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天津市环湖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接收的260例行PICC置管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各种类型并发症,基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行PICC置管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50/260),其中穿刺点渗血以及导管堵塞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3例和12例,在所有并发症中占比分别为5.00%和4.62%,导管异位和静脉炎均发生8例,占比均为3.08%,血栓形成和送管困难发生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例和4例,占比分别为1.92%和1.54%。结论对于行PICC置管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导管异位、静脉炎、血栓形成和送管困难,因此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护理在外周静脉穿刺置人的中心静脉导管(P1CC)院外维护中的作用。方法:将300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在进行常规维护宣教的基础上,对患者加强电话随访)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维护宣教),观察电话随访护理在导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面的作用。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3%(P〈O.01),其中对照组出现导管堵塞3例,感染2例,导管脱出1例,血栓形成1例,观察组无患者出现类似情况;对照组出现静脉炎13例、穿刺点感染7例、穿刺点渗血11例,均高于对照组的静脉炎5例、穿刺点感染2例、穿刺点渗血3例。结论: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的同时加强电话随访护理可以明显提高PICC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能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延长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预防、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方法 将74例肿瘤合并糖尿病留置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人,在置管前、置管过程中、置管后对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对照组35人,按照常规PICC置管流程给予护理.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合并糖尿病PICC置管患者经过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l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惠尔透明贴联合湿热敷治疗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0月于医院行PICC置管的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给予康惠尔透明贴联合湿热敷的预防措施,对照组仅给予康惠尔透明贴护理,置管后1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穿刺部位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发生率为8.54%,对照组患者发生静脉炎16例,发生率为20.00%,两组各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9.76%;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联合湿热敷预防PICC置管静脉炎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98例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PICC置管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8例患者中,5例发生穿刺点渗血,3例发生穿刺点感染,3例发生静脉炎,2例发生导管脱出,1例发生导管堵塞,1例发生血栓形成。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静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化疗进行PICC置管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将7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经颞浅静脉留置PICC导管,对照组40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儿导管的留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7.4%,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7%,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穿刺部位出血量、导管异位率、导管使用时间、液体外渗和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PICC置管评估时颞浅静脉应作为备选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经外周静咏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nuyinsertedcectml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56例PICC置管病人,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56例PICC置管病人中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导管送入困难1例,导管脱出2例,感染1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导管堵塞1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由护士独自操作。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及导管的维护,可以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藻酸盐银离子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为预防PICC置管局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肿瘤且行PICC置管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成功后,采用藻酸盐银离子辅料覆盖穿刺点,并用3M敷贴固定,对照组在PICC置管成功后,采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用3M敷贴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感染和不良反应,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穿刺部位感染率为0,对照组穿刺部位感染5例,感染率为7.2%;观察组皮肤过敏和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自感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酸盐银离子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局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预防穿刺部位感染,降低皮肤过敏和静脉炎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局部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芸娇 《医疗装备》2023,(23):110-113
目的 探究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对甲乳外科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均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护理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基础护理、置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宣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评判性思维的细节护理对甲乳外科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效果显著,对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留置导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满意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盲穿,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和出现出血、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及异位等并发症致意外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并发症意外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等优势,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使用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管后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其中显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200例患者中3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给予相应的护理后均痊愈。结论:肿瘤患者使用PICC后,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注意观察,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PICC留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与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 方法 :按照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将病人分成两组 ,即NICC组 (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组 )和PICC组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比较第一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病人不适度、穿刺并发症及导管感染发生率。 结果 :PICC组与NICC组相比 ,穿刺成功率高 ,所需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 ,穿刺部位局部刺激症状较重。 结论 :①PICC法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②PICC法易合并导管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管、加强导管口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③PICC法置管时 ,可导致表浅静脉炎及静脉闭塞  相似文献   

16.
《rrjk》2017,(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科室行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给予常规治疗配合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正规机构维护、有延期维护、每天进行自我观察、正确进行洗澡保护、准确活动置管肢体、合理使用保护套等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导管破裂、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临床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从而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对相关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采用PICC置管的80例患者,归纳其置管后的并发症,归纳对应防治策略。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7例(8.75%),以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出、导管堵塞以及穿刺点感染等为主。结论:PICC导管使用时间长短和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程度以及规范操作相关,置管前应对患者病情整体评估,娴熟扎实的掌握PICC置管技术以及各种置管后并发症的防护措施,置管期间选择最适静脉,明确穿刺及送管技巧,置管后全面保护,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显著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PICC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进行PICC管道维护患者206例,观察总结并发症。结果 206例PICC置管患者共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导管堵塞2例(25.00%),导管异位1(12.50%)例,穿刺点渗血及血肿1(12.50%)例,穿刺部位感染1例(12.50%),导管远端渗裂1例(12.5%),过敏性皮炎2例(25%)。结论 PICC置管技术为临床上高效的穿刺技术,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减少了药物外渗几率与穿刺失败率。临床上PICC管道维护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堵塞、导管异位、穿刺点渗血及血肿、过敏性皮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远端渗裂,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法与处理措施,保证了置管患者的健康与治疗效果,使PICC置管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