镜定期复查可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病人,行鼻外进路加经鼻内窥镜手术切除,术后平阳霉素术腔贴敷方法治疗。结果 26例病人,术后随访-3年,痊愈24例,复发2例,治愈率92.3%。结论 采用鼻外进路加鼻内窥镜手术的方法和药物的综合疗法,对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状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方法 对 2 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病人 ,行鼻外进路加经鼻内窥镜手术切除 ,术后平阳霉素术腔贴敷方法治疗。结果  2 6例病人 ,术后随访 1~ 3年 ,痊愈 2 4例 ,复发 2例 ,治愈率 92 3%。结论 采用鼻外进路加鼻内窥镜手术的方法和药物的综合疗法 ,对复发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邵渊  张鹏飞  贾永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2):2420-242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按Krouse分级,其中1级局限于鼻中隔患者3例和2级病变位于鼻腔上颌窦口周围患者10例,病变侵及筛窦5例,均全程采用电凝电刀完成手术治疗,属3级病变的既往手术复发者2例,病变累及全组鼻窦伴轻度骨质破环2例,采用电刀电凝结合电动吸切器完成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均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进行。结果:除2例复发的属3级病变的鼻腔乳头状瘤病例,均完成肿瘤根治切除,术中出血较少,除2例复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出血约150ml外,其余18例原发性患者出血量为10-50ml,中位数出血量35ml。手术时间短,为20-60min,术中术野清晰,无颅-额-眶手术并发症,术后1天抽取纱条,3天后出院,3个月后复查见术腔完全上皮化。随访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个月,20例鼻腔乳头状瘤病例术前鼻塞,血性脓涕,头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病例。结论: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对病变的基底及安全边缘切除彻底,不易造成瘤组织的血行播散,术中及术后出血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对于1级和2级病变可做到肿瘤完整切除,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和初步疗效。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窥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案。按Krouse分级,其中1级局限于鼻中隔患者3例和2级病变位于鼻腔上颌窦口周围患者10例,病变侵及筛窦5例,均全程采用电凝电刀完成手术治疗,属3级病变的既往手术复发者2例,病变累及全组鼻窦伴轻度骨质破环2例,采用电刀电凝结合电动吸切器完成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均在全麻鼻内窥镜下进行。结果:除2例复发的属3级病变的鼻腔乳头状瘤病例,均完成肿瘤根治切除,术中出血较少,除2例复发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出血约150ml外,其余18例原发性患者出血量为10-50ml,中位数出血量35ml。手术时间短,为20-60min,术中术野清晰,无颅-额-眶手术并发症,术后1天抽取纱条,3天后出院,3个月后复查见术腔完全上皮化。随访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个月,20例鼻腔乳头状瘤病例术前鼻塞,血性脓涕,头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病例。结论:电凝电刀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对病变的基底及安全边缘切除彻底,不易造成瘤组织的血行播散,术中及术后出血少,围手术期不良反应轻,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对于1级和2级病变可做到肿瘤完整切除,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完善鼻内窥镜下彻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 1993年2月至2002年6月住院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48例,其中30例有1~4次前期经鼻或鼻侧切开手术史。37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肿瘤切除术;11例患者肿瘤侵及中鼻道、上颌窦口和部分或全部筛窦外,同时广泛侵及上颌窦内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肿瘤切除,同时在内窥镜下经上颌窦前壁或下鼻道开窗联合径路肿瘤切除术,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结果 48例中1例术后复发,47例未复发,治愈率97.9%。8例(16、7%)术后换药期间发现术腔局部出现瘤样组织,病理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内窥镜下以YAG激光处理局部创面,随诊18个月,未再发现有瘤样组织。结论 辅以YAG激光治疗的内窥镜经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该术式避免了面部疤痕,但对肿瘤已广泛侵及上颌窦内者宜采用联合径路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总结28例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经验,探讨不同分期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法以及预防复发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住院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下经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22例,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4例,鼻内镜联合眉弓入路(Lynch切口)1例,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进路(Caldwell-luc)1例。结果:28例患者痊愈20例,复发8例,复发患者中T2期7例,T3期1例,复发率29%。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需根据分期及不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法,T1期、T2期患者可单纯鼻内镜下完成彻底切除,必要时联合泪前隐窝入路;T3期患者,病变位于额窦可鼻内镜联合眉弓进路手术(Lynch切口)或DrafⅡb、DrafⅢ型[1],病变位于上颌窦可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或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术式,T1、T2期患者疗效优于T3期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若有复发需尽早切除并电凝或等离子行病变处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和完善鼻内窥镜下彻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  1993年 2月至2 0 0 2年 6月住院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48例 ,其中 3 0例有 1~ 4次前期经鼻或鼻侧切开手术史。 3 7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肿瘤切除术 ;11例患者肿瘤侵及中鼻道、上颌窦口和部分或全部筛窦外 ,同时广泛侵及上颌窦内采用鼻内窥镜经鼻肿瘤切除 ,同时在内窥镜下经上颌窦前壁或下鼻道开窗联合径路肿瘤切除术 ,全部病例随访 10~ 3 6个月。结果  48例中 1例术后复发 ,47例未复发 ,治愈率 97.9%。 8例 ( 16.7% )术后换药期间发现术腔局部出现瘤样组织 ,病理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窥镜下以YAG激光处理局部创面 ,随诊 18个月 ,未再发现有瘤样组织。结论 辅以YAG激光治疗的内窥镜经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 ,该术式避免了面部疤痕 ,但对肿瘤已广泛侵及上颌窦内者宜采用联合径路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或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9例,鼻窦肿瘤19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33%,与国内报道鼻内镜鼻内翻乳头状瘤22%术后复发率相比较,复发率明显较低(P<0.05)。本组3例复发病例通过术后鼻内镜复查时发现,给予局部切除,经低温等离子刀局部电凝后治愈,1例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鼻内镜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鼻内镜密切随访,联合低温等离子刀处理,对达到治愈的目的及降低二次手术概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腔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附5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炳元  邵湘云  王洪亮 《肿瘤》2000,20(4):286-287
目的 重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特征,并介绍手术方法,以减少复发。方法 介绍作者采用的鼻腔外侧壁大块节除手术方法(大块组)37例,与同期16例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鼻侧组)对照比较。结果 大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鼻侧组:2/37:7/16有明显差异。结论 鼻腔副鼻窦内翻生乳头状瘤患病率居局部良性肿瘤的首位,手术后复发率亦较高,且有恶变倾向,故应采取较广泛的切除手术益畏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74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鹏  李丽 《中国肿瘤临床》1996,23(5):329-330
1980~1991年收治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下称IP)74例,全部为单侧发病,平均年龄45.9岁。采用鼻内或鼻内+Caldwell-Luc手术或鼻侧切开术+液氮冷冻治疗,总复发率35.2%,其中恶变率为21.6%(16/74),作者认为本病术前应作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尔后选择治疗。如病变局限,应在鼻内窥镜下作鼻内保守性手术,病变广泛或复发的病历应作鼻侧切开,内侧上颌骨摘除,术中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刘波  张峰  魏正专  周福祥 《中国癌症杂志》2001,11(2):143-144,147
目的:研究孤立性蝶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6例孤立性蝶窦肿瘤,全部病人均有头痛症状,其中5例有眼-神经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证实为孤立性蝶窦占位性病变,并在鼻内窥镜下取病检。其中良性2例,包括乳头腺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4例,包括蝶窦低分化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1例乳头状腺瘤行鼻内窥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余5例经鼻外筛窦径路手术。结果:2例良性肿瘤中,1例乳头状瘤治愈随访40月,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后随访15月症状改善。4例恶性肿瘤中3例术后放疗观察18-28月无复发。1例失访。结论:鼻内窥镜、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并对手术有指导意义。良性肿瘤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治疗,鼻外筛窦径路是治疗此类恶性肿瘤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蒲锘  付凯  白林 《四川肿瘤防治》2005,18(4):223-224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检验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以中鼻道为中心,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瘤多位于单侧鼻腔,可同时侵犯同侧上颌窦或累及筛窦。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结论:CT能较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元复发,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检验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以中鼻道为中心,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瘤多位于单侧鼻腔,可同时侵犯同侧上颌窦或累及筛窦.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结论:CT能较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复发,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3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患者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治疗方案,打开鼻腔后尽量完全切除瘤体及连带组织;观察组采用鼻内窥镜下尽量完全切除瘤体及连带组织.分别在患者术后1、3、6、10个月和1、2年对2组患者的复发例数及复发率进行统计.结果:对2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率为100%.2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对照组复发例数为4例(2.7%),观察组复发例数为1例(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复发12例(8.0%),观察组1例(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复发18例(12.0%),观察组3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对照组复发18例(12.0%),观察组6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复发20例(13.3%),观察组6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对照组复发20例(13.3%),观察组6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对照组治愈患者130例(86.7%),观察组144例(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对照组除20例复发患者外共出现流鼻血患者4例,头痛患者11例;观察组除6例复发患者外共出现轻微头痛患者5例,涕中带血患者2例.结论:应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效果显著,手术方案可行,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87例,采用鼻内窥镜62例(鼻内窥镜组),经鼻侧切开25例(鼻侧切开组),将两种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6年,并发症:鼻内窥镜组(7例)明显低于鼻侧切开组12例(P<0.01);住院时间:鼻内窥镜组(12.3 d)明显短于鼻侧切开组(18.7 d);术中出血量(Ⅰ~Ⅱ级):鼻内窥镜组(185 mL)亦明显少于鼻侧切开组(525 mL)(P<0.01).结论 鼻内窥镜术是治疗Ⅰ~Ⅱ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种较好方法;对于Ⅲ~Ⅳ级患者,使用鼻内窥镜术应持谨慎态度,鼻侧切开仍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林鹏  张玉庾 《中国肿瘤临床》1995,22(10):721-722
报告在内窥镜下切除喉乳头状瘤22例。随访5年以上10例无复发;4例反复复发;其中2例恶变,恶变率为9%,8例失访。认为本病有复发及恶变倾向。治疗应以内窥镜下各种手术为首选,切除肿瘤要彻底,病变范围广者应行喉裂开术,激光治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侵及眼眶的鼻腔鼻窦肿瘤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和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在鼻内镜下行切除手术治疗的侵及眼眶的良性和早期恶性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发症及治疗预后。结果:全部病例中,11例单纯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4例经鼻腔和鼻外切口双径路手术治疗,其中 1例侵袭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术后出现下睑外翻,经治疗后好转;1例鼻腔鼻窦骨瘤患者于鼻内镜下全切骨瘤,术后出现患侧内眦外移;4例良性骨源性病变患者行鼻内镜下病变部分切除术,其余病例均彻底切除肿瘤而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36月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侵及眼眶的鼻腔鼻窦肿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鼻内镜下单纯经鼻腔或内镜辅助经鼻腔和鼻外切口双径路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