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兔高位输精管结扎后其近端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兔高位输精管结扎后其近端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光镜和电镜观察显示,管的近端管径增粗,管腔扩张,腔内充满精子。柱状上皮细胞顶部胞膜内陷增多,胞质内含有较丰富的有衣小泡、多泡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等。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术后的第3个月。中位输精管结扎后其近端结构的变化基本相似于高位结扎。低位输精管结扎后无变化。本研究结果提示,家兔输精管不单纯是输送精子的管道,还有较强的摄取某些物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兔输精管低位结扎后附睾管尾段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外形和光电镜观察显示其管径增大,管腔扩张,腔内精子密集。附睾的平均重量增加。主细胞顶部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增多,并形成施工吞饮小泡,核上区出现许多与吸收作用有关的小泡、大泡、多泡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出现上述变化的时间是术后的第3个月。输精管中位结扎组的变化情况基本相似于低位结扎组。输精高位结扎后因不能排出的睾网液可在附睾的近段被大部吸收,少量的  相似文献   

3.
家兔输精管结扎后自身免疫反应与血脂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家兔输精管结扎后对精子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与血脂变化的关系,将输精管结扎后7、9个月日本大耳白雄兔20只,随机分为“结扎·胆固醇组”和“结扎·普食组”,另选月龄相近的同种雄兔20只,分为“对照·胆固醇组”和“对照·普食组”。结果表明,在普食条件下,输精管结扎不引起血脂升高,在高脂饲料条件下,输精管结扎组血脂升高较对照组者为著;实验性高脂血症对结扎兔的体液免疫反应没有抑制作用,面对细胞免疫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输精管结扎家兔自身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3只成年雄兔行双侧输精管结扎手术后,进行连续12个月的免疫学观察。7只同龄雄兔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间接血凝试验69.7%结扎组家兔检测出抗精子抗体,滴度范围为1:5~1:1280;间接免疫荧光测定有90.9%的实验组家兔测出抗精子抗体。白细胞粘附抑制实验呈阳性反应者占实验组家兔的4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应用PEG光密度和抗补体法测定CIC均里阴性。输精管结扎后第3个月附睾肿胀者占45%,第5—7个月达70%,之后逐渐消退。而与此同时抗精子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故可推断精子抗原主要经附睾入血,作用于免疫系统导致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结扎组家兔胸腺、脾、淋巴结呈明显的增生现象支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5.
输精管结扎是否会发生睾丸组织学变化,研究者的报告不尽一致。本实验用家兔复制了输精管结扎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6、22、28个月取睾丸,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光镜观察发现,输精管结扎16、2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成年猕猴输精管结扎后前列腺及精囊腺的组织学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方法:成年猕猴输精管结扎1年后摘除前列腺和精囊腺,制作石蜡切片,根据体视学的点计数法估计前列腺、精囊腺内多种组织结构的体积分数及总体积。结果:与对照动物相比,结扎组前列腺与精囊腺的体积以及器官内多种结构的形态及其体积分数、总体积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猕猴输精管结扎1年未影响前列腺和精囊腺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体大唾液腺常因受到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舍格伦综合征及涎腺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腺体萎缩,目前对长期萎缩性腮腺内组织形态变化的观察仍较少。 目的:观察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腮腺萎缩后的组织转归。 方法:通过结扎SD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导管结扎后0(对照),1,3,7,14,30,60 d萎缩性腮腺组织内腺泡、导管细胞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肌上皮细胞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分布变化。 结果与结论:结扎腮腺主导管后腺泡细胞出现快速凋亡,至14 d时已基本消失。随着腺体萎缩,间质逐渐纤维化并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内形成大量导管样结构,导管面积逐渐增加,到14 d时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少,导管样结构呈典型的双套层结构,结扎各时间点腺泡、导管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扎后7 d内肌上皮细胞数量快速增加,随后肌上皮细胞数量增长缓慢,维持在一定的范围。表明腮腺主导管结扎诱导腺体萎缩早期腺泡细胞快速消失,出现大量导管样结构,肌上皮反应性增殖,随着腺体的萎缩由导管样结构及肌上皮细胞组成“双套层”结构可能抑制腺体的进一步萎缩。  相似文献   

8.
兔附睾尾液经HPLC纯化后,获得分子量为20kD的附睾特异蛋白,命名为BE-20。BE-20的抗体具有明显抑制人精子穿透去透明带仓鼠卵的能力。已获得编码BE-20的0.5kbcDNA片段,命名为RED-20。用地高辛标记此片段,与兔睾丸、附睾、输精管和肝组织进行原位杂交,观察BE-20在各种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采用杂交前热变性与不用热变性组织两种方法进行原位杂交。杂交信号均为紫褐色的颗粒,分布在附睾尾的主细胞和近端输精管的上皮细胞的胞质内,表明胞质内mRNA与地高辛标记RED-20cDNA探针杂交。组织经热变性后,附睾尾和近端输精管上皮细胞核出现强阳性反应,表明核内的同源DNA与地高辛标记的RED-20cDNA探针杂交。但在睾丸和肝脏内未见杂交信号,提示BE-20是附睾尾和近端输精管上皮细胞合成的蛋白质。经分析证明,此蛋白是一种细胞外的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与防止精子过早获能有关,它是否能用于制备抗生育疫苗有待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输精管结扎6月,25月家兔的动物模型,观察了海马培养上清胸腺细胞调节因子活性,胸腺细胞自身增殖反应性与脾脏的T,B细胞功能,及外周血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海马培养上的清胸腺细胞调节因子活性,胸腺细胞自身增殖反应,输精管结扎6月组和输精管结扎25月组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2)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性和IL-2,IL-6活性,输精管结扎6月组均呈低值,且IL-  相似文献   

1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以来 ,输精管吻合解剖学成功率可达95 %以上 ,但生育力恢复却只有 5 0 %~ 60 %。吻合不育的内分泌变化机制值得研究。本文研究了输精管吻合不育家兔血清皮质醇变化 ,并检测了血清 IL- 1活性和 TNF- α含量。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 日本大耳白雄兔 3 1只 ,体重 2 .5~ 3 .0 kg,随机分为 :1输精管吻合组 14只雄兔于输精管结扎 12月后 ,行显微外科吻合术。 3月后与成年雌兔交配 ,观察 2月后根据配偶妊娠与否分为吻合育组 ( VFG)和吻合不育组( VIG) ,各 7只。 2输精管结扎组 ( VG) 8只雄兔只接受结扎手术和假吻合…  相似文献   

11.
输精管结扎术后7和9个月家兔各10只,随机分为输精管结扎基础饲料(V-S)组和输精管结扎胆固醇(V-Ch)组,同种雄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基础饲料(C-S)组和对照胆固醇(C-Ch)组。实验结果表明,V-S组血脂、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C-S组比较无差异,主动脉和冠动脉均无脂质斑块形成。在持续高脂负荷后,V-Ch组总脂、β-脂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C-Ch组,但是主动脉、冠动脉的病变面积和程度则无差异。这可能与V-Ch组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C-Ch组比较无增高有关,也可能与V-Ch组虽有抗精子抗体产生,但无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睾丸IL-1β原位杂交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输精管结扎对睾丸IL-1β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输精管结扎6mo组家兔睾丸IL-1βmRNA的杂交信号明显地强于假手术对照组,而结扎25mo组恢复同龄假手术组水平。杂交信号多分布在曲细精管内的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有的分布在间质的细胞中。结论:输精管结扎早期睾丸产生IL-1确有明显增加,25mo恢复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睾丸IL—1β原位杂交及输精管结扎对IL—1β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淑琴  李杨 《免疫学杂志》1997,13(3):179-181
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睾丸IL-1β原位杂交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输精管结扎对睾丸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输精管结扎6mo组家兔睾丸IL-1β mRNA的杂交信号明显地强于假手术对照组,而结扎25mo组恢复同龄假手术组水平,杂交信号多分布在曲细精管内的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有的分布在间质的细胞中,结论:输精管结扎早期睾丸产生IL-1确有明显增加,25mo恢复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4.
14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双侧输精管结扎12月后,以显微外科技术行双侧输精管吻合术,3月后与雌兔配对交配,观察2个月,根据妊娠与否分为输精管吻合育组(VFG)和输精管吻合不育组(VIG),各7只。另设输精管结扎组(VG)和假手术组(SOG)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VFG的精子密度与SOG比较虽为低值(P<0.01),但显著地高于VIG(P<0.01)。(2)精子密度与睾丸ACE活力、Na~+,K~+-ATPasc活力、Mg~(++)-ATPasc活力、睾丸cAMP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3)精子密度、cAMP含量与ABP呈明显的负相关。(4)VFG血清睾酮含量与VI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VFG、VIG中血清睾酮水平与精子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60、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蛋白质的穿细胞转运途径,用体内显微注射技术,将阳离子铁蛋白直接注入家兔肾近端小管腔内,观察肾对蛋白质的摄取与转运。结果表明:注入铁蛋白后15min,蛋白质分子主要聚集在细胞顶部的胞吞小泡、胞吞大泡、致密顶端小管和溶酶体中。随着注入铁蛋白后时间的增加,这些蛋白质被转运到细胞底部胞质。此外,还可见一种与致密顶端小管不同的结构,直径小于0.05μm,呈细管泡状,也含有铁蛋白颗粒,最初位于顶部胞质的铁蛋白运载大泡附近,可与该大泡融合,也可散在于胞质中,以后主要分布在细胞底部的胞质中。铁蛋白颗粒成簇分布在细胞侧基部间隙中,随着实验时间延长,该现象明显增加。本研究证明了蛋白质可以在家兔肾近端小管内进行穿细胞转运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男性避孕采用的结扎法和粘堵法都是用堵塞输精管的办法来实现的,容易引起附睾郁积等副作用,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绝育。 本文介绍一种即亲水又疏水,其水肿胀度可任意控制的三元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FMC—1)的合成及其动物实验结果。共聚物溶液注入输精管内能很快地聚集一起,附着在输精管内,能长时间提供足以杀死精子的酸性环境,使通过的精子活力降低,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所以使用该共聚物进行男性避孕,具有不堵塞和生育可复的特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HFMC—1具有杀精子的作用。注射HFMC—1后的雄兔,其精子存活率由85%左右下降至10%左右,十个月以后,精子存活率仍能控制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7.
李璐  崔丽 《免疫学杂志》1996,12(3):159-161,168
本文观察了输精管结扎16mo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输精管结扎对胸腺细胞自发增殖反应性及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性均无影响;②IL-1、IL-2、IL-6和TNF的水平,输精管结扎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因此,输精管结扎16mo大鼠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采用输精管切除术建立大鼠附睾管腔酸性微环境破坏的方法。方法SPF级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选取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5只、手术模型组35只。2组动物行输精管切除术后于相同条件下饲养8周,采用敏感的pH试纸检测附睾各节段pH变化并通过HE染色检测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大鼠附睾头部、体部与尾部的管腔结构变化差异显著,表现为管腔直径增大或扭曲,管腔间隙狭窄,精子密度增高,管腔液pH值均显著升高而酸性环境被破坏(P〈0.05)。结论输精管切除术能够成功建立术后附睾管腔酸性微环境破坏大鼠模型,方法简单可靠,可应用于男性不育与避孕及相关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选用具有生育力成年雄性猕猴7只,在直视下行双侧HFMC输精管内注射,每侧剂量分别为30mg1只,60mg和100mg各3只;于注射后2.5年和3.5年分别处死动物,取睾丸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猕猴注射HFMC2.5年后,睾丸光镜大部分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仅见局部少数管腔生精上皮层数减少,上皮细胞轻度水样变性等病理改变。电镜下曲细精管内除支持细胞内脂褐素增多,轻度基底膜增厚和精母细胞内质网扩张外,各级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及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等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注射HFMC3.5年后猕猴的光镜、电镜结果与注射后2.5年结果相似,但局部改变较2.5年组轻。上述结果表明:猕猴输精管内注射一定剂量HFMC节育不会引起睾丸组织的严重病理改变。但是,由于注射HFMC后,HFMC释放H+及其对输精管的暂时阻塞,改变了精子生存的内环境,使睾丸出现局部轻度病理改变,随着HFMC逐渐溶解排出,睾丸功能相继恢复正常,配对产仔。为HFMC应用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不完全结扎术和胆囊不完全结扎术对家兔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内NOS和VIP数量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胆总管不完全结扎组8只,胆囊不完全结扎组8只。结扎术1周后应用免疫组化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法)观察各组家兔SO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结果胆总管不完全结扎组和胆囊不完全结扎组较对照组SO内NOS和VIP的光密度值显著升高。结论家兔分别行胆总管不完全结扎和胆囊不完全结扎处理后,其SO平滑肌中的NOS和(或)VIP的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