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half—ICSI与常规长时受精三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个非男性因素导致原发不孕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128个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A1组:112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6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B组65个hal-ICSI周期,C组512个常规长时受精周期。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同病因、促排卵方案及卵巢功能、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对A1、A2两组患者的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B组较A、C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3PN率明显低于短时受精组(P〈0.05),而1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本中心行部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病例,探讨half-ICSI的指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中心行half-ICSI的112个周期,按适应症分三组,A组为男方中度少弱畸精子症,B组为前次IVF受精失败或低下(30%),C组为不明原因不孕,以同期常规IVF治疗的1377个周期为对照,分别比较三组中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发生率(受精率30%)情况的比例,以及half-ICSI的效果。结果 half-ICSI的112个周期共获卵1633个,行IVF766个卵,受精率为54.7%,其中完全不受精27个周期,受精低下(30%)11个周期,行ICSI部分867个卵,MII765个,受精645个,受精率84.3%,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9.4%(其中IVF完全不受精者临床妊娠率为32.0%)。112个周期有38个周期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发生率为33.9%(38/112),其中A组发生率31.8%,B组50.0%,C组30.8%。对照组发生受精失败或低下率为7.0%(96/137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在同一治疗周期中行half-ICSI可明显减少因不受精无胚胎移植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妊娠率,又因有IVF胚胎移植,可减少ICSI子代遗传和先天缺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卵母细胞完全受精失败的临床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常规IVF-ET治疗周期。根据受精情况分成受精障碍组62例和受精正常组722例,对两组的女方年龄、体重、不孕年限、不孕原因、获卵数、成熟卵比率、男方精液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患者的体重、不孕年限、获卵数、成熟卵比率无统计学意义。受精障碍组女方年龄及原发不孕比例显著增高,伴有不明原因性和男方弱、畸形精子症受精障碍发生率高。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女方年龄大、原发不孕、不明原因或(和)男方有弱、畸精症的患者可能存在受精失败,及时预测早期补救。  相似文献   

4.
单精子卵细胞质内注射(in 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从1992年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治疗少、弱、畸精子症等男性不育,以及常规体外受精周期失败等情况,为无数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福音.然而随着生殖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该技术对胚胎发育及出生后代的安全性等产生了新的看法.本文就目前对于ICSI技术本身及其可能导致早期受精异常、胚胎发育异常及出生后代遗传风险等的研究近况作以下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短时受精后观察第二极体及受精失败后早补救ICSI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3年1月—2015年5月第一次行常规IVF-ET治疗周期的患者资料,根据受精后3h是否剥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分为第二极体观察组(605例),非第二极体观察组(217例),分析两组的数据;并对比受精失败组与同期ICSI周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短时受精后第二极体观察对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P0.05),2)受精失败组的基础LH水平、成熟卵率明显低于正常受精组(P0.05),3)对比低受精组、完全受精失败组与常规ICSI周期,分析后发现完全受精失败组的成熟卵率及优质胚胎率均明显低于低受精失败组和常规ICSI组(P0.05),正常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短时受精后剥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联合补救ICSI能有效的避免受精失败并减少ICSI率,患者的基础LH水平及获卵的成熟度可能会影响受精及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男性不育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染色体核型分析合并精液分析1321例,将其分为无精子症组、重度少弱精予症组、少弱精子症组和精液正常组,综合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比例及分布特点.结果 无精子症组和重度少精子症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26.92%和11.2l%,明显高于精液正常组.少弱精子症组染色体畸变率为8.12%,与精液正常组4.89%比较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生精功能障碍越严重,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越高.对生精功能障碍及精液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为其必要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生多核受精周期和无多核受精周期的临床结局。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IVF-ET/ICSI治疗的患者,排除早期补救ICSI受精周期和无可移植胚胎的周期,共1461个治疗周期纳入研究,其中IVF受精1259个周期,ICSI受精202个周期,分别比较各受精组中发生多核受精和无多核受精的临床结局。结果 (1)在IVF多核受精组平均年龄和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CSI非多核受精组与多核受精组的平均年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多核受精组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P0.05)。结论多精受精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可利用胚胎的比例,有多核受精发生的周期,不影响胚胎优质率,囊胚形成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多核受精与患者年龄增加无关,而与卵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常规体外受精(IVF)中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本院生殖中心常规IVF治疗受精6h后判断为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而行早期补救ICSI的52周期患者,统计其实验室培养指标及临床结局,并与同期因男方因素而直接进行ICSI的127周期进行比较。结果早补救ICSI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和直接ICS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优胚率、胚胎利用率及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直接ICSI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补救ICSI可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的补救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卵母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时间延长导致卵子老化,甚至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潜能。建议对高度怀疑受精障碍尤其高龄(≥37岁)、获卵数≥8患者采用Half-ICSI以提高胚胎利用率和累积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或晚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体外受精(IVF)后移植前胚胎发育情况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补救ICSI的可行性和优化优化补救ICSI方案,改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接受IVF-ET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授精方式的不同分为ICSI组(A组)、早期补救ICSI组(B组,授精后6-8小时行ICSI)和晚期补救ICSI组(C组,授精18-20小时行ICSI)。对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早期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移植时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将卵裂期胚胎和囊胚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1)对卵裂期胚胎来说:三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卵裂率和冷冻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2)对囊胚移植来说:三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和卵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和可用囊胚率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结论早期补救ICSI相比较于晚期补救ICSI,可以获得较好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妊娠结局,但都逊色于普通ICSI。补救ICSI能获得相当的可用胚胎和临床妊娠,可以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较差的补充,而且早期补救ICSI要优于晚期补救ICS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男性不育诊断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染色体核型分析合并精液分析1397例,将其分为无精子症组、重度少弱精子症组、少弱精子症组、精液正常组,综合分析各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比例及分布特点。结果无精子症组和重度少精子症组染色体畸形率分别为29.50%和8.64%,明显高于精液正常组。少弱精子症组染色体畸形率为5.28%,与精液正常组2.31%比较也有显著差异。且4组病例与育龄人群的染色体畸形率0.59%[1]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生精功能障碍越严重,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越高。对生精功能障碍及精液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应为其必要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L-IC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个常规体外受精失败周期中应用ICSI对未受精的MⅡ期卵子进行显微授精,将获得的优质胚胎进行冷冻,再择期行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对93个未受精的MⅡ卵子接受L-ICSI,受精63枚,受精率为67.7%(63/93),异常受精3枚(2枚1PN,1枚3PN),57个正常受精卵发生卵裂,卵裂率为95.0%(57/60),优质胚胎率为43.9%(25/57),10例患者冷冻胚胎25枚,其中4例采用程序化冷冻,6例采用玻璃化冷冻。9个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共移植胚胎18枚(其中解冻后胚胎碎裂死亡5枚),其中1个周期因冻融后2个胚胎碎裂放弃移植,2例获得临床妊娠,1例分娩出正常婴儿,1例正在妊娠中,临床妊娠率为22.2%。结论 ICSI可使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的卵子再受精,冻融胚胎移植可以解决胚胎与子宫内膜不同步的问题,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结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不明原因不孕(UI)夫妇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结局。方法:共纳入212个因UI接受IVF-ET助孕的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周期均采用短时受精,在IVF受精后6h,对低受精率(〈30%)和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中未出现第二极体的成熟卵立即进行早期补救ICSI。结局按原发不孕(A1组,139例)及继发不孕(A2,组73例)分组进行比较。并将所有获得成熟卵的周期再分为IVF受精(B1组,181例)与补救ICSI受精(B2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1.A1组较A2组年轻,但不孕年限更长,MII卵IVF受精率及2PN受精率较低,补救ICSI受精周期率明显较高(17.04%比4.17%,P值〈0.05)。A1组因异常受精、未受精、未卵裂或胚胎质量差导致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取消率明显高于A2组(11.79%比2.74%,P值〈0.05),但两组移植周期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值〉0.05)。2.Bl组比B2组MII卵受精率更高(93.82%比84.78%,P值〈0.05),但其余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夫妇中原发不孕者更容易出现IVF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采用短时受精及补救ICSI受精后可以获得与继发不孕夫妇相当的IVF-ETII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辅助生殖技术中,Y染色体长度异常对精液各项指标影响。受精、胚胎卵裂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128例患者(共136个周期治疗)进行前瞻性研究,大Y染色体组共4个治疗周期(3例患者),小Y染色体组共3个鲜胚移植周期,1个冻胚移植周期。结果 (1)Y染色体长度异常患者组精液形态正常值8-21(17.02±4.24),低于正常标准;(2)大Y组临床妊娠率为0(0/4%);(3)小Y组不孕年限2-4年(3.22±0.83),获卵数7-23枚(17.19±6.17),受精率42.9%和卵裂率60%,临床妊娠率为25%(1/4)。结论 Y染色体长度异常影响精液的畸形率;对卵子受精率、胚胎卵裂率及发育潜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男性不育与非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ICSI治疗109个周期,将其分组:A组:男性不育73周期,包括射精组43个周期,手术抽吸精组30个周期,B组:非男性不育36周期,均为射精组。结果①A组:手术抽吸精组中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与B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射精组与手术抽吸精组: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妊娠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B组中移植(ET)胚胎数、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与A组相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ICSI仍是治疗男性因素的首要指证;②取精方式对妊娠率无影响;③对非男性因素,能获得较高的受精率,有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0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B组的受精液中H20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妊娠后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关系。方法采用FIsH技术对202例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进行了全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分析,其中IVF患者132例,IcsI患者70例.结果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63.86%(129/202),其中以三体型最常见,占83.72%(108/129);IVF组与ICSI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4.39%和62.86%(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与冷冻胚胎移植组非整倍体发生率分别为62.99%和65.33%(P〉0.05);≤35岁组和〉35岁组的非整倍体率分别为55.00%和76.83%(P〈0.01)。结论经ART治疗妊娠患者早期自然流产大部分由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所致,并且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的妊娠结局。方法对安徽省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436个IVF-ET及ll7个ICS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结果IVF-ET组与ICSI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35.53%、34.19%)、流产率(14.7%、12.5%)、异位妊娠率(7.05%、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I组与IVF-ET组的临床妊娠结局、流产情况及异位妊娠结局相似,提示ICSI显微操作并不增加妊娠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附睾穿刺取精术(PESA)获得精子经冷冻复苏后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采用新鲜附睾精子的94例患者作为新鲜组对照,冷冻复苏后附睾精子的92例患者作为冻精组,比较二组的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及妊娠率。结果新鲜组与冻精组相比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及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75.04%vs78.4%,78.3%vs81.3%,47.87%vs44.44%P〉0.05)。结论PESA精子经冷冻后有很好的复苏率(97.94%),结合ICSI可得到与使用新鲜PESA精子同样的临床结局,可作为梗阻性无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