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耀先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1):522-524
日本的肝硬化、肝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多是基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日野总结五年间76例原发性肝癌,其中71例(93.4%)为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两者重复感染。HBV和HCV感染分为一过性或持续性感染,前者多属于急性肝炎,而持续感染常变为慢性,其中一部分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慢性肝炎的彻底治疗,特别是阻断病毒持续感染的抗病毒疗法日益受到重视。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告干扰素(IFN)治疗  相似文献   

2.
1.HCV 与其他病毒重叠感染的流行病学这里包括 HCV 与其他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和 HCV 与肝炎病毒以外的病毒的重叠感染。多数报告证实,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中,HCV 抗体的阳转例非常少。在 HCV 携带者中存在 HAV、HBV 急性感染的可能,而在HBV 携带者中也存在 HCV 急性感染的可能性。在暴发型甲型或乙型肝炎中也检出了 HCV 抗  相似文献   

3.
周建明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1):521-521
已知能引起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正链RNA型病毒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输血等血液途径感染。但是,无输血史的HCV患者也较多,有报告也可经性传播和家庭内感染。同样,经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也可存在于唾液、精液、尿液中,为可能性接触及家庭内感染的传播媒介。但是,HCV患者血液以外的体液是否能作为HCV的感染媒介,尚无定论。因此,作者进行了丙型慢性肝炎患者唾液及粪便中HCV-RNA检查,并就HCV的传播媒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肝癌之90%以上为肝细胞癌(HCC),而HCC之90%以上系以肝炎病毒为病因。东京大学消化内科205例HCC患者分析表明,83%为丙型,11%系乙型,其它病因者不及4%。所以,丙型肝炎病毒(HCV)乃目前日本肝癌的最大危险因子。一、基础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5.
调查表明 ,以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为基础的慢性肝炎以每年约 1 %、肝硬化以每年约 7%的高频率发展为肝癌。因此 ,有必要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肝炎病毒持续状态的治疗和预防工作。目前 ,各医疗单位作出的诊断及治疗的差异较大 ,因此 ,日本肝脏学会于2 0 0 0年向各非肝脏病专科医生发行了《慢性肝炎诊疗指南》的小册子。希望所有医生都能以该书内容为指针 ,在慢性肝炎患者的日常诊治中加以实践。一、日本慢性肝炎现状1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CV)通过血液传播 ,即在成人一旦感染 ,将有 60 %~ 70 %成为持续感染状态 (携带者 )。在日本…  相似文献   

6.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1993,14(12):552-553
在日本的肝脏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是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无论哪一种肝炎,狭义上讲,都是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进一步来讲,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多数是由这些慢性肝炎发展而来的。到目前为止,肝炎病毒可分为五型,即经口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戍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而还有把HBV作为辅助病毒的丁型肝炎病毒(HDV)。目前在日常诊疗中,可以对HAV、HBV、HCV、HDV的感染以及由它们引起的肝炎进行判定和诊断。关于HEV感染,由于其流行病学和持续感染问题尚未确立,所以现在日本的病毒性肝炎中,其发病率还不太高。另一方面,在临床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的病  相似文献   

7.
洪志飞 《日本医学介绍》1995,16(12):563-56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在日本,由于肝细胞癌而死亡的人数,1985年是9800人,1991年增至23300人,已经阐明,其中多数与HCV感染有关。HCV已作为肝细胞癌的重要致病因素而受到瞩目。但是,由HCV引起肝细胞癌的机理尚未明确,并且各地区人...  相似文献   

8.
据推测,目前在日本 HBV 携带者有200~300万人,其中,约10%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肝病患者,其余90%为无症状HBs 抗原携带者(AsC)。据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在HBV 携带者的成因方面最为重要。最近,在日本正在大规模地探讨着有关预防感染的对策。HBV 携带者的自然经过一般认为,由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形成的 HBV 携带者,引起肝损害的机会有3次。即感染形成时、HBe 抗原进入人体 HBe 抗体形成前后、HBV 从体内被清除时。因 HBV携带者的肝损害而引起临床症状者,为第二种  相似文献   

9.
成人HBV感染大多数是不显性感染,其一部分发生急性肝炎——一过性感染,目前在日本有300万人的HBsAg携带者——持续性染。作为携带者的发生机制,考虑有母儿间感染、父子间感染、来自同胞的感染、乳幼儿期的水平感染、免疫缺乏状态的感染等。针对携带者采取对策的关键是防止母儿间垂直感染。 1.HBV的母儿间垂直感染孕妇的携带率因人种、国别、地区及检出方法而异,不能一概而论,用RPHA法在千叶县检查的结果是1.5%(195/13,000),这些携带者所娩出婴儿1年后  相似文献   

10.
近年多有报道以丙型肝炎病毒 ( HCV)感染为契机 ,或由病毒本身或因宿主免疫应答关系而发生肝外病变。须予指出 ,其中多数尚未弄清发病机制 ,而目前已知者为 HCV不仅可侵袭肝细胞 ,并能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其它各种细胞和脏器且有增殖的可能。另外还已揭示 ,HCV可提升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有关能以说明肝外病变表现及其机制的实验结果 ,可列出如小池论文所述 HCV包膜基因导入小鼠可引起慢性唾液腺炎 ,并可于导管上皮细胞质中检出 HCV E1蛋白表达。所有这些 ,都当视为 HCV感染时多有肝外病变的理由和机制 ,乃是重要的实验结果。以下辑…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乙型慢性肝炎几乎全是于3岁以前受染,特别是多为出生时由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此在中国亦基本类似——译注)。日本自1986年将HBV疫苗接种列为预防母婴传播的法制化措施以来,已极少发生新的携带者。然而,以乙型肝炎为基础的肝癌发病数每年仍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母儿间感染阻断工程”的新方案1985年起开始在日本实施的厚生省’乙型肝炎母儿间感染阻断工程。(以下称《工程》),对于减少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数起到重要作用。但1995年以后厚生省对该《工程》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订,扩大了感染阻断对象,...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着持续感染(带毒者),持续感染不但有发生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同时作为HBV的传染源也不容忽视。持续感染(带毒者)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HBV时引起的。婴幼儿的HBV感染途径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氧化应激与肝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引起肝病的原因除了肝炎病毒感染外,还包括酒精的过量摄取、药物代谢异常以及近年来因肥胖等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近年来随着日本肥胖者的增加,与其相伴的NASH也增加,使得肝细胞内脂肪酸代谢过程产生的氧化应激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在全世界已达两亿以上,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就占1亿6千万。日本也有300万名HBV携带者,作为肝癌的起因,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根本对策尚有待解决。近年有关HBV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很快,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并试用于预防和治疗HBV感染。对HBV感染的预防措施,已建立HB免疫球蛋白(HBIG)的被动免疫,和HB疫苗的主动免疫的方法,可供临床应用。治疗方面,通过病毒的免疫学研究,现已有干扰素(IFN)和干扰素诱导剂正在研究其临床效果。本文将对近年HBV的免疫学预防和临床应用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大约已发现有20年、甲型肝炎病毒大约发现有15年,这以后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也没有弄清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实质。近年又发现C型肝炎病毒(HCV)。本文仅就至今为止所观察的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用因他非龙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于扰索对新发现的HCV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加以阐述。一、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临床经过综合临床研究概括如下: 1.发病原因40%是由输血而来,其他60%是不明途径的感染; 2.输血后患肝炎的发病率为20%,其中至少半数是慢性肝炎; 3.慢性肝炎约经过20年可变成肝硬化、肝癌,但是还不清楚其中多少变为肝硬化,多少变为肝癌。肝癌患者40%有输血史,然而重新测定抗HCV抗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和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甲非乙型(以下称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今后要阐明的课题。用Kairon公司研制的HCV(丙型肝炎病毒)试剂盒,证明抗HCV抗体持续性存在同肝炎的慢性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同乙型肝炎一样,丙型肝炎也可能是免疫学机制导致了肝细胞损伤,但是免疫学机制到底起多大作用还不清楚。例如,乙型肝炎只是HBV感染还不发病,引起肝细胞损伤不是HBV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导致发病。并且由于免疫反应的差异,有的病人只是一过性感染就治愈了,而有的病人则从持续感染状态进展为慢性肝炎。本文拟从免疫学角度,通过  相似文献   

18.
松森昭 《日本医学介绍》1998,19(11):505-506
病毒感染可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和心室壁瘤等种种不同的疾病,迄今一直认为柯萨奇病毒是其主要病因,然而近年来有报道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CV)之在病因上的重要性。一、病毒性心肌损害的发生机制构成病毒感染第一阶段系由病毒与细胞表面之病毒受体结合开始。此际之结...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自当初发现澳大利亚抗原(AuAg)算来,至今已经历30余载。从流行病学而论,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感染者(携带者)比非感染者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高100倍以上,而且世界上HBV携带者的地理分布与HCC...  相似文献   

20.
一、乙肝病毒感染的促癌作用和直接致癌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比对照组的肝癌发生率约高100倍。全球约有2亿,日本约有300万HBV携带者,其中10%发生肝炎和肝硬变,中年以后多有发生肝癌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持续或断续发生细胞崩解破坏,继而进行增殖。这种状态对在不同环境中,甚或在体内发生的癌原因素具有辅助的致癌作用,即辅起动子(CO-initiater)作用,或促进子(promoter)作用。进入80年代以来,发现肝癌宿主细胞DNA中多整合有HBV·DNA,这种整合可能具有直接致癌作用,即同其他癌原因子一样具有起动作用和促进作用。法国学者Brechot等指出,HBV标志阴性肝癌巾均可见这种整合,故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