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讨genistein(GST)对离体培养的Parkinson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取孕14~16 d的SD大鼠胚胎中脑腹侧,常规体外培养。将培养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E2+MPP+组、GST+MPP+组、MPP+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培养物中TH阳性神经元的生长状况、观察神经元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染色情况。通过突触素(SY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实验组突触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E2+MPP+组以及GST+MPP+组相比,MPP+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少,SYN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亦减少(P<0.05);MAP-2阳性染色的平均灰度减少约40%左右。而E2+MPP+组、GST+MPP+组中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B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内突触素I与突触囊泡素(SYN)表达的影响。取孕14d大鼠子宫内胎鼠的脊髓腹侧部分神经元,体外有血清培养。在培养7d后,随机分成对照组、BDNF组和抗BDNF组。BDNF组培养液中加入BDNF(20ng/ml),抗BDNF组培养液中加入BDNF抗体(20μg/ml),对照组加入等量Hanks液。3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三组神经元存活数,并用NF200、MAP2、NSE的免疫组化反应对神经细胞进行鉴定。行突触素I与SYN免疫组化反应,对部分细胞行突触素ImRNA原位杂交反应,运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突触素I与SYN免疫组织反应阳性产物以及突触素I原位杂交反应阳性产物作光密度分析。结果发现有血清培养时各组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存活数无显著差异(P>0.05);BDNF组突触素I与SYN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其它两组,抗BDNF组最低(P<0.01)。BDNF组突触素ImRNA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抗BDNF组突触素ImRNA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最低(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BDNF对有血清培养时脊髓前角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明显影响,但BDNF可明显上调培养的脊髓前角神经元内突触素I与SYN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MPP+(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干预SAMP8(快速老化小鼠P8)小鼠中脑神经元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SAMP8新生1 d小鼠的中脑神经元原代混合培养6 d,加入100μmol/L浓度的MPP+,再培养6、9、12 h和24 h后分别对各时间点的中脑原代培养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或提取蛋白测定TH水平。结果:MPP+导致原代培养的SAMP8小鼠中脑神经元形态学改变。正常对照组神经元形态完整,免疫反应性强,胞体大呈椭圆形,突起多而长且粗壮;MPP+组神经元随时间逐渐出现形态变化,MPP+后6 h即可见突起不完整断续,9 h突起数目减少,缩短;12 h神经元胞体明显变小,24 h突起多消失,神经元胞体小且免疫反应性弱。MPP+导致原代培养的SAMP8小鼠中脑神经元数量在MPP+后9 h开始有显著减少,同时TH蛋白的表达也开始有显著减少,24 h最低。结论:MPP+对原代培养的SAMP8小鼠中脑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MPP+导致SAMP8小鼠中脑神经元原代混合培养体系的神经元数量下降,同时TH蛋白表达降低,提示MPP+导致其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改变,检测细胞膜特异性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并对诱导后细胞间所形成的连接进行形态和功能的检测;探讨体外诱导BMSCs为特殊组织学类型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 将大鼠BMSCs进行分组诱导:实验对照组Ⅰ(加入bFGF+GDNF诱导);实验组Ⅱ(加入bFGF+GDNF+WHI-P131 +Shh诱导);空白对照组Ⅲ(不加入诱导剂).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胞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抗原阳性率及细胞上清中多巴胺含量;采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显示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表达,观察各组细胞是否有成熟突触结构的形成;利用荧光染料FM1-43进行突触小泡的染色,间接观察分化后各组细胞突触循环的效能.结果 实验组Ⅱ的细胞被证实高表达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抗原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和酪氨酸羟化酶(TH),且于诱导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多巴胺的分泌.并且,BMSCs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后细胞突起数量、长度以及PSD-95的免疫组化阳性率和FM1-43染色后荧光密度均高于实验对照组I.结论 BMSCs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样细胞后,在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阳性率、诱导分化率及细胞存活率上无明显改变;在细胞突起数量、长度、多巴胺分泌量、多巴胺神经元特异性表面标志物(DAT、TH)阳性率以及突触功能指标(PSD-95阳性率、突触泡荧光密度)等方面高于未诱导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MPTP对中脑黑质神经元线粒体表达α-突触核蛋白及线粒体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运用腹腔注射MPTP诱导C57/BL小鼠中脑黑质神经元损伤,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小鼠作为对照组。运用线粒体纯化结合Western Blot分析线粒体α-突触核蛋白的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方法观察线粒体结构的改变。运用MPP+干预原代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线粒体形态的改变。结果:MPTP可以诱导小鼠中脑线粒体α-突触核蛋白的水平升高,并导致线粒体出现碎片化,碎片化的线粒体结构与α-突触核蛋白共定位。运用MPP+处理原代培养的中脑腹侧神经元,发现MPP+可以选择性地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碎片化。定量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神经元经MPP+处理后,线粒体的长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MPTP可以在体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线粒体碎片化,线粒体α-突触核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其碎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h-aFGF)对帕金森病(PD)大鼠旋转行为和中脑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胺(6-OHDA)分别注入黑质和腹侧被盖区后建立PD大鼠模型,侧脑室内注射Mrh-aFGF,用阿扑吗啡诱导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TH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D组术后旋转启动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速度加快;Mrh-aFGF处理组旋转行为有改善.各组大鼠组内健侧和损毁侧阳性神经元比较,对照组损毁侧无明显改变;PD组、NS处理组和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阳性神经元与健侧比较均减少.Mrh-aFGF处理组损毁侧中脑腹侧被盖区阳性神经元数量较PD组及对照组增加.结论:Mrh-aFGF能减少PD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丢失,并改善其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胚胎嗅球嗅鞘细胞(OECs)和胚胎中脑腹侧细胞(VMCs)联合移植对帕金森病(PD)SD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存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12只PD模型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单独VMCs组(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将VMCs植入PD大鼠模型毁损侧纹状体内)和联合移植组(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将OECs和VMCs植入PD大鼠模型毁损侧纹状体内)。OECs来源于5~7d绿荧光鼠的嗅球嗅鞘,VMCs来源于孕13~14d绿荧光胎鼠中脑腹侧的脑组织。于移植后4、14周灌注取脑,切片后做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胚胎中脑腹侧细胞的存活及分化状况。结果移植4周后单独VMCs组及联合移植组纹状体区都可检测到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14周后联合移植组纹状体区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单独VMCs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胚胎中脑腹侧细胞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促使纹状体神经元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BDNF、SDNF、GM_1对体外培养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研究了BDNF、SDNF、GM1对大鼠胚腹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孕15d鼠胚腹侧中脑细胞悬液将之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进行培养。实验分4组;对照组及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BDNF、SDNF、GM1等的三个实验组。培养7d后取出。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和比较了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状态。发现加入BDNF、SDNF、GM1的培养孔内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细胞突起的长度增加且数量增多,与单纯培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三个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BDNF、SDNF、GM1可促进体外培养的鼠胚腹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存活及突起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6-羟多巴胺制备的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6-羟多巴胺(6-0HDA)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6-OHDA微量注射建立大鼠PD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注射侧和正常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突触素(SYN)及纹状体内γ-氨基丁酸(GA-BA)的表达,利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黑质网状部突触的结构变化.结果:6-OHDA注射侧黑质致密部TH阳性细胞数、GA-BA阳性细胞数量、SYN阳性突触的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值(D值)较正常侧均显著降低.免疫电镜观察SYN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小圆形或扁形突触囊泡质膜面,电子密度高.正常侧可见密集的SYN免疫反应产物,清晰的突触结构,注射侧SYN免疫反应产物很少见,突触结构少见,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结论:6-OHDA制备的PD大鼠神经递质及突触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及其溶剂对照组,利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多巴胺神经元存活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Western blotting测定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PP+黑质内注射可使模型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增高,DA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雷公藤内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较模型组低(P0.01),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多(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雷公藤内酯组CX3CR1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对MPP+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关,抑制CX3CR1可能是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染料木素(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取孕18d胎鼠基底前脑神经元,体外有血清培养7d后,随机分为3组:无血清培养液组(control组),genistein+无血清培养液组(G组)、E2+无血清培养液组(E2组)。48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和代谢状态;用AChE组化染色以及ChAT和MAP2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镜下计数AChE阳性和ChAT阳性神经元数,并对两种神经元的细胞面积、第一级突起数及最长突起长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TT法所测的OD值、AChE阳性和ChAT阳性神经元数、细胞面积、第一级突起数及最长突起长度在G组与control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然而E2组中的上述数值均明显增加。本研究的结果提示:genistein对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无类似雌激素样的神经保护和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体外生存及其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取胚胎腹侧中脑制成细胞悬液,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在培养液中加入GM1(GM1组);第二组在培养过程中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破坏DA神经元(MPTP组);第三组在使用MPTP破坏DA神经元的同时给予GM1(GM1-MPTP组);第四组为正常对照组。四组培养细胞定期抽出作免疫组化和荧光组化染色。GM1组培养各阶段,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至体外培养2周时,每孔阳性细胞数平均可达72.8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MPTP组在加入MPTP1周左右,荧光组化阳性细胞已基本消失,此后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体外培养2周,每孔TH阳性细胞数平均仅剩14.5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残存的DA神经元中,突起变短或消失。GM1-MPTP组,体外培养期间均可看到荧光组化阳性细胞,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在体外培养2周时平均每孔为31.7个,明显高于MPTP组。研究结果表明GM1能提高体外生长的DA神经元的生存率,并能减轻MPTP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代海马神经元不同时期树突棘的变化以及树突棘蛋白Drebrin和突触囊泡膜蛋白SYN的表达水平。方法:光镜观察原代培养7、14和20 d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应用免疫荧光对Drebrin和SYN进行染色,观察树突棘形态和数量的改变。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检测Drebrin和SY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培养7 d的海马神经元,未见树突棘结构,SYN斑点状阳性产物较少。随着海马神经元培养时间的加长,突起数量逐渐增加,14 d和20 d的树突棘数量和SYN阳性产物均显著增加。Drebrin和SYN蛋白表达水平也随培养时间的加长而显著增加。结论: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14 d已有树突棘形成,20 d显示出成熟树突棘的形态和数量。Drebrin和SYN的蛋白表达水平反映了树突棘和突触的形成和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体外培养中研究了Laminin(LN)对大鼠胚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胚胎(E15天)腹侧中脑细胞悬液接种于底部涂有LN的24孔培养板中,培养2—6天后取出。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情况。培养48小时后见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均有突起伸出,以双极细胞为主;有些突起分枝末端有活跃的生长锥,后者又司发出多根丝状伪足。在培养3到6天的标本中除见有单极和双极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外,每孔均见有多极阳性细胞。这些阳性细胞的突起具有较丰富的分枝,突起长度多数长于胞体直径的6倍,最长的可达400μm以上。每孔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数可达20到50个,并能见到群聚存在,与不含LN的对照组相比,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突起的数量、长度及分枝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实验表明LN可促进体外培养胚胎中脑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轴突延伸。  相似文献   

15.
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鸡胚和雏鸡背根节内5-HT神经细胞的形态与胚胎发育,并在离体细胞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靶周围组织(皮肤)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在鸡腰骶部背根节,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最先出现于鸡胚13d(E_(13)),占0.4%;孵出后2d(AH_2)占6.2%。阳性细胞主要为大的A类细胞和极少的小B类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的周围神经末梢位于皮肤和跟腱中。取自E_9鸡胚的背根节细胞培养7d后有部分出现5-HT阳性免疫反应,取自E_6鸡胚的背根节细胞培养10d仍为阴性反应;然而,当取自E_6鸡胚的背根节细胞与皮肤组织联合培养10d后,则出现5-HT阳性免疫反应细胞。本文还对脊髓5-HT细胞的出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 (PD)额叶皮质内突触素 (SYN)与神经丝蛋白 (NF6 0、NF2 0 0 )的表达变化。 方法 大鼠分为模型组 10只和对照组 4只。模型组于 6 羟基多巴 (6 OHDA)毁损后 3~ 5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额叶皮质内突触素与神经丝蛋白的染色情况 ,并借助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模型组大鼠损毁侧额叶皮质内NF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着色浅淡 ,纤维变短、变细 ,SYN免疫反应物也明显减少 ,分布不均 ,同时两者免疫反应物校正光密度值 (CA)值 )均明显低于对侧和对照组同侧 (P <0 0 1)。 结论 PD大鼠损毁侧额叶皮质内突触素与神经丝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这可能是帕金森病人额叶皮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突触素(SYN)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端脑额叶中的表达与胎儿额叶皮质突触发育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突触素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额叶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周龄阶段胎儿额叶突触素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同时取材、常规电镜技术处理、透射电镜观察额叶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光镜下各组均可见SYN免疫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胎儿的额叶皮层,其表达量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强,各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6~24周胎儿额叶的阳性产物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内,呈均匀的浅黄色,神经元突起内未见阳性产物;25~29周额叶的阳性产物呈黄色,在胞浆和突起内均可见,但阳性产物的量却下降;而30~39周额叶的SYN阳性产物呈棕黄色的点状或颗粒状,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突起内,神经元胞浆内未见阳性产物,阳性产物的量显著增加;(2)透射电镜下19~36周胎儿大脑额叶均可见到突触样结构,随着周龄的增加,突触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逐渐清晰和完整。上述结果提示SYN的表达可以反映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程度,SYN的表达与突触的发育是一致的;SYN在胎儿大脑额叶的表达部位经历由神经元胞浆内表达为主到神经元终末表达为主的这一过程,可能是由于SYN先是在神经元胞浆内合成,再随着神经元的发育而逐步转移到神经元突起的末梢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