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内容,可用于指导急救工作站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的规定,提出了如何按照这一原则对院前医疗急救进行指挥调度,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和规范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提供了指南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现状,为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23年1月-3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北京、河南、浙江、湖北、新疆5省市912名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对标准化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比例均未超过20%,95.83%的从业人员认为标准化对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有作用,19.85%的从业人员参与过院前医疗急救标准起草工作,57.57%的从业人员愿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制修订工作。结论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对院前医疗急救标准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高。有必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规范化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增强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从而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顾璇 《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42-143
近年来,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得到快速发展,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人员紧缺,流失率高,队伍不稳定等已成为制约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探索急救医务人员合理定位、提出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培养使用方式、试行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等,以达到调动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急救医师队伍,推进院前急救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城市医疗服务的窗口--院前医疗急救,已成为一个城市医疗服务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建设现代化城市一定要建设现代化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以120呼叫电话为媒介,面向市民的医疗急救中心.……  相似文献   

7.
关键词     
正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日前,《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的形式颁布,将于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提出了院前急救执业规范"五不准"。为缓解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紧缺问题,《办法》借鉴国际经验,将医疗救护员纳入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明确医疗救护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1日实施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办法》,对进一步规范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占全国人口25%的城市居民拥有了基本急救医疗体系,但就目前的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规划,占全国人口75%的农村现状仍不容乐观。医疗急救农村叫急城里人病了,可以在10分钟内到达医院;而在大山深处的偏避农村,如果有人突发急病,如何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救治?据笔者对我国中部地区某市的一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及时、高效的现场急救和安全的监护转运方案。方法采用电子问卷普查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对我国院前医疗急救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机构2009年的基本情况及运行状况等方面的调查显示,全国"120"急救电话开通率为94.16%,但计算机调度系统的拥有率仅为24.54%;编制内人员仅占在岗总人数的71.75%;平均每个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总收入177.10万元,总支出190.12万元;每个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仅有4.86辆救护车、1.52台呼吸机、1.79台除颤仪、2.12台心电图机;平均回车率达14.00%。结论我国院前医疗急救资源不足,必须增加财政投入和补充急救人员数量,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院前医疗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0.
急救医学将急救的过程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ICU观察”三个阶段。所谓“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First aid)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平武“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十分必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由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组成,包含指挥调度系统、车辆设备、人员培训、管理制度、运作流程、应急预案等要素。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急救服务需求相适应,与县城保障体系相适应,从根本上提升我县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1.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即120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市民的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举行各类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医疗保障以及高级干部的医疗保健任务等,为市民的健康和城市安全提供基础保障.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上海已形成了由专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市、区(县)急救中心共11家医疗机构组成的、日趋完善的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院前医疗急救需求的不断增加,而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存在混乱和资源匮乏的状况,导致院前医疗急救市场乱象丛生。作者通过对一起医院未按照急救中心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案件的分析,对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卫生监督执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标准现状,为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同质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从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词云图分析。结果 1975年-2022年我国发布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57项,标准牵头起草单位40家,参与起草单位307家。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的重点逐渐由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等转为对伤病员的服务规范、信息化、急救机构建设等。结论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总量较少,内容覆盖面窄,且未形成标准体系。需抓住院前医疗急救发展新机遇,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标准框架体系,及时进行标准制修订工作,并持续做好培训、宣贯等。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是“120”。北京急救服务“120”是由北京急救中心统一管理调度,承担着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和首都重大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统一调度辖区内的卫生资源、现场急救、伤员转运以及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任务。北京急救工作模式采用院前急救加院内急诊型,做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链接,为成功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释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内涵,分析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南京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实践为例,提出制定标准和搭建平台、深化技术和机构融合发展、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等信息化建设路径来推动院前急救机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面对灾难时以"120"为代表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常常参与各项医疗救援。笔者从"120"队伍灾难应急的任务与目标出发,结合"120"队伍发展中的困境,提出加强其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提高"120"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健康大视野》2009,(3):9-9
广西南宁市将于2009年3月1日起颁布实施《南宁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在《条例》颁布之前,南宁市社会急救医疗还没有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和统一管理,多家医院同时出车抢救一名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抢救。《条例》中规定,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及灾害性、突发性事件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及转送医疗机构接诊的“院前救治”。急救医疗站实行24小时急救医疗值班制度,接到“120”调度中心指令后,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国务院国务院:《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原则上不低于每5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站)。  相似文献   

19.
刘琼  杨霞 《现代保健》2013,(6):139-140
目的:探讨规范化救治在高处坠落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急诊科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高处坠落伤院前急救患者96例进行规范化救治,即快速的急救反应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转运途中的严密监护,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结果:9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中,有92例患者均安全回院;死亡4例,其中有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有1例在转运途中死亡,抢救成功率95.83%.结论: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对高处坠落伤患者通过规范化救治,患者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可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中承担着转运救治和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任务。作者以南京市急救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实现相关人员无漏防、院前院内零交叉感染和城市日常急救需求得到正常满足的应急管理实践为例,总结出紧扣“防”“转”“救”建立平战结合、科学指挥和精准落实三种工作机制的应急管理经验。同时,针对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探讨从完善法治保障、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转运救治和优化资源保障四方面来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应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