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4年心血管内科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为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14年心血管内科全部住院病历,对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的用药品种、用法用量、疗程、辨证施治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结果共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9个品种,销售比例占全院该类药品销售总额的10.1%;存在问题为溶媒选用有不合理、给药次数未达说明书要求、未请中医科会诊按照辨证理论给药等情况。结论该科在使用活血化瘀类注射剂方面存在未按药品说明书使用药物现象,未能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医院2016~2018年神经内科200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频次、不良反应、用药合理性等。结果: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75%。中药注射剂给药天数为8~14d,占比最高,为70%。丹红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使用频次最高。药物配伍不合理、疗程不合理、溶媒不合理、适应证不合理、使用方法和剂量不合理分别为22.67%、50%、14.67%、7.33%和5.33%。结论:应加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中药注射剂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我院住院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要求,对我院2013 年1-5 月132 例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点评与解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配伍禁忌、溶媒不适宜和适应症不适宜等方面.结论 我院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上存在-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规范用药,以促使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更加安全、合理、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8)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中的要求,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择的184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一点评表格,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使用情况,对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4例中药注射剂住院病历中,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共91例,不合理使用率为49.46%;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主要为溶剂选择不适宜,用法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超说明书用药,重复用药;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共出现14例。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较多问题,应该加强各科室临床应用的管理,以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8月住院患者病历,共计2686例,对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品种、用量、溶媒等情况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此次调查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8个品种。中药注射剂的溶媒使用与说明书不符者涉及22个品种,共453频次,总合格率为80.59%。用量方面,共涉及9个品种262频次超过说明书规定剂量,合格率为88.77%。结论为保障用药安全,临床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辨证施药,规范、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环节,提高其安全性。方法通过处方分析、临床调查等方法对西安市北方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医护、药剂人员均应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的相关规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药品适应症,辨证施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度进行操作;加强用药监测,禁止超功能,超剂量用药;改善配药操作室条件,加强病人用药安全教育,杜绝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为了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环节,提高其安全性,我院通过处方分析、临床调查等方法对西安市北方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医护、药剂人员均应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的相关规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药品适应症,辨证施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度进行操作;加强用药监测,禁止超功能,超剂量用药;改善配药操作室条件,加强病人用药安全教育,杜绝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重点监测品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医院收治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药品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50例患者中,符合说明书用药182例,用药符合率为52.00%(182/350)。超功能主治的构成比最高为47.62%,其次为超给药疗程(26.79%)、溶媒选择(14.29%),然后为超禁忌、超给药浓度、超给药剂量,构成比分别为4.76%、3.57%、2.98%。共出现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35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临床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为常见,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规范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专项处方分析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金华市某三甲医院2015年1~6月中药注射剂临床医嘱处方480份,以2010版《中国药典》《中国国家处方集》和药品说明书等为参考标准,点评主要从用药适宜性,药品、溶媒用量,给药途径,配伍等方面,对比点评对合理性的影响。结果:适应症不符合是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其次为超剂量用药,联合使用中配伍禁忌,溶媒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处方点评,使用合理性显著提高。结论:通过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制度可以发现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不合理应用,监督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2013年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现况,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PASS系统提取2013年度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溶媒选择、是否对症、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不当等方面,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找寻解决办法。结果: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总体情况较好,其中,不合理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用法用量上,占总数的35.35%,其次是配伍禁忌,占总数的26.31%。结论:药学人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各个环节的关注和监控,减少其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合理性与安全性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该研究随机抽取某医院2011年1月—12月份出院患者病历240份,通过12种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一致性与配伍禁忌评价、药物利用研究(DUR)以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评价该医院2011年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情况,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医院2011年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给药剂量、给药浓度、溶媒选择、辨病辨证及四项指标与说明书一致性普遍偏低,其中中药注射剂临床超剂量与超浓度使用情况严重,而给药浓度作为保护因素对于评价和预测中药注射剂ADR/ADE发生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可以综合借鉴药品说明书一致性与配伍禁忌评价、DUR以及ADR/ADE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芳  严虹霞 《光明中医》2021,36(1):24-26
目的探讨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促进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历800份,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与分析。结果抽取的800份病历涉及中药注射剂品种20种;不合理病历251份,占31.4%。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给药途径不适宜、溶媒选择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超疗程用药、超剂量用药等。结论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的专项点评,发现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比例较高,应制定干预措施,促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修订内容的情况,为用药的合理性及管理的规范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使用的23份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对其给药途径、溶媒选择、配制方法、输注限速、冲管、颜色等标注要求进行统计,了解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修订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 在收集的23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给药途径和溶媒选择标注率为100%、输注限速标注21份、冲管标注20份。结论 23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都无标注,建议生产厂家应该详细记录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明确注射液各项使用事项,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分析,以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结合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回顾性分析部分文献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和医院临床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结果:不合理用药情况存在于部分不良反应的报告病例中。结论: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提高临床医师、护士和药师的专业素质,可减少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的1 7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定日剂量和用药物利用指数分析方法,对患者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应用DDD、DUI分析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DDDs排序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苦碟子注射液、注射用丹参、醒脑静注射液,即使用频度较高。所列出的11种中药注射剂的DUI值均1.0,提示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较为合理。调查对象共出现不合理使用145例,主要为用法用量不当、疗程不当、适应证不当、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溶媒使用不当。结论:医院神经内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医嘱专项点评的合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中药注射剂临床医嘱专项点评病例361例,主要对临床诊断、年龄、中药注射剂药证相符、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使用疗程、溶媒选择和溶媒量、单独用药等内容进行统计和评价,以《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和各类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为参考标准,结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对评价结果上报院部并及时向临床反馈。结果: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最突出问题是超说明书用药,占17.73%,其他为溶媒的选择和溶媒量。结论:通过成立中药注射剂专项点评小组,完善点评制度,可以有效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某月住院药房医嘱5 086条,并从中选取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某月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为38.7%,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中药注射剂分别为丹红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科室使用情况中骨科使用率为32%,综合内科使用率为15%,神经内外科使用率为14%。联合用药情况二联用药占比68.3%,三联用药占比5.9%,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占比为3.1%。结论:某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规范是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的,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临床医生及护士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及操作规范,强调在使用过程中要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禁混合配伍等,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能为医护人员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减少不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19.
赵萌  乔宝安  何建伟 《陕西中医》2013,34(5):607-61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药学技术支持及参考。方法:针对是否按中医药理论体系用药、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正确、疗程是否合理、配伍禁忌、溶媒选择、滴速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及结论: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等规定使用中药注射剂,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执行PDCA循环管理服务干预措施对促使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合理运用的管理干预价值。方法:将2018年2~9月医院院开具的100份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相关用药处方用作对照组研究对象,此组别选择传统管理服务干预措施,将2019年2~9月医院院开具的100份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相关用药处方用作观察组研究对象,此组别选择PDCA循环管理服务干预措施,研究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不合理运用处方整体占比情况、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不合理运用具体类型。结果:观察组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不合理运用处方整体占比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的用药适应证不当处方份数、溶剂选取不当处方份数、超剂量给药处方份数、用药疗程不当处方份数、用药频次不当处方份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的重复给药处方份数、配伍禁忌处方份数、滴速控制不当处方份数少于对照组,但是不明显(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服务干预措施有助于促进临床中药注射剂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