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肛门周围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院感染科2008年2月-2009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7例,经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患儿平均住院7 d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而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病毒常见)[1]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为主,临床1~5岁多见。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传播疾病。2011年6~8月本科共收治30例手足口病患儿,通过积极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或粪便传播,可在集体、幼儿园、社区引起流行,以夏秋季节多见,临床表现为多数患儿突起发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皮疹或疱疹,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我院两年来共收治30例1~5岁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陛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相似文献   

6.
小儿手足口病在我国呈高发态势,它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1]。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脑炎、颅内高压、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发病患者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病情发展快,如果护理与救治不及时,患儿病死率高[3]。我科从2013年1~12月收治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45例。严格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予密切的观察及积极护理,患儿均痊愈出院,现将情况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预防和控制对策。方法以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1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展开研究,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特点。结合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和临床实际诊治经验,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控制管理措施。结果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5岁以下儿童在所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占比达到88.09%;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中以夏季人数最多,占比58.33%,秋季次之,占比28.57%,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低,占比均不足10.00%;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后患儿会在手部、口腔、足部和臀部等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其中多以口腔为首发部位,同时患儿均伴随有发热症状。其中也有很多患儿伴随发生咳嗽、恶心、呕吐症状,少数患儿伴随易惊症状。结论针对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症状和发病特点应采取加强小儿手足口病社会宣教,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加强学校等幼儿集中地区的病情预防;加强医院急诊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等措施,降低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养生月刊》2008,29(6):484-489
前言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为婴幼儿。目前,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为此,卫生部办公厅紧急发布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手足口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探讨手足口病发病规律,提高临床与实验室诊断吻合率,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的诊治、监测和预防工作,本文就手足口病发病和诊治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71和柯萨奇病毒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因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疫情控制难度大,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流行;该病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和肠道EV71病毒引起,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斑丘疹.我院对38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热毒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和儿童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一般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就我院2010年6-8月门诊接诊的365例手足口病患儿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1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为发病高峰,以发热,手足、肛周皮疹及口腔炎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有一定自限性,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预后好,但有报道少数患者可并发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膜炎等,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诊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料喉风散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皮肤斑丘疹和口腔溃疡性损伤为手足口病的特征性病变[1].患儿可因溃疡疼痛而流涎拒食、哭闹,影响疾病恢复.2009年2-10月,笔者应用双料喉风散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和/或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特征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多见的斑丘疹、疱疹性黏膜、皮肤病变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危重型[1]。危重型手足口病死亡率高,治疗时间长。如何防止手足口病转变为重症手足口病,是值得临床探讨的课题。近两年来,通过对120例手足口病患儿  相似文献   

16.
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点,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方法 对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进行中西医临床特征观察,并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根据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意愿,将128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93例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35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中药风引汤加减治疗.中药疗程为14天.结果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较轻,呈自限性经过,肌肉抖动及易惊发生率高,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生率较高.中医证候以"热""瘫""风痫"为主要特点,热人心包、热陷厥阴等昏谵闭证和营血分证候少见.以风引汤加减治疗町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有一定的缩短发热时间.缩短脑膜炎、脑炎病程的作用.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邪性质为热毒夹湿,主要以气分证候为主,病位在心、脾、肝,以专病专方"风引汤"为主加减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 94例,并与西药治疗的81例作对照观察,疗效确切而迅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门诊诊治的HFMD患儿17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标准[1].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②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③除外发病后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受累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三原县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8月门诊收治的762例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观察,笔者重点对401例收治住院病例进行临床病学分析,发现关中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具有年龄趋于幼小,男性患儿多于女性,发病高峰集中在5、6、7三个月份的特征.临床观察中少数患儿因具有流行病史,并发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损害,肺炎和肝功能损害等,暂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笔者认为手足口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后甲脱落的发病成因。方法:选取28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调查结论分析,调查手足口病后甲脱落发生情况及病因。结果:286例手足口病患儿甲脱落发生率为4.90%,14例罹患脱甲症的患儿HFMD病原结果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2例,占比为85.71%;EV71感染1例,占比为7.14%,COx A16感染1例,占比为7.14%,脱甲症在HFMD病原体感染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3年吉水县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甲脱落现象,其中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